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范进中举(吴敬梓)第三课时教案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171698455 上传时间:2021-03-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范进中举(吴敬梓)第三课时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范进中举(吴敬梓)第三课时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范进中举(吴敬梓)第三课时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范进中举(吴敬梓)第三课时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范进中举(吴敬梓)第三课时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范进中举(吴敬梓)第三课时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范进中举(吴敬梓)第三课时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本信息年级初中三年级学科语文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师毛科单位库尔勒市第二中学课题名称初中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 范进中举(吴敬梓)第三课时教案学情分析分析要点: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初三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形象思维较好,写作能力一般。平时,看了一些明清小说,但对那时的民风民俗等文化现象积累较少,例如“桑梓”“晚生”“科举模式的内涵”等知识储备不多,这也是本节课学生主要的知识障碍点

2、。教学目标分析要点: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对比写法。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等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认识科举制度的毒害。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背景介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情节,感知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认识范进的典型意义;了解范进生活的社会环境,认识典型性格形成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吗?(科举,学生齐答。) 是啊,“学而优则仕”,规定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门槛。有诗曰:“万般皆下品

3、,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等。然而,很多人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也有人美梦成真,踏上了富贵之路。天翻地覆的变化,却实让人吃惊。更有甚者,中举了,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封建科举的思索,借吴敬梓的眼睛,让我们一同走进范进中举吧!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作品介绍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地主家庭,早年热衷科举,但一直未中举人。考场失意,家庭变故,使他在与官僚士绅交往中看透了封建科举制度,这些对他创作儒林外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林外史是古典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是吴敬梓的

4、代表作。全书故事情节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即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语言准确、精练而富于形象性,讽刺手法尤为突出。它可与意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三、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 1.检查预习情况 (1)找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2)老师提示,引导学生应积累的字词。(多媒体显示或出示小黑板) 生字 星宿(xi) 斋(zhi)公 腆(tin)着 啐(cu) 带挈(qi) 拙(zhu) 讳(hu) 绾(wn) 嗑(h) 桑梓(z) 轩敞(chng) 解释下列词语 不省人

5、事 狗血喷头 倒运 作辑 火候 商酌 2整体感知 教师提问: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快速浏览,圈出有关的人和事。 明确: 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 事件贺喜、卖鸡、发疯、挨打、送钱送房 3梳理结构 找两位同学概述故事情节 (1)以范进为中心理清结构 (2)以胡屠户为中心理清结构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以上问题。 明确:(1)挨骂 卖鸡 发疯 挨打 受赠 (2)痛骂 贺喜 治病 躲官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感知范进形象,深入理解其典型意义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多媒体显示或小黑板显示。 (1)读1-2段,思考:范进中举前的家境和

6、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2 ) 读(3-12)段,思考:范进中举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3)中举对范进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事,可为什么发疯呢?这意味着什么?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研究,组长做好笔记,列出发言要点,然后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师生一起探究讨论。 明确: (1)家境贫寒:每日小菜饭、不知猪油味、饿了二三天、乡试无盘费。 地位卑微: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2)家中的经济情况明显好转,邻人争相送礼,胡屠户也送酒送肉,张乡绅送银送房。 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众乡邻口口声声“范老爷”,胡屠户称他“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

7、绅前来拜会,称兄联谊。 中举前,称胡屠户为“岳父”,且唯唯诺诺,忍气吞声,甘受辱骂;中举后,称胡屠户为“老爹”。这种变化说明了范进虚伪世故。 (3)范进从20岁到54岁才中了秀才,邻里的揶揄、胡屠户的辱骂,他内心压抑着一种不平之气,但他又相信命运,自安于卑微屈辱的地位,时时盼望中举。中举了,他那被失败和屈辱所窒息的一切欲望和自尊及多年来郁结的怨愤和悲哀突然活跃起来,无法承受,故喜极而疯。说明了范进利欲熏心,可悲可叹,更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精彩之处-范进发疯 教师布置:阅读第五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疯态的?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阅读第五段,品味描写的细腻、生

8、动及传神,以及语言的讽刺力量。 明确: (1)多层次细节描写。喜极而疯的过程分为四层:昏厥 疯跑 跌倒 疯走集上。 (2)细节渲染。动作:拍手、踹、笑;神态,笑的表情;语言“我中了”。拍手、笑印证了喜极而疯;“我中了”体现了他念念不忘科举。 (3)侧面烘托。老太太的慌、报录人和邻居的表情、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等,处处衬笔都突出了中心人物:范进。 3教师提问或多媒体显示。 (1)总结范进这一形象的特征。 (2)根据范进的语言,简述范进对科举的态度。 学生活动小组深入研读课文,讨论探究。 明确:(1)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热衷功名,深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坦然同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

9、腔,成了新贵及特权阶级的人员。 (2)他热衷功名 坚持参加考试。有一处细节也可看出,即冷静地去买鸡,可一见中举却疯了,鲜明的反常行为,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教师总结:总之,封建科举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中举前的范进则是典型的例子,同时也使及第者飞黄腾达,张乡绅和中举后的范进即为例证。它任意摆布一个知识分子的命运,造就了一大批死读书,读死书的人物,它毒化了整个社会,扭曲了人们的灵魂。一个社会文化人没有了人格,整个社会则会缺钙,就会丧失良知。缺乏良知,何来真诚?缺乏良知和真诚,这样的社会是令人恐怖的。这也许就是范进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五、分析众生相,深入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探究典型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

10、。 (多媒体显示或口头提问:)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交流,推举发言人。师生共同研究 明确:胡屠户:是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小人。他对范进的态度前后截然不同,中举前百般奚落、辱骂,中举后阿谀奉承、粗俗不堪,势利至极。众乡邻:中举后殷勤献礼,奔走效劳。中举前,冷淡与漠视。如范进参加乡试家里饿了两三天,发榜早晨断粮,却没有一位乡邻过问帮忙,充分显示了他们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张乡绅:中举前不屑一顾,中举后却竭力拉拢他,充分显示了其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特点。 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者巴结讨好,而对贫

11、穷落魄者冷漠无情。这说明了科举制度毒化了整个社会,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不良风气。因此,范进性格的形成与整个社会的环境有关。 六、老师补充总结 本文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变化的描写,深刻揭露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之心,对各类市侩小人,也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板书设计范进中举 吴敬梓 科 举 中举前 (胡屠户)恶语相骂 范 (众乡邻)不予理会 之 进 (张乡绅)不识范举 毒 中 举中举后 喜极而疯 世 阿谀奉承 态 送酒送肉 炎 送银送房 凉作业或预习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显示) (1)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 (2)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3)老太太没奈何,只得央及一个邻居去寻他儿子。 (4)口里说道:“也罢,你尔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 2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行为、语言及对范进的态度,用表格形式列举出来。自我评价对教材掌握较好,但要防止面面俱到。重点是对比方法,细节刻画,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科举的毒害。对科举考试的一些常识性知识要讲清楚。导师评议: 单位:姓名: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