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词解释19122【二类参考】

上传人:8** 文档编号:171338229 上传时间:2021-03-05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名词解释19122【二类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医名词解释19122【二类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医名词解释19122【二类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医名词解释19122【二类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名词解释19122【二类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名词解释19122【二类参考】(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开头的中医名词_嗳气: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候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古代称为噫气。属胃气失和而上逆。按肌肤:指触摸某些部位的肌肤,通过肌肤的寒热、润燥、滑涩、疼痛、肿胀、疮疡等不同情况反映,来分析疾病的寒热虚实及气血阴阳盛衰的诊断方法。按脘腹:是通过触按胃脘部及腹部,了解其凉热、软硬、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以辨别不同脏腑组织的发病及证之寒热虚实的诊断方法。按胸胁: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目的地对前胸和胁肋部进行触摸、按压或叩击,以了解局部及内脏病变的情况。按诊:就是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病人的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的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病方法。B开头的中医名词

2、_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张景岳称为阴阳六变,是分析各类疾病共性的方法,它是其它辨证方法的总纲。阴阳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表里是分辨疾病病位的浅深,寒热是分别疾病的属性,虚实是分别邪正的盛衰。简言之,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八纲辨证:医生对通过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白带:若带下色白、量多、质清稀、无臭味者,称为白带,属寒湿,是脾虚不运、寒湿下注所致。白pei(中医指疮,这个字不在字库中):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

3、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兼有身热不扬等湿热证表现者为白pei,因外感湿热之邪,郁于肌表,汗出不彻而发,属湿温病。百日咳:咳声阵发,发则连声不绝,甚则呕恶咳血,终止时作鹭鸶叫声,名曰顿咳,也叫百日咳。常见于小儿,是属肺实,多由风邪与伏痰搏结,郁而化热,阻遏气道所致。半表半里证: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于里,或里邪透表,尚未至于表,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称为半表半里证。其证候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半表半里证在六经辨证中称为少阳病证。半身汗:病人仅半侧身体有汗,或为左侧、或为右侧、或为下半身,另一侧则经常无汗者,属患侧(无汗一侧)经络阻闭,

4、气血运行不周所致。可见于中风、痿证、截瘫等病人。崩漏:月经忽然大下不止谓之经崩,长期淋漓不断称为经漏。凡崩漏经色深红有块者,多属热证;经色淡红无块者,多为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脾虚不能统血所致。必要性资料:指这种资料是疾病或证候必然见到的,缺少了就不能诊断为这种病证。扁平胸:指胸廓较正常人扁,前后径小于左右径的一半,又称胸廓扁平。属形瘦阴虚体质,多见于肺肾阴虚或气阴两虚的病人。亦可见于体弱者。便秘:大便燥结,排出困难,便次减少,甚至数日不便,称为便秘。便秘有寒热虚实之分,常见热结便秘、寒结便秘、气虚便秘、血虚便秘、气滞便秘。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临床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证候为论治提供

5、依据的思维过程,即确定属于何证的过程。它是一种将周围环境、正气强弱与疾病特点加以综合考虑的诊断方法。表寒里热:表寒未解而里热已作,或里本有热而表受寒邪,可见此证。症状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口渴引饮、心烦等。表寒证(伤寒证):表寒证以感受寒邪为主,故又称伤寒证。其特点是恶寒重,微发热,无汗,头身痛,苔薄白而润,脉浮紧。其机理是由于寒为阴邪,寒邪袭表,卫阳被遏。表里定位法:是病证横向传变的定位方法,在外感病证中运用广泛。六经病证中,三阳主表,少阳为半表半里,三阴主里;而卫气营血病证,病位由表入里顺序排列。表里俱寒:里有寒而表寒外束,或外感寒邪,内伤饮食生冷等,均可引起此证。症状有头痛、身痛、恶寒

6、、肢冷、腹痛、吐泻、脉迟等。表里俱热:夙有内热,又感风热之邪,可见此证。症状有发热、喘而汗出、咽干引饮、烦躁谵语、便秘尿涩、舌质红、舌苔黄燥或起芒刺、脉数等。表里俱实:外感寒邪未解,内有痰瘀食积,可见此证。症状有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头痛、腹部胀满、二便不通、脉实等。表里俱虚:气血两虚、阴阳双亏时可见此证。症状有自汗、恶风、眩晕、心悸、食少、便溏、脉虚等。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表里同病。出现的原因有两类:一类是外感病,由表证发展至兼见里证;或外感病未愈,复伤于饮食劳倦等。一类是内伤病未愈而又感外邪。表热里寒:素体阳气不足,或伤于饮食生冷,同时感受温热之邪;或少阴病,始得而发热、脉

7、沉者,可见此证。症状有发热汗出、饮食难化、便溏溲清、舌体胖、苔稍黄等。如表热证未解,过用寒凉药以致损伤脾胃阳气亦属此类。表热证(外感风热证):表热证是感受温热(风热)之邪,又称外感风热证,在温病学中属卫分证。其特点是发热重,微恶寒,口渴,咽痛,舌质正常或尖边稍红,苔薄白而干或苔薄微黄,脉浮数。表实里虚:素体虚弱,复感外邪,可见此证。症状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时或腹痛、纳少或吐、自利等。表虚里实:内有痰瘀食积,但表气不固,可见此证。症状有自汗恶风、腹胀拒按、纳呆、便秘、苔厚等。表证: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

8、。表证入里:是指先有表证,然后出现里证,表证随之消失,即表证转化为里证,其病机谓外邪入里,如外感风热之邪,形成表热证,若表邪不解,向里而成里热证。表证入里一般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阶段,是病情由浅入深,病势发展的反映。并病:伤寒病凡一经之证未罢,又见它经病证者,称为并病,如太阳少阴并病、太阴少阴并病等。病:病即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机体正邪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相应的证候。病色:疾病时的面部色泽。病色交错:正病正色-病与色相应,病色交错-病色不相应。生克顺逆-病色交错中,相生为顺:色生病,吉中之顺;病生色,吉中小逆。病色交错中,相

9、克为逆:病克色,凶中之顺;色克病,凶中之逆。病因辨证:是根据病人的发病情况和疾病产生的症状加以分析,推断疾病究竟是由三因中哪个原因所引起,然后进行治疗,设法消除致病因素,以求治愈。病因:宋代陈言根据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将病因区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三类。后世医家对陈言的三因逐渐加以充实发展,病因已有六淫、疫疠、七情、痰饮、瘀血、饮食、劳逸、房室、外伤等。病证结合:指诊断要明确所患疾病及所属证候,把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通过辨别病证,认识疾病的本质,即所谓辨证求因。C开头的中医名词_糙(裂)苔:苔白燥裂如砂石,扪之粗糙,称糙、裂苔。皆因温病化热迅速,内热暴起,常见于温病或误服温

10、补之药。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性恶露淋漓不断,持续20天以上者为产后恶露不绝,可由气虚、血热、血瘀等因引起。产后发热:产后发热持续不退,甚则壮热者称为产后发热,可由感受外邪、火邪内盛、阴虚生热等引起。肠道湿热证:肠道湿热证是指由于湿热侵犯肠道,传导失职,表现为以泄泻下痢为主的证候。亦称大肠湿热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下焦病证,多因夏秋之季,感受暑湿热邪,侵犯肠道,或饮食不洁,致使湿热秽浊之邪蕴结肠道而成。本证以下痢或泄泻及湿热征象为审证依据。肠热腑实证:肠热腑实证是指由于邪热入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在六经辨证中称为阳明腑实证,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属气分证,在三焦辨证属中焦病证。多

11、因邪热炽盛,汗出过多,或误用发汗,津液外泄,致使肠中干燥,里热更甚,燥屎内结而成。本证以腹满硬痛,便秘及里热炽盛见症为审证要点。肠燥津亏证:肠燥津亏证是指由于大肠阴津亏虚,传导不利,表现以大便燥结,排便困难为主症的证候。多因素体阴亏,或年老而阴血不足,或吐泻、久病、温热病后期等耗伤阴液,或因失血、妇女产后出血过多,以致阴血津液亏虚,大肠失于濡润所致。本证以大便燥结,难以排出及津亏失润见症为审证要点。常见于瘟疫或内痈。常色:常色指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潮热: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齿痕舌(齿印舌):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称为齿痕舌或称齿印舌。常与胖大舌同见。主脾虚和湿盛

12、。赤带:若带下色红粘稠、或赤白相间、微有臭味者,称为赤带,多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热、损伤胞络所致。充要性资料:这种资料仅见于该种疾病或证候,而不见于其它病证,但该种病证并不一定都见到这种症状。因此,只要出现这种资料,即可诊断为该种病证;若没有这种资料,也不能除外该病证的可能性。虫积肠道证:是指蛔虫等积滞肠道而表现的证候。多因误食不洁的瓜果、蔬菜等,虫卵随饮食入口,在肠道内繁殖孳生所致。除中:若久病,重病本不能食,而突然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称为“除中”,属病危。杵状指:手指变形指关节呈梭状畸形,活动受限者,多由风湿久蕴,筋脉拘挛所致。指(趾)末节膨大如杵者,称为杵状指,多由久病心肺气虚,血瘀

13、湿阻而成。传经: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称为传经。喘症:是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的表现,甚者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实喘发作急骤,气粗声高息涌,惟以呼出为快,仰首目突,形体壮实,脉实有力,多属肺有实热,或痰饮内停。虚喘发病徐缓,喘声低微,慌张气怯,息短不续,动则喘甚,但以引长一息为快,形体虚弱,脉虚无力,是肺、肾虚损,气失摄纳所致。唇风:口唇发痒,色红且肿,破裂流水,痛如火灼,名为唇风。多由阳明胃火上攻所致。错语:指语言错乱,语后自知言错的症状。多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多见于久病体虚或老年脏气衰微的人。D开头的中医名词_大肠虚寒证:是指大肠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

14、候。多因禀赋阳虚,或过食生冷,或久病、腹泻持续不愈以致损伤阳气所致。本证的辨证要点为大便异常,包括腹泻或便结,与虚寒象并见。大汗:即汗出量多,津液大泄,临床上有虚实之分:病人蒸蒸发热,汗出不已,兼见面赤、口渴饮冷、脉洪大者,属实热证。病人冷汗淋漓,兼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属亡阳证。胆郁痰扰证:是指由于痰热内扰,胆失疏泄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忧郁,气郁化火,灼津为痰,痰热互结,内扰心胆,致胆气不宁,心神不安所致。本证以惊悸失眠,眩晕,苔黄腻为审证要点。但寒不热:即病人但感畏寒而无发热。可见于里寒证。其产生的原因,多因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或寒邪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所致。但热不寒:

15、病人只发热,不觉寒冷,或反恶热,常见于实热证。盗汗:病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兼见潮热、颧红等症,属阴虚。得神:即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地图舌:若舌苔不规则地大片脱落,边缘厚苔界限清楚,形似地图,称地图舌。独语:是指患者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的症状。多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而引起;或由气郁痰结,阻蔽心窍所致。可见于癫证、郁证。短气:指呼吸气急而短,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似喘而不抬肩,喉中无痰鸣声。E开头的中医名词_鹅口疮:婴儿满口白斑如雪片,称鹅口疮,系胎中伏热蕴积心脾所致。呃逆:唐代以前称为哕。是胃气上逆,从咽喉部发出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声短而频,呃呃作响,后世称呃逆,俗称打呃。恶寒发热:病人自觉寒冷同时伴有体温升高。见于外感表证。外邪袭表,影响卫阳温分肉的功能,肌表失煦,则恶寒;正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则发热。恶寒:是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