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保护名城特色 延续历史文脉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716120 上传时间:2017-07-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保护名城特色 延续历史文脉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7年整理】保护名城特色 延续历史文脉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7年整理】保护名城特色 延续历史文脉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保护名城特色 延续历史文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保护名城特色 延续历史文脉(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保护名城特色 延续历史文脉摘要: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历史文脉和人文景观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资源。惠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在名城特色保护,历史文脉延续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缺失和不足。本文剖析了惠州目前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惠州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可持续之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关键词:名城特色,历史文脉,可持续发展,惠州惠州历史悠久,1991 年被批准为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公元 265 年,惠州地区设欣乐县,依此,惠州建成有 1723 年历史。至隋开皇十一年(591 年)在惠州设循州总管府,以这一年代计起,惠州建成有 1397 年历史。惠州历来是东江流域重镇,有“

2、岭东雄郡” 之称,人文荟萃,古迹众多。闻名遐迩的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惠州市区中心,于2002 年被批准为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是广东省第五个国家级的名胜风景区,已成为惠州最重要的人文景观资源之一。除了西湖之外,惠州的其他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积淀了惠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曾有 480 多位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留下了 100 多处遗址和 2100 多件文物,著名的文物包括古城墙、古墓葬、古窑址、古建筑、摩崖石刻等。悠久的历史沉淀下来的“四东文化”,即东江客家文化、东坡文化和东纵文化、东征文化是惠州历史人文的精髓,赋予惠州文化以深邃的内涵,铸就了惠州“ 历史文化名城”的

3、美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活动日趋频繁,城市空间迅速拓展。如何处理保护传统文化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个城市发展所无法回避的难题。而对于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惠州而言,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1 名城发展与城市特色保护21 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间的竞争比的是什么?城市凭什么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是特色!在竞争越趋全方位的今天,平庸而缺乏特色的城市必然缺乏竞争力。一个城市的特色,它是由历史文化、地理文治、风土人情、政治经济以及建筑风貌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长期演化而来的。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越深厚,城市就越有特色,品味就会越高。但凡当今世界上有名的城市,

4、必有其独有的特色,举例而言,举世闻名的浪漫之都巴黎即是如此。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长青之树,古老而文明的巴黎充满了文化艺术气息、浪漫主义色彩 这些就是巴黎的城市特色,独一无二的特色,是巴黎能够吸引全世界的原因。我国是一个有着 5000 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城市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很多城市都极具特色。但近年来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不少人认为洋人的东西就是好的,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已经过时了。于是乎,在推土机的隆隆轰鸣声中,青砖黛瓦变成了摩天大厦,石板小径变成了通衢大道,小桥流水变成了欧陆风情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像孪生兄弟,失去了自我个性,变得毫无特色。2 名城发展与历史文脉延续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讲过:“

5、一座建筑,要想植根于未来,必须植根于历史。 ”一个城市的发展也一样,一个没有老建筑和老城区的城市如同一个全身珠光宝气却没有大脑的人,并不能称之为一个真正的现代化城市。以牺牲城市文脉为代价的“城市现代化”是“伪现代化”,文脉的传承不仅仅是因为怀旧,它使城市充满了回忆和历史细节,给了我们一个咀嚼历史的空间,而且使得城市充满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创造出高品位、人性化的城市空间,满足我们日益多元化的精神需求。然而,作为城市特色与历史文脉载体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经济建设的名义下被破坏却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伤心史”。经济利益受到损失可以弥补,对于历史文化遗产这一独有的资源而言,一旦遭受破坏,就意味着永远的失去了

6、。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永恒的,但文化的载体却是脆弱的,她需要人们精心的呵护,在城市现代化不断加快的今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人类的责任和面临的一个难题。3 惠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现状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历史文脉和人文景观则是一个最重要的资源。惠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在早年的城市建设中仍与我国的许多城市一样,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偏颇意识,对历史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不够,破坏城市文化风貌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前,惠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3.1 历史文物古迹保护乏力历史文物忠实地记载着各时代的信息,反映了不同时代的艺术技术成就。惠州的历史文化遗迹众多

7、,其中很大一部分缺乏经常的维护和修缮,最岌岌可危的有府城金带街、宾兴馆、桥东明清古街区、淡水邓承修故居等,正经受着自身结构朽坏和外来建筑蚕食的双重侵害。3.2 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日渐湮灭惠州作为广东省著名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之外,还有大量零星的历史建筑以及一些较为完整的街区没有得到保护的“合理地位”,随时面临着被改造和拆除的危险。这些建筑和街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大部分为民居,现状仍有居住人口;街区街巷格局、建筑高度和整体意向等还较为完整,但大量建筑已非旧物,属于陆续填建、改建之物;建筑缺少养护,质量普遍较差,设施不完备,很容易成为改造的对象。此外,惠州各镇、村还保留着一

8、部分以围屋、碉楼为主要特征的客家民居,因大多数较为分散,又未经过普查和注册,很可能在村镇建设过程中被毁灭。3.3 旧城负担沉重,风貌控制屡遭突破惠州自建城区来,就在同一个城市“母体”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对旧城空间的挤压与破坏正在日益加剧。建国后,原本沟通西湖与西枝江的上、下小西湖被平为道路;秀水湖已彻底消失。近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大体量的高层建筑不断突破控制,在旧城区中“异军突起”,且逼近西湖,改变了原有的城市意象;居住、商业、办公等功能在旧城空间中不断重叠,将旧城推向外来功能要求日益增多而自身承载力有限的尴尬境地。3.4 对西湖资源的争夺加剧西湖是惠州最核心的绿地,对于惠州的生态平衡

9、、城市景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西湖也是惠州历史文化的见证,惠州人文精神的象征。正因为如此,西湖的美景和内涵成为市场争夺的稀缺资源,并且有日益加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事业单位在西湖风景区内圈地占地并进行建设开发;西湖外围高层建筑渐呈围湖之势;大量的经济活动、居民日常活动等在西湖周边迭起,使得西湖风景区范围线之外环境恶化,环境品质降低。4 名城惠州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历史文化资源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是优化城市文化环境的资源,是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根基。当前,惠州正在开展文化名市建设,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珍惜历史文化遗址,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探索惠州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10、之路,对其历史文物遗产保护须遵循以下原则:4.1 整体保护,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和空间格局。惠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物、古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市区范围内的文物品种齐全,古城墙、古街道、古塔、古墓、革命遗址等非常丰富,且分布相对集中,因此在规划时要注意覆盖整个区域的相关地段与内容,注重发掘各文物之间的有机联系,烘托整体氛围,做到整体规划,整体保护;4.2 新旧协调,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要。历史文化名城既要保护又要发展,发展要体现历史的延续性,要继承、发挥城市的文化和物质环境特色。在老城区内,旧建筑维护要注重居民生活环境改善,新建筑应服从文物古迹保护的

11、要求没,其建设既要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地方特色,又要反映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名城;4.3 文物古迹的维护须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严格保护其原貌和环境气氛,不能以景观和游览的需要而对其进行任意改造;为使各级文物保护对象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根据各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的不同,可对其划定三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即绝对保护区:指文物古迹单位本身合理用地范围,所有的建筑与环境必须严格认真的保护,不得随意更改或变动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绝对保护区内现有非文物建筑物、构筑物须逐步拆除或整治;二级保护区,即建设控制区:为保护文物本身的完整和安全,在绝对保护区外划定的保护范围,用以控制文物古迹周围的环境

12、,使这里的建设活动保护不对文物古迹造成破坏与影响。二级保护区内的各项建设应服从文物古迹保护的要求,建筑的使用性质、外观造型、体量、高度和色彩等都要与保护对象相协调;三级保护区,即环境协调区:是二级保护区的外围地段和其它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独立地段,在此范围内对影响文物古迹空间和视野环境的建筑物和构造物的造型、体量、高度等进行控制,从视觉上保护文物古迹的环境,以求得保护对象与现代建筑的合理空间和景观过渡。5 结束语城市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现象,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一个城市个性化的历史经历造就了这个城市独特的魅力城市特色。 “历史文化名城”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保护名城特色,延续历史文脉,在惠州的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建设中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每一代、每一个惠州人不懈的坚持和努力,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来自中国鸣网(http:/ )如需转载请声明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