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比较阅读中考试题大全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153585 上传时间:2017-11-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阳楼记比较阅读中考试题大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岳阳楼记比较阅读中考试题大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岳阳楼记比较阅读中考试题大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岳阳楼记比较阅读中考试题大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岳阳楼记比较阅读中考试题大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阳楼记比较阅读中考试题大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阳楼记比较阅读中考试题大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岳阳楼记比较阅读一、甲嗟夫!.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乙至于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醉翁亭记)8、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居庙堂之高则忧 居十日,扁鹊夏见C、不以物喜 而乐亦无穷也 D宴酣之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9、甲文中的“进”是指“居庙堂之高 ”,“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10、译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1、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文着眼于“忧”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统一起来,抒发自己 醉与乐的情怀。12、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

2、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后天13、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加点词语使用的妙处。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1 分)二、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 分)(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山间之四时也(1)日 光 (2)景 象 (3)季 节 15翻译 (1)前人之述备矣。 (2)野芳发而幽香。16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4 分) 甲 览 物 之 情 , 得 无 异 乎 ?(答

3、 “此 则 岳 阳 楼 之 大 观 也 ”也 可 得 分 )乙 而 乐 亦 无 穷 也 (答 “朝 而 往 , 暮 而 归 , 四 时 之 景 不 同 , 而 乐 亦 无 穷 也 ”也 可 得 分 ) 17. 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4 分)甲写了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三、2006南京甲嗟夫!.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

4、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选司马光资治通鉴)注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不暇顾不上。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升平太平。(唐太宗)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的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当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

5、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7解释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自是数年之后( )(1)他的 (2)这8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 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D.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9翻译(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安用重法邪?译句: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10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3 分)(1)甲文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1 分)(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 ” 。(1分)(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用 甲文中的语

6、句回答)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四、【甲文】嗟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乙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 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 ,日昃 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注:再适,改嫁。饘(zhn)粥,稠粥;不充,不足,此指喝不上。昃(z),太阳偏西。2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

7、、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于是就用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8解释 或异二者之为( )去之南都入学舍( )为:心理活动,心情;去:离开,离家。9翻译微斯人,吾谁与归?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有时夜里昏沉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1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甲、乙两文中都起 揭示主题(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但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

8、议论的表达方式,乙主要运用了记叙表达方式。(3 分)11从乙文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3 分)从家世贫苦了解人民的疾苦,从小立志苦读大通六经之旨奠定了儒家“仁爱”思想 五、(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

9、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注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非其上:非难他们的君王(认为他们的君王不对)。 为民上: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君王)。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

10、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7释太守谓谁()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进亦忧,退亦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是 因(因为) 在朝廷上做官 以为乐(把当作快乐)8翻译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天下人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这样做却(

11、还)不能称王的,从来没有这种情况。9.(甲)(乙)(丙)三个选段实际上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与民同乐(“民本” )的思想。(2 分)10请用原文说说孟子的“忧乐观”与范仲淹的“忧乐观”的观点分别是什么?(4 分)孟子的“忧乐观”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的“忧乐观”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六、【 甲】 若夫淫雨霏霏,.吾谁与归?【 乙】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

12、,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注释 旷日:荒废时日。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荒废了很长时日也没有猎到野兽。在家愧对家人,在外愧对邻里朋友。他考虑打不到猎物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想弄条好狗,但家里穷没有钱。于是就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只是打猎如此,任何事都是这样8 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B ) A 薄暮冥冥 薄:迫近 B 沙鸥翔集 集:集合 C 人不对 对:回答 D 家富则市得良犬 市:买 9 选出下列句中“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C ) A 屋舍俨然 B

13、 满目萧然 C 百事也尽然 D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10 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答: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答:在家里就感到愧对他的家人,在外面就感到愧对他的朋友。11甲文第一段中“感极而悲者”是指哪些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4 分)答:迁客骚人,因为他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触景生情。312 与范仲淹一样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历史人物很多。请你从下面提供的人物中任选两位,并写出其与此相关的名句。(2 分)杜甫 顾炎武 周恩来答: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

14、恩来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1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 甲文前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B .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向往和对朋友的劝勉之情。C 乙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篇叙事,借事说理。D 乙文说明了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的道理。七、2007 潍坊市(甲)嗟夫!.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

15、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 chng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参考译文:黄冈一带竹子很多,大的像椽子那么粗。竹匠把它破开,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因为它既便宜又省工。我因此建造了两间小竹楼,与月波楼相连。登楼远望群山,风光尽收眼底,景色无法一一描绘出来。夏天,最适宜听急雨,有如瀑布飞溅的声响;冬天,最适宜听大雪,有如碎玉撒落的声响。这里适宜鼓琴,琴声和谐悠扬;适宜吟诗,诗韵清新绝妙;适宜下围棋,棋子落在棋盘上发出丁丁的声音。这一切都是竹楼所给予的。我在办完公事的闲暇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拿一卷(周易,焚香静坐,消除一切世俗的杂念。水色山光之外,只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等到酒醒之后,茶品完了,香烧尽了,送走夕阳,迎来明月,这也是贬居生活中的佳境啊。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