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通识教育改革的运用

上传人:w****7 文档编号:170954160 上传时间:2021-03-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16.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思政在通识教育改革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课程思政在通识教育改革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程思政在通识教育改革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思政在通识教育改革的运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DAO KE ER WANG LUO KE JI YOU XIAN GONG SI为美好的明天加油 课程思政在通识教育改革的运用摘要:运用课程思政推动通识教育改革,是探索通识教育发展的新思维和新路径。面对通识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诸多困境,应着力将课程思政融入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全过程,以此明晰课程思政在通识教育改革中的逻辑解释与实现路径,从而更有效地发挥通识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期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关键词:课程思政;通识教育;目标实现;路径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1,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是高校

2、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目的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之中。推进课程思政,就是要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着力发挥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效融合,从而构筑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进而帮助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养、培育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价值观。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最早由美国教育学家帕卡德(A.S.Packard)于1829年所提出2。2017年1月10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求“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3。通识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是“

3、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核心知识”4于一体的教育,它涵盖学科门类多、知识覆盖面广,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为专业教育提供价值规范和知识元认知结构。可以显见,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在培养理念上相一致。缘于我国长期受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影响,在学科建设中大多偏向专业教育,忽视了通识教育发展,对通识教育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缺乏深刻认识。为此,本文以“中国民俗文化”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为例,通过剖析课程思政在通识教育改革中的逻辑解释与实现路径,进而探明通识教育课程如何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期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一、困境:通识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内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

4、烈。面对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现状,各高校为了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综合竞争力,将专业教育建设视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并给予各方面资源的支持。相较而言,各高校对通识教育建设的资源投入就略显不足。以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例,不少高校中承担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大多由专业教师兼任,少部分由校内行政人员充任,长期缺乏一支稳固、高效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不仅如此,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通识教育的教改立项数量占比较少,投入资金和支持力度相对有限,从而造成教学需求端和资源供给端的不匹配。在创新力度方面,专业教育已培育出“线上线下互动”、翻转课堂、微课堂、MOOC、SPOC等多种创新教学模式。相比而言,通识教育则

5、处于教学改革体系的“最底端”或“边缘地位”,未能给予应有的关注。(二)师生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各高校大多将通识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程。不仅课时数偏少、学分偏低,而且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多数通识教育课程的考核形式以考查为主。由此给学生造成观念上的误解或错觉,即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只是为了“拿学分”、“挣工分”,学生只需按要求修完学分即可,上课也只需“按时点到”、“友情出席”,毋需在学业时间上投入过多精力。不仅如此,不少授课教师对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有效认知,无论在教学内容的编排,还是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都显得乏善可陈。课堂教学过于单调、乏味,对学生的个性化诉求与课程教学的差异性,缺乏深入

6、研究。(三)课程思政功能不强。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知识灌输、轻思政育人”的现象。在不少授课教师的惯性思维中,通识教育课程的作用就是辅助并拓展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知识视野,以知识传授或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对如何发挥通识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缺乏认识。缘于教育工作者对通识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定位不清、目标不明晰、教改路径不明确,以及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培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家国情怀等,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探索:课程思政融入通识教育改革 上海是较早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地区之一。2014年

7、,上海市启动教育综合改革,明确将德育纳入综合改革体系之中,逐步探索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笔者长期担任“中国民俗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依循教育综合改革要求,在教学实践中牢牢抓住课程思政这根主线,积极探索通识教育改革路径,持续创新教学形式与方法,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不断根植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情操教育。通过长期跟踪和剖析新时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综合素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价值取向,以期精准施策、科学定位、目标驱动,从而有效发挥课程思政在通识教育改革中的功效与作用。(一)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目标。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涵盖民俗、历史、艺术、宗教等学科,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民族性等特点的综合性

8、课程。按照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重点紧扣三个方面:一是剖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俗事象,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本质特征,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二是分析传统与现代、地域与民族等要素间的差异性,帮助学生系统把握民俗事象的历史缘起、构成要素、时代内涵等,以期培塑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厘清民俗事象背后的精华和糟粕,帮助学生提升综合思辨能力,从而构建起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二)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设计。中国民俗文化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既涉及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与地域之间的行为差异,同样囊括了民族之间的文化特性。为了

9、避免“泛泛而谈,空言无物”,在教学设计时主要基于“贯穿主线、关怀现实、突出特色”的原则,围绕特定的民俗事象开展专题解读。“贯穿主线”就是要针对某一特定的民俗事象,从文化特性、构成要素等知识点入手,分析民俗文化所蕴藏的雄浑厚重的历史底蕴,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关怀现实”就是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统一,通过对比传统与现代民俗事象的异同点,科学明辨民俗事象背后所蕴藉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与价值理念。“突出特色”就是要抽丝剥茧、厘清脉络,结合民俗事象不同要素间的差异性,以构筑立体化、多视角的民俗具象,从而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三)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组织。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开放程度较高的课

10、程。在教学组织中,通过设置“专题解读”、“热点探讨”和“民情采风”等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建设之中。在专题解读环节,采用启发式教学,综合运用问题导入、现场互答、案例剖析、图读新闻以及民俗场景演绎等形式,有目的、有意识地穿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热点探讨环节,综合运用一问一答、即兴辩论、分小组研讨等形式,通过设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民俗研讨话题,力求达到“以已学带动新知”。在民情采风环节,通过设定关怀现实、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倾向的调研题目,鼓励学生从实践调研中认识国情、了解国情。在每个教学环节之中,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及时做好回应和反馈,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四)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方法。

11、中国民俗文化课程通过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围绕民俗事象中的思想内涵展开讨论,从而不断丰富课程的授课形式。一方面,要着力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民俗问题或焦点话题,借助“UMU、问卷星、微弹幕”等现代教育工具,开展“投票问答、现场答疑、互动辩论、即兴发言”,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沉浸于课堂之中,从而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力求使课程讲形象、讲生动、讲鲜活。另一方面,充分借助微课程教学平台,及时推送最新的教学辅导视频和阅读材料。同时,建立课程微信群,师生在群内实时学习、探讨。通过搭建线上线下交流平台,以解答学生的

12、思想困惑。(五)课程思政融入自主学习。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改变既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学习与团队学习,着力将课程思政融入自主学习之中。一是在每堂课的小结部分,设置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围绕思考内容,探求民俗事象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二是每个专题讲授完毕后,提供与课程思政内容相关的阅读书目,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加深了解。三是在考查环节,让学生围绕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组建调研小组,从而深入体察社会民情。最后,要求调研小组面向全班展示调研成果,学生当场评分、现场问答,并将考评得分纳入总体考核之中。分析调查问卷可知,98.63%的学生认为,经过课程学习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有了更为

13、深刻的认识,对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传统和文化底蕴充满自豪感。98.67%的学生认为,结合课堂所学,开展实践调研对国情、社情、民情有了较为深刻而正确的认识,对发扬和传播中国优秀民俗文化充满信心。88.37%的学生认为,参与互动研讨和微课程平台等教学形式,对中国民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有91.25%的学生表示,课程学习结束后将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持续学习中国民俗文化。 三、三全育人:课程思政贯穿通识教育改革全过程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5。课程思政就是要

14、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力求将“隐性思政”和“显性思政”相融合,从而构建课程教学“三全”育人新格局。(一)以“情”感人,用真情实感把课程思政讲活。通识教育课程相较于专业教育课程而言,具有内容生动、形象鲜活等特点。尤其是针对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的新时代大学生而言,纯粹的知识灌输与枯燥的理论说教,俨然无法捕捉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无法有效激发学习的内生动力。因此,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适时穿插与课程思政有关的交流话题,以真情实感净化学生心灵,力求把知识要点讲生动、课程特色讲鲜活。(二)知“趣”动人,用国情民生把课程思政讲清。要善于将通识教育课程与

15、国情民生、社会热点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将思想理论教育植入课程教学之中,从而增强通识教育课程的现实穿透力。在紧贴授课主题的同时,选取内容新颖、体现现实关怀的教学案例或教学素材,避免授课过程中僵化、说教的刻板印象,力求将知识点背后的理想信念问题、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党的理论方针与政策问题,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新思维、新战略、新理念讲深悟透,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三)明“理”服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把课程思政讲透。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

16、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事物本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最本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构建科学的思维方式,辨析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象及特征,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通识教育课程的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四)立“德”树人,用育人理念把课程思政讲深。课程思政教育功能的精髓在于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将德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以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因此,在通识教育的各个环节,应当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育人全过程之中,力求用主流价值观引领和培塑通识教育价值理念。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秉持科学理念,借助缜密的课程规划与教学设计,在教学深耕中不断探索和积累,以此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与活力。运用课程思政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是增强通识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