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生命科学与伦理应用文生命科学中的伦理论文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71542229 上传时间:2021-03-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生命科学与伦理应用文生命科学中的伦理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年生命科学与伦理应用文生命科学中的伦理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1年生命科学与伦理应用文生命科学中的伦理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1年生命科学与伦理应用文生命科学中的伦理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1年生命科学与伦理应用文生命科学中的伦理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生命科学与伦理应用文生命科学中的伦理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生命科学与伦理应用文生命科学中的伦理论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命科学与伦理,应用文生命科学中的伦理论文 生命科学与伦理 应用文 在科学的发展历史上,生命科学在20世纪后期的三大突破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羊的成功,与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电子、放射性元素相比,其重要性毫不逊色。所不同的是,物理研究往住在应用阶段面临伦理问题,但生命科学因为直接指向人类生命,具有直接改变乃至创造生命形态的可能,因此在研究阶段就面临伦理问题。而由于基因技术能使人类对自身生命的认识和掌握达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使医学将能够成为治本、预报以及个体化的医学,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这就使基因与伦理的冲突更为激烈,也更为明显。如何协调两者关系,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健康发展,已

2、经成为一个 _的命题。 生命伦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最有生命力的交叉学科。莱克在其主编的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中指出:“生命伦理学是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中人类行为的系统研究,用道德价值和原则检验此范围内人的行为。”其研究领域大致可划分为三大部分:(1)有关孕育生命和生命科学实验的生命伦理学。例如人工受精、试管婴儿、克隆人、妊娠中止、性遗传 _、基因工程等; (2)有关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生命伦理学。如生态环境与生命、生命权、健康权、医疗保健结构与制度、器官移植,人体实验等; (3)有关死亡与濒死的生命伦理学。如对死的再定义、脑死亡、安乐死

3、,临终关怀等问题。生命伦理学研究与发展为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将奠定了政策和立法的基础,对科学研究与和谐社会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命伦理学是生命科学与伦理学交叉的边缘学科。生命科学处于“求真”范围。追寻的是“是什么?”、“能做什么?”的问题; 伦理学则囿于“趋善”的领域,参酌的是,“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问题。正如 _认为“科学是一种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 _的力量”,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与新技术的应用。一次又一次对人类的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发起强烈地冲击,带来了一系列伦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方面的难题。 生命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具有实践意义,自基因科学走向实践以后,它的社会后果从一开始就引

4、起了科学家和社会的 _。20世纪70年代,人类实现了基因工程的重大突破,通过对基因的剪裁、组合、拼接改造和 _,人可以使遗传物质得以重新组合,然后通过载体进行无性繁殖,并使新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按照人们预先设计的蓝图产生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以达到定向改变生物性状的目的。1972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得主、美国斯坦幅大学教授伯格成功地将猿猴病毒SV40DNA与大肠杆菌质粒DNA通过剪切后拼接在一起,人工构成了第一个重组DNA杂交分子。当时的另一生物学家*克提醒伯格:SV40具有致癌性,带有SV40的细菌大量增殖有可能成为传播人类肿瘤的媒介,产生严重后果。伯格接受了*克的建议,停止了自己的研究

5、,并在自然 _上发表著名的“伯格信件”,呼吁科学家在重组 DNA分子潜在危害尚未弄清或尚夫找到适当的防护措施之前,应停止自然界尚不存在的抗药性组合的基因扩增实验以及致癌基因的扩增实验。伯格信件第一次将基因与伦理的冲突揭示在人们面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 _。 伯格信件引发的讨论直接导致1976年美国 _了关于重组DNA分子研究的准则。经过 _的讨论,美国 _决定对基因裁剪技术的研究、应用进行管制,立即暂停基因重组研究。但这一局面只维持了很短一段时间,基因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相关的一系列实践都证明,伯格信件对基因重组技术危险性估计过高、如果在研究和实验过程中严加控制,妥善管理,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伯

6、格所提到的潜在危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鉴于基因科学巨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1979年,美国 _恢复了基因重组研究。 基因技术与伦理的冲突是通过医疗渠道体现的,。基因技术的进步使医学不仅获得了消灭、控制疾病的武器,而且还掌握了操纵生命的 _。在飞速发展的技术推进下,人们进一步强化了“技术至上论”,将医学目的锁定在“能做,必须做”的追求中,借助基因技术,人类可以消除一切病痛,人的所有器官都像机器的零件一样损坏后可以更换。简言之,基因技术可以去消解医学的非技术难度。 这种直接指向生命的技术 _在一开始就具有独特的特点。第一,人被客体化了,人工安排将替代自然安排; 第二,人被公开化了,基因这一 _将与人的

7、工作、能力 _起来; 第三,人被至上化了,所有生命基因将为人所用。这些特点必然使基因技术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强烈的冲撞,引发人们广泛的争论。诚然,基因技术可以为人类和生物界造福,例如解决温饱、营养问题(植物基因工程),保护和抢救濒危动物(动物基因工程),保护和抢救濒危人种(人的生殖性克隆),自体器官移植和防正衰老(干细胞克隆),根治癌症、脑心血管病、艾滋病(基因治疗)等等。但同时也意味着人体结构、心理、行为将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人工改变(如药物、电和化学 _、脑芯片、脑移植、基因操纵),利用生命科技的发展侵犯 _的可能和机会也就更大更多:个人隐私被侵犯,个人的自 _或自我决定权受到侵犯,人被当

8、作“东西”对待的可能增加,即人易被“客体化”。这种根植于基因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基因技术必然在社会文化层面引发强烈的震荡。 1. 生殖与发育工程带来的伦理问题 生殖技术有四次大发展,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口服避孕药等有效的避孕术,把性与生育分开; 第二次是60年代出现的人工授精术,这一技术把生育与性分离开来,产生了“ _银行”,使人们有可能在没有 _的情况下生育; 第三次是70年代出现的试管婴儿技术,即人工授精术一胚胎移植术,产生了“出租 _”代理母亲,这标志着性、生育与传统的家庭模式分离开来; 第四次是90年代末出现的克隆技术,治疗性克隆(即胚胎干细胞研究)为在人工条件下定向分化为所需的

9、细胞、 _乃至器官,治疗目前难以治愈的帕金森氏病、早老性痴呆、白血病、糖尿病等顽症和解决十分紧缺的 _与器官移植的问题带来光明前途; 生殖性克隆使成批克隆人不再是美国科幻小说家 D罗维克笔下虚构的图景。生殖和发育技术不断进步,为5%15%不育人群带来福址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家庭婚育模式,混乱了亲缘关系和人伦关系,将“完父母”裂解为“生物学父母”、“社会学父母”和“代理母亲”。伴随着诸多的伦理间题。 干预胚胎是改良基因的主要乎段,它可能对优生学带来新的挑战,因为在基因技术支持下人们可以基因改造方式决定自我特征,比如长相、天赋和智商等。从人的需求看,这一技术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可以想象,一旦人类

10、达到了破解整个基因组的水平,人类的优化必将成为伦理上最为争议的问题.通过基因技术可以赋予人类更高的智慧、更强健的体魄、更强的疾病抵抗力或者更长的寿命,但同时存在着未经证实的风险,比如,不可能所有人都能支付得起基因改造的代价,这就很可能造成社会激烈的冲突,比如更多的长寿者存在会影响到地球的承载能力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人类从未面对的。历史上改善提高人类素质的想法常常被偏执地执行着,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正如凯*所说的那样:“纳粹及其他类似的人之所以没有能实现他们优生改进的梦想,恐怕多少是因为科学没那么进步,但是现在,请看,科学就要进展到那里了”。 2. 基因工程带来的人类疑虑 20世纪以来,遗传学

11、飞速发展,令人叹为观止,伴随遗传学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已历经三代,第一代为20世纪70年代的重组DNA技术,将人工分离出的目的基因,经体外重组后,引入受体细胞(如大肠杆菌、酵母菌等)表达出人们所需要的产物。第二代为80年代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插人动植物基因组中,并传递给后代,表现出该基因的生物活性。第三代为90年代蛋白质工程,根据人类的应用目的,设计并生产出具有优于夭然物功能的蛋白质,进而用人工改造或合成的基因制作出具有这种蛋白质的改良生物。基因工程在医药、轻工、冶金、化工、环保、遗传病治疗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丰硕的成果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带给人类许多疑虑与争议:基因工程可以使人类任意地操作

12、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基因,在它们之间进行剪切、 _、重组,扮演造物者的角色,改造物种、创造新的蛋白质、设计新生命,打破了物种间鲜明的界限,打乱了缓慢有序的生物演化历程,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转基因生物回归大自然的风险到底有多大,会不会培养出人类无法对付的“工程菌”、“新型病毒”或“怪物”呢?如何防止基因工程被用于制造“生物武器。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影响人体健康?基因治疗安全有效吗?被称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也面临着一些伦理问题:基因隐私是否受保护?“好”基因标准是什么?谁有权利掌握人类基因?用人类基因谋利怎么办? 3. 医疗新技术和人体实验带来的生命困惑 生命维持技术、器官移植

13、、神经外科手术等都是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医学技术。由人工喂饲和高营养技术、人工呼吸器、ICU监护体系等组成的生命维持技术日益完备,这一技术把脑功能衰竭与心肺功能衰竭分离开来,即使是植物人或脑死亡的病人,用生命维持技术仍然可使心脏、血压、脉搏和体温维持正常。这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死亡、濒死和安乐死的讨论。什么是死亡的标准?是依照传统上的“心死亡”即以心跳呼吸停止、反射消失作为判定死亡的标准,还是以“脑死亡”即以全脑所有功能的不可逆的终止,先于心跳呼吸停止而出现的死亡为标准。对于植物人或昏迷的绝症患者的生存与死亡由谁来决定 ?允许实施“安乐死”吗?如果脑死亡被接受,那么在脑死亡后及时摘取新鲜器官,既可

14、提高器官移植的质量,又可缓和器官供需矛盾。难道制定脑死亡标准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器官移植者的需要,这符合人道主义原则吗?人有义务捐献自己的器官吗?能否防止器官供应商品化?器官如此稀缺,谁优先得到器官移植的权利?谁必须等待?医学高技术带来的道德问题和卫生资源分配问题日渐突出。 一种新的医疗技术或一种新研制的药品都必须在人体上做实验,如用脑叶切断术治疗精神 _症、胼胝体切断术治疗癫痛症、开颅戒毒手术、艾滋病疫苗实验、新药物的人体实验等都引起激烈的争论; 会不会重演历史上出于 _目的或某种需要滥用人体做实验呢?会不会存在欺骗与 _?如何保证受试者安全? 4. 基因隐私权和知情权 基因隐私权和知情权的问

15、题也是一个全新的问题。解读基因能力的提高意味着对个体基因鉴别将出现不同的后果,不良基因携带者很可能受到歧视。这种基因歧视是一种新的歧视,基因隐私问题是一个新的隐私间题。基因载有人体大量信息,有些则属于隐私,是权利人所不愿公开的,一旦公开,可能会给他的工作、生活乃至生存造成不良后果,比如工作单位可能为了某种利益的考虑而查看员工基因信息,一旦发现致病基因或缺陷基因,可能会开除员工,以减少医疗费等一大笔开支。同样情况,保险公司可能会因为某人携带致病基因或缺陷基因而拒绝其投保。另外,基因隐私的泄露为权利人身边其他人所知,可能导致公众对他的歧视,造成对其社会地位的贬抑。由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异常迅速地发

16、展,应用人体基因信息寻找遗传性疾病的原因、研究 _新的诊断方法和药品的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任意取用人体遗传基因、把克隆技术用于对人的研究等不正当情况。这些都隐藏着损害人的尊严和 _的危险性.预防这些情况的发生已成为紧急课题。 基因与伦理的冲突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 _,基因是技术,技术从来都被视为一种人指向外部世界的能力,但技术为人所用则可能造成各种社会问题,传统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尊重、不伤害、有利和公正“,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做成的事情。不一定是伦理学上所允许的。在这两者之间没有绝对舍取,只有适度引导,使冲突化为协调。总体上,国际社会虽然意识到基因伦理冲突问题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困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在基因和伦理的冲突问题上尚未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尽管如此,在一些根本性的导向上却已经显露无遗,这表现在: (1) 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