八上21孟子二章文档

上传人:sh****d 文档编号:171788199 上传时间:2021-03-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21孟子二章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上21孟子二章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上21孟子二章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上21孟子二章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上21孟子二章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上21孟子二章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21孟子二章文档(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孟子二章复习资料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性善”论。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大学、论语、中庸并称为“四书”。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y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gua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

2、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y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标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大丈夫)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

3、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才叫作大丈夫。”一基础知识1词类活用淫:使迷惑。移:使动摇。屈:使屈服。2通假字女家:女同“汝”,你。二翻译重点句子。(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

4、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三:问题探究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2.分别概括景春和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观点。景春认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人就是男子汉大丈夫。孟子认为大丈夫既要胸怀天下,不畏强暴,坚守仁义道德的原则,又要有正确的立身处

5、世的态度。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4.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5.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不能。“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

6、”“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6.孟子反驳景春的部分,“子未学礼乎”和“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分别起什么作用?前者是导入,后者是总结,与中间的长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类比认证。7.“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四:辩证看待“大丈夫”问题孟子关于“大丈夫”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再读课文时,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但在

7、灿若星河的古代文化中,也隐藏着某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比如妻妾制度,三从四德等,所以我们要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五、举例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shn)发于畎(qun)亩之中,傅说(yu)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8、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舜从田野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就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受一番劳累,使他们的身体经受饥饿,使他身受贫穷困苦,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灵受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不断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才干。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

9、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一、通假字“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二、内容理解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都出身卑微,都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2、作者在第

10、一段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降大任于”一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3、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回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担子。)4、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炼)5、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7、“入则无法

11、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8、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9、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什么?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1、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归纳论点,得出结论。12、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

12、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引出“故天将”的结论。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1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

13、患和磨难可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15.本文讲述哪两个问题?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三、中心思想论述逆境对人才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性。四、课外拓展1、结合本文,谈谈中学生为迎接时代

14、赋予的使命应作好怎样的准备。作为中学生,担负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大使命,要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抛弃物质、精神上的各种享受,勇闯困境,磨炼自己的意志,有起百折不回的信心、勇气和力量,为将来报效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2、有人说,现在生活条件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经失去了意义,请谈谈对此观点的看法。这一观点不正确。越是生活条件优越,越要居安思危。一方面,优越的条件容易使人懒散、堕落、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即使在优越的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要想战胜这些挫折,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其三,经历过困境的人,才干会得以增长,这会提高他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的能力。所以,生活条件优越与树

15、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识并不矛盾。3、关于孟子的名言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仁者无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的名言警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5、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或名言警句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6.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做具体分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