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虎岗乡范本)

上传人:世*** 文档编号:171097446 上传时间:2021-03-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虎岗乡范本)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虎岗乡范本)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虎岗乡范本)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虎岗乡范本)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虎岗乡范本)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虎岗乡范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虎岗乡范本)(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虎岗乡范本)民间手工技艺种类:工具和机械制作 编号:09-091-0822-210-001项目名称踏碓子的制作技艺传承人姓名唐正方性别男出生年月1945.8民族汉文化程度小学从业时间1963.4健康状况健康详细住址永定县虎岗乡虎东村电话主要技术成绩擅长各种木制品加工、制作。历史沿革过去,由于生产力落后,碾米、打糍粑等加工没有机械制作,老百姓很聪明,发明了踏碓子。通过杠杆原理,用人的脚来踩达来碾米,打糍粑等功效。工艺流程 一、选材。选择木质坚硬、耐磨、耐用的木头。另一头用青光石打成半椭圆形的石窝。 二、根据杠杆原理,将木头加工成“7”字形状,中间一个支点。脚踩柑桔

2、短的一头,另一头抬起,脚 放下,另一头重重砸下,达到砸碎东西的功效。相关材料、工具材料:坚硬耐磨的木头,6080cm的大的青光石。工具:锯子、刨子,凿子、锤子,直尺,斧头等。产品用途 主要用于砸碎稻谷,打糍粑等用。行规、习俗 主要用于家庭生活食物加工,生产物质的加工。 传承状况少部份农村还有用,大部份农村不用了,现在加工稻谷用碾米机,打糍粑有些地方还有用。相关资料记录稿(页) 录音带或录 音光 碟 镇乡(街道) 号录音盘录像带或录像光 碟 镇乡(街道) 号录像盘照片 号照片资料袋 号照片盘调查人姓名唐美章文化程度大专详细住址或工作单位虎岗乡电话0597-调查时间2009.4调查地点虎岗乡表格可

3、根据内容需要自由扩展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民间手工技艺种类:工具和机械制作 编号:09-091-0822-210-002项目名称耙的制作技艺传承人姓名赖超玉性别男出生年月1963.7民族汉文化程度初中从业时间1978.6健康状况健康详细住址永定县虎岗乡电话主要技术成绩擅长加工各种铁制农具。历史沿革过去,农村由于生产力落后,种田平整土地,常用“耙”这种工具。牛在前头,人在后头扶着“耙”杆,左手拉着绳子,绳子的另一头系在看牛鼻子上。通过牛拉“耙”的动作,达到平整土地的旷日持久。现在基本不用了,被拖拉机平整土地所代替了。工艺流程 选材:选择坚硬不怕水的木杆做手扶架,下面是铁架,做成“E”字开

4、头,方向朝下。相关材料、工具材料:坚硬结实不怕水的木头,铁杆。工具:锯、刨、墨斗、铁锤、铁锯等。产品用途 主要用于平整土地行规、习俗 祖宗留传下来延用至今。 传承状况现在部份农村山区还有用此工具,田块比较大的,一般用拖拉机来平整。相关资料记录稿(页) 录音带或录 音光 碟 镇乡(街道) 号录音盘录像带或录像光 碟 镇乡(街道) 号录像盘照片 号照片资料袋 号照片盘调查人姓名唐美章文化程度大专详细住址或工作单位虎岗乡电话0597-调查时间2009.4调查地点虎岗乡表格可根据内容需要自由扩展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民间手工技艺种类:工具与机械制作 编号:09-091-0822-210-003

5、项目名称磨石的制作技艺传承人姓名赖德石性别男出生年月1909.5民族汉文化程度小学 从业时间1914.3健康状况健康详细住址永定县虎岗乡虎西村电话主要技术成绩擅长加工石材制品历史沿革先前,生产力十分落后,做豆腐的原材料黄豆要磨成豆浆,常用磨石这种工具,现在有些农村做豆腐还在延用,大部分改用机械制浆了。工艺流程 用坚硬的青光石做磨石,磨石分上下二层,相叠的二面刻成石槽,上层重,离边三分之一处打一个穿洞,10公分大,用来放黄豆和加水用。二层中间装转轴,转轴套上“7”字形状木架。通过人推木架的方法带动上层磨石转运,从而磨出豆浆来。相关材料、工具材料:青光石、木头。工具:刻刀、锤子、木头、锯子、刨子、

6、直尺等。产品用途 用于磨黄豆,大米等食品。行规、习俗 祖宗留传 传承状况现在基本不用,被机械加工所代替了。相关资料记录稿(页) 录音带或录 音光 碟 镇乡(街道) 号录音盘录像带或录像光 碟 镇乡(街道) 号录像盘照片 号照片资料袋 号照片盘调查人姓名唐美章文化程度大专详细住址或工作单位虎岗乡政府电话0597-调查时间2009.4调查地点虎岗乡表格可根据内容需要自由扩展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民间手工技艺种类:工具与机械制作 编号:09-091-0822-210-004项目名称风车的制作技艺传承人姓名唐上杭性别男出生年月1928.6民族汉文化程度小学从业时间1946.4健康状况健康详细住

7、址永定县虎岗乡虎东村电话主要技术成绩擅长木制品的加工制作。历史沿革从古到今,农民稻谷晒干后,要通过“风车”这种特殊的工具,把稻谷分成好、中、差三等。“风车”的这种特殊作用,一直自用至今。工艺流程 用干杉木做一个梯形漏斗,漏斗上方6060cm,漏斗下方2010cm.风车肚做成圆形,里面装会转动的叶片,叶片中轴通过手摇,产生风力,漏斗下方用杉木做成长方形,一头连接风车肚,一头出风头,长方形下端做二个出稻谷的口。长方形上面是梯形漏斗,漏斗下方装一个下谷子的开关,加上4只脚,风车做成了。相关材料、工具材料:杉木、铁杆(做成“2”字样式)工具:锯子、刨子、直尺、墨斗、墨线、凿子、铁锤等。产品用途 通过风

8、力,把稻谷分成结实和不结实稻谷之用。行规、习俗 祖宗留传下来。 传承状况区分稻谷结实、半结实、不结实,是我们客家人常用的工具,从古至今,一直延用。我地用“风车”,早期来源于上杭县。相关资料记录稿(页) 录音带或录 音光 碟 镇乡(街道) 号录音盘录像带或录像光 碟 镇乡(街道) 号录像盘照片 号照片资料袋 号照片盘调查人姓名唐美章文化程度大专详细住址或工作单位虎岗乡政府电话0597-调查时间2009.4调查地点虎岗乡表格可根据内容需要自由扩展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民间手工技艺种类:工具与机械制作 编号:09-091-0822-210-005项目名称箩筐的制作技艺传承人姓名唐永福性别男出

9、生年月1934.10民族汉文化程度小学从业时间1948.5健康状况健康详细住址永定县虎岗乡虎东村电话主要技术成绩擅长竹产品的加工制作。历史沿革祖宗留传下来,装稻谷、花生、食品等,我们客家人都用箩筐,一直延用至今。工艺流程 将竹子做成0.30.4cm大,圆形,越长越好,通过竹匠师傅的加工,制作成圆口,直柱开关。圆口大一般60cm左右,高一般80cm左右。圆口边装4个耳,用于系绳子。相关材料、工具材料:竹子。工具:锯子、圆刨子、刀。产品用途 用来装稻谷、花生等东西。行规、习俗 祖宗留传下来,一直延用。 传承状况大部份农村割稻子时还在用,少总价人用编织袋代替箩筐了。相关资料记录稿(页) 录音带或录

10、音光 碟 镇乡(街道) 号录音盘录像带或录像光 碟 镇乡(街道) 号录像盘照片 号照片资料袋 号照片盘调查人姓名唐美章文化程度大专详细住址或工作单位虎岗乡政府电话0597-调查时间2009.4调查地点虎岗乡表格可根据内容需要自由扩展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民间手工技艺种类:工具与机械制作 编号:09-091-0822-210-006项目名称竹制洗锅把传承人姓名唐桥福性别男出生年月1943.9民族汉文化程度小学从业时间1958健康状况健康详细住址永定县虎岗乡虎东村电话主要技术成绩擅长加工制作生活用具历史沿革古时候,直至70年代,乡下老百姓常用竹子加工成竹丝,做成56公分大的手把,用来洗锅。

11、炒菜完后,用竹丝洗锅,洗的很干净,也很环保。现在的人不用了,改用铁丝洗锅。工艺流程一、 将大竹破成2公分大,1公分厚的竹片,长约30公分。二、 前20公分用刀破成竹丝,后20公分保留二公分大的竹片。三、 大约20片绑成一捆。相关材料、工具材料:竹片。工具:刀、锯子。产品用途 主要用于洗锅,饭锅等。行规、习俗 充分利用本地竹的资源,省钱,环保。 传承状况基本失传。相关资料记录稿(页) 录音带或录 音光 碟 镇乡(街道) 号录音盘录像带或录像光 碟 镇乡(街道) 号录像盘照片 号照片资料袋 号照片盘调查人姓名唐美章文化程度大专详细住址或工作单位虎岗乡政府电话0597-调查时间2009.4调查地点虎岗乡表格可根据内容需要自由扩展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民间手工技艺种类:工具与机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