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实验报告

上传人:风****你 文档编号:171787208 上传时间:2021-03-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实验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编]实验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编]实验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编]实验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编]实验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实验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实验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报告篇一:实验报告 综合程序设计(一) 评分系统实验报告 教学班号 230001-1 学号 14182030 姓名李翔宇 专业 粮食工程指导教师 刘立群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2020年5月27日 (周三班号:230001-1,周四班号:230001-2) 一、实验要求: 本程序要求设计一个简单的竞赛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可以输入10个评委的分数,并经过计算后显示出选手的最得分。 具体要求: 程序可找出并显示出最高分和最低分; 最后得分应为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的平均分; 最后得分要在第二个窗体中以醒目的方式显示再来。 程序运行界面可运行“评分系统”程序,此程序仅供大家作为参考,请不要雷同。在基本功

2、能具备的前提下,大家可自行完善程序功能,界面设计要尽可能做到美观大方,可试着添加背景图片等。 二、系统分析与设计 三、程序代码 各个模块的源程序代码。(宋体五号字)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End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Label11.Visible = True Label12.Visible = True Label13.Visible = True Label14.Visible = True Label15.Visible = True Label16.Visible = True Max = Val

3、(Text1(0) Min = Val(Text1(0) For i = 1 To 9 If Val(Text1(i) Max Then Max = Val(Text1(i) If Val(Text1(i) For i = 0 To 9 If Text1(i) = “ Then x = MsgBox(“裁判没有打分”, 0 + 48 + 0, “注意”)Exit Sub End If Next i For i = 0 To 9 If Val(Text1(i) 10 Then x = MsgBox(“分数不符”, 0 + 48 + 0, “注意”) Text1(i) = “Exit Sub En

4、d If Next i Sum = 0 For i = 0 To 9 Sum = Sum + Val(Text1(i) Next Label12.Caption = Format(Max, “0.00”) Label14.Caption = Format(Min, “0.00”) Label16.Caption = Format(Sum - Max - Min) / 8, “0.00”)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3_Click() x = MsgBox(“是否确认清除”, 1 + 32 + 0, “清除”) If x = 1 Then For i = 0 To 9

5、Text1(i) = “ Label12.Caption = “ Label14.Caption = “ Label16.Caption = “ Next i Text1(0).SetFocus End If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_Load() End Sub 四、运行结果 系统程序运行的实际窗口图片。 提示: 抓取程序窗口图片的方法,运行VB程序,当出现窗体时按键盘上的Alt键 + Print Screen键,后,再到Word文档中“粘贴”就可以了。Print Screen键在键盘最上方最右的一组键位中。 各模块的源程序代码,可直接在代码窗口中选定程序段,按Ctr

6、l + C,再到文档中按“粘贴”或Ctrl + V即可。篇二:检测技术实验报告 检测技术实验 实验名称:院 (系):姓 名:实 验 室:同组人员:评定成绩: 实验报告 第一次实验(一、三、五) 自动化专 业:自动化 XXXXXX 学 号: XXXXXXXX 实验组别: 实验时间: 年 月日审阅教师: 实验一 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 一、 实验目的: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二、 实验仪器:应变传感器实验模块、托盘、砝码、数显电压表、15V、4V电源、万 用表、导线等。 三、 实验原理: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这就是电阻应 变效应

7、,描述电阻应变效应的关系式为:R/R=K,式中R/R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K为应变灵敏系数,=l/l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金属箔式应变片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应变敏感组件,如图1-1所示,四个金属箔应变片分别贴在弹性体的上下两侧,弹性体受到压力发生形变,上面的应变片随弹性体形变被拉伸,对应为模块面板上的R1、R3,下面的应变片随弹性体形变被压缩,对应为模块面板上的R2、R4。 图 2-1 应变式传感器安装示意图 图2-2 应变传感器实验模板、接线示意图 图 2-3 单臂电桥工作原理 通过这些应变片转换被测部位受力状态变化、电桥的作用完成电阻到电压的比例变化,如图1-2所示R5、R6、R

8、7为固定电阻,与应变片一起构成一个单臂电桥,其输出电压 E为电桥电源电压,式1-1表明单臂电桥输出为非线性,非线性误差为 四、 实验内容与步骤 1、 图1-1应变传感器上的各应变片已分别接到应变传感器模块左上方的R1、R2、R3、 R4上,可用万用表测量判别,R1=R2=R3=R4=350。 2、 从主控台接入15V电源,检查无误后,合上主控台电源开关,将差动放大器的输入 端Ui短接,输出端Uo2接数显电压表(选择2V档),调节电位器Rw4,使电压表显示为0V。Rw4的位置确定后不能改动。关闭主控台电源。 3、 将应变式传感器的其中一个应变电阻(如R1)接入电桥与R5、R6、R7构成一个单 臂

9、直流电桥,见图1-2,接好电桥调零电位器Rw1,直流电源4V(从主控台接入),电桥输出接到差动放大器的输入端Ui,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控台电源开关,调节Rw1,使电压表显示为零。 4、 在应变传感器托盘上放置一只砝码,调节Rw3,改变差动放大器的增益,使数显电 压表显示2mV,读取数显表数值,保持Rw3不变,依次增加砝码和读取相应的数显表值,直到200g砝码加完,计下实验结果,填入下表1-1,关闭电源。 五、实验数据处理: 利用matlab拟合出的曲线如下: 记重量为X(g),电压为y(mv),根据MATLAB,拟合出的曲线为: y=0.2775X+1.9600 可以求重量为100g时误差最

10、大为0.5055mv 非线性误差f1=m/yF.S 100 = 0.5055/57.4*100% = 0.8807% 系统灵敏度SU/W=0.2775 利用虚拟仪器进行测量的数据为: 表1-2 利用matlab拟合出的曲线如下: 拟合出的曲线为: y= 0.2909X-0.6000 可以求重量为100g时误差最大为4.7055mv。误差明显增大。 六、思考题 单臂电桥工作时,作为桥臂电阻应变片正负均可,因为单臂电桥对应变计的受力方向没限制,不管应变计受拉还是受压,其阻值都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桥路有电压输出。 实验三 金属箔式应变片全桥性能实验 一、 实验目的:了解全桥测量电路的优点。 二、实验

11、仪器:应变传感器实验模块、托盘、砝码、数显电压表、15V、4V电源、万用表(自备)。 三、实验原理:全桥测量电路中,将受力性质相同的两只应变片接到电桥的对边,不同的接入邻边,如图3-1,当应变片初始值相等,变化量也相等时,其桥路输出 Uo=KE 3-1E为电桥电源电压,式3-1表明,全桥输出灵敏度比半桥又提高了一倍,非线性误差得到进一步改善。 篇三:总实验报告 实验一 过程控制系统建模 作业题目一: 常见的工业过程动态特性的类型有哪几种?通常的模型都有哪些?在Simulink中建立相应模型,并求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1) 常见的工业过程动态特性的类型有:有自平衡能力的对象和无自平衡能力的对象

12、(2) 有自平衡能力的对象:单容对象、双容对象和多容对象。 无自平衡能力的对象:单容对象、双容对象和多容对象。 相应模型如下: 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下: 作业题目二: 某二阶系统的模型为G(s)?2 s?2?s?nn ,二阶系统的性能主要取决于?,?n 两个参数。试利用Simulink仿真两个参数的变化对二阶系统输出响应的影响,加深对二阶系统的理解。分别进行下列仿真: (1)?n?2不变时,?分别为0.1, 0.8, 1.0, 2.0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2)?0.8不变时,?n分别为2, 5, 8, 10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实验二 PID控制 建立如下所示Simulink仿真系统图。 利

13、用Simulink仿真软件进行如下实验: 1. 建立如图所示的实验Simulink原理图。 2. 双击原理图中的PID模块,出现参数设定对话框,将PID控制器的积分增益和微分增益改为0,使其具有比例调节功能,对系统进行纯比例控制。如取比例增益Kp=1,得如下响应曲线: 其中黄色为阶跃输入的曲线,红色为输出响应的曲线。可知此时系统无超调,稳态误差大。 3. 进行仿真,观测系统的响应曲线,分析系统性能;然后调整比例增益,观察响应曲线的变化,分析系统性能的变化。依次取Kp=2、4、6,得曲线如下: Kp=2:,Kp=4: Kp=6: 可知:当Kp较小的时候,输出的超调量较小,振荡不明显,振荡频率较小

14、,但余差较大,调节时间也较大;当Kp较大时,超调量也增大,振荡加剧,振荡频率增大,余差减小,调节时间也减小。但系统余差始终不为零。 结论:比例环节能降低余差并提高系统速度,且为有差调节。Kp越大,系统的稳态误差越小,调节时间越小,提高了响应的速度,但超调量也越大,振荡加剧,系统稳定性降低。 4. 重复(步骤2,3),将控制器的功能改为比例微分控制,观测系统的响应曲线,分析比例微分的作用。取Kp=6,并依次取Kd=0.5、1、2、3,得曲线如下: Kd=0.5:,Kd=1:Kd=2:, Kd=3: 可知:当Kd较小的时候,输出的超调量较大,振荡频率较大,调节时间也较大;当Kd较大时,超调量减小,

15、振荡频率减小,调节时间也减小。另外,不管Kd取多大,稳态误差都存在,不为零。 结论:微分环节能加快系统的响应速度,降低超调量,并能抑制振荡,改善了系统的动态性能。但微分环节与比例环节均不能使系统的稳态误差为零。 5. 重复(步骤2,3),将控制器的功能改为比例积分控制,观测系统的响应曲线,分析比例积分的作用。取Kp=6,并依次取Ki=0.1、1、3、4,得曲线如下: Ki=0.1:,Ki=1: Ki=3:,Ki=4: 可知:加入积分环节后,与纯比例环节或比例微分环节相比调节时间增大,但稳态误差为零;随Ki的增大,超调量与调节时间均增大,且当Ki大于一定值时系统变为发散振荡,趋于不稳定。 结论:积分环节能使系统的稳态误差为零,但降低系统的响应速度,降低其稳定性。 6. 重复(步骤2,3),将控制器的功能改为比例积分微分控制,观测系统的响应曲线,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