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上传人:sh****d 文档编号:171788031 上传时间:2021-03-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国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刘国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刘国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刘国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刘国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国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国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中学20 17 2018 学年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授课教师XX学科英语班级七(3)课题Unit 7 Topic 1教材分析. Material analysis(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七单元话题一的第一课时。本话题主要学习关于日期、出生时间、出生地点、物体形状特征的表达方式、be动词的一般过去时和序数词。本课的主要活动是1a, 1c和3a。通过Kangkang和Michael谈论英国作家J.K.Rowling展开学习,对话主要涉及到J.K.Rowling的作品、出生地点及出生年月。通过人物对话,学生将学习关于询问和回答出生年月与地点的表达方式并初步了解be动词的一般过去时;还能通过一系列

2、听、读、写的练习活动掌握年份和十二个月份的表达法及其书写形式。语音板块通过听说让学生掌握字母组合ou, ow, ph 及辅音字母p的发音,并根据发音规则正确拼读和辨认单词。学情分析新课程明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和学都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思维。 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恰到好处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寓意教学目标1. Knowledge ai

3、ms(知识目标)能根据已学语音、音标及发音规则,正确朗读下列词汇并运用于情景对话中:writer, was, were, born, novel, thousand, fan能够熟练读、写表示年份和月份的单词:January, February, March, April, May 等; 能够用英语熟练应用关于询问和回答某人的出生地和出生年月的表达方式,如:(1)Where was/ were .born?In (2) When was/ were .born? was/ were born in能够掌握字母组合ou, ow, ph 及辅音字母p的读音及读音规则;能识别出相同字母或字母组合的不

4、同读音; 能够正确使用be动词的一般过去时was/ were,如: When were you/was he/she born?I/He/She was born in January, 1999. 2. Skill aims(能力目标) 能听懂有关年月、出生年月和出生地点的语段; 能根据图文就表达年月、谈论出生年月和出生地点的表达方式进行简单的交流; 能正确地读出年份和十二个月份; 能正确地朗读对话,并能注意语音语调; 能正确书写出年份以及表示月份的单词。3. Emotional aims(情感目标) 通过相关活动,培养学生关注名人的生平事迹并向他们学习的习惯; 能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兴趣,养

5、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The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1. Key points(教学重点)正确使用表达年月、谈论出生年月和出生地点的表达方式; 正确读、写关于年份、月份的表达。教学难点2. Difficult points(教学难点) Be动词was, were在一般过去时中的应用; 英语中十二个月份的读、写。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功能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Warming upDuty report1.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6、the teacher.2.Do duty report. Introduce his/her favorite persons, such as writer, singer, etc.A:Who is he/she?B:A:Where is he/she from?B:3.Do1c. Read after the teacher for several times to learn 12 months.4.Read the word one by one.设计目的:在于简单回顾和复习上个单元所学重点presentation1.Do 1b. Answer the questions toge

7、ther and fill in the blanks in 1b individually.2.Practice the sentences in pairs:A:When was he/she born?B:He/She was born in A:Where was he/she born?B:He/She was born in 3.Answer the question: I was born.4.Practice the sentences in 1c and survey the birthday and birthplace of your group members. The

8、n one student in every group reports it to the class.5.Do 2a. Talk about the rule of reading different years. Read the first six years and write the rest in English.6.Do 2b. Listen to the tape and write down the year or month in each conversation. Check the answers by yourselve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本课的关键单词和主要

9、句型,帮助学生获取对话大意)Consolidation(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对话和巩固对话。通过让学生听力填空,使学生进一步学习1a对话, 然后再阅读1a对话,理解对话,最后听录音模仿1a对话语音语调,巩固对话。)Step 41.Do 3a. Try to read the words by yourselves.(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本课的关键单词和主要句型,帮助学生获取对话大意)教学反思陋室铭 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

10、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

11、穿教学的始终。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习,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所以,我从预习这个

12、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7、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