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O KE ER WANG LUO KE JI YOU XIAN GONG SI为美好的明天加油 羌族萨朗音乐艺术研究摘要:羌族萨朗音乐是羌族最为古老的传统歌舞音乐,是羌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千百年羌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通过对羌族萨朗音乐的艺术形式、分类、艺术特点及萨朗音乐的艺术价值等方面的论述,探寻出了传承和发展羌族萨朗音乐有效途径 关键词:人类学;羌族;萨朗音乐 羌族萨朗是一种流传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理县、汶川、松潘、黑水及绵阳市北川县部分地区的歌舞艺术,融歌、舞于一体,是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的综合艺术形式在历史长河中,羌族萨朗音乐汇集了古羌人和现代羌族人民的智慧,他们以坚强的毅力战胜自然灾害,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为我们演绎和传承着羌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歌舞音乐文化,其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值得广大音乐研究工作者深入研究和发掘羌族萨朗的起源,充满着浓郁的神话色彩据羌族民间故事《萨朗姐》中说,在很久以前,正当羊角花开得最为鲜艳的时候一天,在茂县曲谷西湖寨,人们突然听见羊角花丛中响起银铃般清脆的歌声。
循着歌声,大家看到一位身着素白麻布衣裳,头顶黑色头帕,腰上系着挑花围腰的羌家姑娘她身材苗条,相貌俊美,边歌边舞,如春燕翩翩,她说她叫“萨朗”大家纷纷围着萨朗,请她教唱歌跳舞萨朗边唱边教,人们也边唱边学,歌声优美,舞姿轻盈后来,萨朗被恶土司所害,人们把她安葬在西湖寨后山梁上,将其坟修成一座石塔每年羊角花开时,妇女们便相约来到女神梁子的石塔周围唱歌跳舞,热闹几天,以示纪念萨朗女神,而羌族妇女们在纪念“萨朗”时所表演的歌舞音乐也就是羌族萨朗的雏形,由于羌族萨朗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现已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羌族萨朗音乐的形式与分类 萨朗,在羌区又名锅庄(羌文RrmeaSalengw),意为“唱起来、跳起来”,是伴随着古羌人的出现而出现的一种传统民间歌舞艺术,跟随古羌族辗转反侧,最后定居在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河畔羌民族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下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形成了具有鲜明的羌族萨朗歌舞音乐文化其种类主要有喜庆萨朗音乐、瓦尔俄足萨朗音乐、婚庆萨朗音乐、集会萨朗音乐、节庆萨朗音乐、礼仪萨朗音乐、忧事萨朗音乐以及祭祀萨朗音乐8种类型每一个种类的萨朗音乐的表演都与羌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着紧密关系。
如喜庆萨朗音乐主要在羌族历年、庆丰收、修房造屋等活动中表演;瓦尔俄足萨朗是专为祭拜羌族歌舞女神“萨朗姐”而表演的一种萨朗音乐;婚庆萨朗是一种在羌族青年结婚时表演的一种音乐形式,羌语称之为“席步磋”;集会萨朗音乐是由古时羌族释比为出征的羌族将士们念太平保护经时的祭祀舞蹈演变而来的一种歌舞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威严性和号召力,这种萨朗又成为誓师萨朗;礼仪萨朗是一种羌民族欢迎前来参加重大节庆活动的客人的萨朗音乐,表演者必须是羌寨60岁以上的长者;忧事萨朗音乐是羌寨一种古老的丧葬歌舞,主要为表达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或古时战死沙场的英雄德沉痛哀悼,而表演的一种萨朗音乐形式;而祭祀萨朗音乐与忧事萨朗具有极其相似的特点,但祭祀萨朗音乐主要用于羌族同胞的还愿等宗教活动中,其代表就是羊皮鼓舞通过以上对羌族萨朗类别的分析可以看出,羌族萨朗音乐与羌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羌族人民所崇尚的“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这一传统习俗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羌族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自然崇拜、祭祀活动及少数地区的图腾崇拜是羌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发展到今天,羌族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和羌族聚居区汉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羌族萨朗音乐在种类和表现形式等方面也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在发展的基础上永保羌族萨朗的传统特质是当下广大音乐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问题。
二、羌族萨朗音乐的特点 萨朗是一门多层次、多功能、多种艺术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在音乐旋律、节奏、歌词及调式调性方面体现出了独具一格的特征1.旋律方面的特点通过对茂县三龙扎木岭寨的《沙拉脉脉沙》的旋律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萨朗音乐在旋律方面呈现出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形式,那就是旋律走向呈“∽”型进行,乐句与乐句之间呈现出一种重复的关系,这种重复既有完全重复,也有部分重复但不论是哪一种重复形式,采用的是先由群男齐唱,然后才是群女齐唱,演唱的旋律整齐划一、气势恢宏这种先男后女的演唱方式,给我们听众带来的是一种声音色彩的变化,更是羌族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是萨朗舞蹈动作重复的需要,更是羌族“自然崇拜,万物有灵”思想的体现可见,羌族萨朗音乐的旋律与萨朗的舞蹈动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构成的是一种点与线的关系,是歌舞者身与心的结合,更是外在与内在的完美结合2.节奏特点羌族山歌、劳动歌、风俗歌及巫师歌等传统音乐在节奏方面体现出了不规整性特点,但在茂县雅都乡萨朗《还社吾》研究中发现,羌族萨朗音乐不仅具有羌族传统音乐节奏方面的特性,同时还呈现出了复杂多变的变化性节奏如《还社吾》一曲当中不仅有4/4拍和6/4拍的存在,而且还有3/4、2/4和5/4拍子的出现,虽然有如此多的节拍出现,但羌族萨朗音乐的节奏依然体现出一种规整性特征,这种非固定式的节奏造就了羌族萨朗的不固定性特征。
之所以呈现出这种复杂的混合节奏,缘于萨朗舞姿的横向与纵向交替萨朗音乐在节奏节拍方面呈现出的横向和纵向交织的情况对于推动羌族萨朗的情绪,让萨朗走向高潮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3.歌词特点羌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古老民族,其民间歌舞艺术都是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的在传承过程中,任何人都是绝对不允许改变歌词的在对羌族萨朗音乐的歌词分析时发现,羌族萨朗音乐的歌词主要反映的是古羌族和现代羌族的生产劳动、宗教信仰和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内容,在结构形态方面体现出一字多音、音繁字简的特点除此而外,在羌族萨朗音乐的歌词当中,还发现大量使用“哄、噢、呵、哦”等语气衬词的现象,这些衬词一般由两音节三音节或四音节组成,两个词句之间又构成一个完整的词体,词与旋律时疏时密,呈有机结合的态势,而衬字往往都是运用在旋律长音上、乐句中结音上和终止音上除了羌族萨朗音乐在衬词方面的特性而外,羌族萨朗音乐歌词呈现出一种普遍比较短小而口语化的特性,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可以根据表演时的场景和自己的情绪进行即兴填词,不论歌词怎么变化,但传唱千年的羌族萨朗音乐却始终保持羌族固有的特征4.曲式结构特点羌族萨朗音乐是羌民族特有的自娱自乐性的歌舞艺术形式,在旋律、节奏和歌词等方面都与羌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民族信仰有着密切关系。
羌族人在萨朗中感悟社会的进步,通过萨朗来反映现代羌人的幸福生活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但羌族萨朗音乐的曲式结构特征却始终保留着古羌时代的本色《曾曾曾由勒》《查查查威勒》和《努也》等羌族萨朗音乐的曲式结构可以说明这一点这些羌族萨朗音乐在曲式结构特点方面总体呈现出以两个乐句构成一段体形式占据着整个萨朗音乐的主体地位,其次是一个乐句构成的单一曲式,以及三个乐句构成的曲式体系结构形式简单,多以乐句完全或不完全重复的形式出现除了曲式结构体现了古羌族萨朗音乐的特性外,其在调式调性方面也沿承了古羌民族固有的模式,那就是大部分羌族萨朗音乐都以徵调式和商调式为主,偶有宫调式(如《查查查威勒》)和羽调式(如《牙米》)出现,但并不多见 三、羌族萨朗音乐的艺术价值 羌族萨朗是羌族社会较早出现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能够丰富羌族人的精神生活,在羌族同胞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羌族萨朗的发展最为活跃,每逢盛大的庆典活动或者节日期间,羌族同胞总要跳起欢乐的萨朗以此表达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情感、愿望的意志,同时又用美的感染力影响着社会生活1.为羌族人民提供普适性的精神生活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州的汶川、理县、茂县和绵阳市北川县高山或半山地带,只有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各城镇附近,与藏、汉、回等族人民杂居,生活环境恶劣,交通非常不便,同时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带。
即便是这样,羌族人民依然用具有浓郁传说的萨朗向世人印证着这个民族的坚强与不屈可以说,萨朗充当着羌族历史的见证者和羌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作用,萨朗让羌族人民自强不息,是羌族人民坚忍不拔精神价值的具体体现无论是古羌族,还是现代羌族,都遵从自然而又取向于大自然,不悔地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却永远不忘敬畏自然随着羌族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萨朗音乐又不断被赋予了更加崭新的内容,使得羌族人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自信、自尊来表现出乐观向上的精神、团结合作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情操,增强了羌族的民族向心力,为羌族人民与大自然和谐发展、与兄弟民族友好相处,以及战胜自然灾害等方面提供精神上的支持这种精神对羌族人民产生着强烈的激励作用,引领着羌族社会精神文明不断进步2.是羌族历史得以再现的有效手段羌族是一个勤劳而善良的民族,热爱劳动,也热爱生活在萨朗音乐的使用上也严格遵从先辈的宗教、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有什么样的活动就表演什么样的萨朗音乐如祭祀萨朗音乐主要用于展示羌族历史进程中人们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企图摆脱灾难和贫困,渴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愿望;喜庆萨朗音乐则通过尽情歌舞表现羌民们的劳动生活,抒发他们的情怀,宣扬历代祖先的遗教;忧事萨朗音乐则重在表现羌族人民提倡孝道和“万事万物有生有死”的辩证思想,是羌族人的生活、习俗、宗教、哲学和道德观念的真实反映。
可见,羌族萨朗音乐是羌族同胞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羌族人民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羌族人社交活动的重任,是羌族人承传传统美德的重要形式3.有助于增强羌族人民的凝聚力羌族大都居住在岷江河畔的高山峡谷地带,每个羌寨都有坚固而又高耸入云的碉楼,宅内家家户户几乎相通,地下水网流经羌寨的每一户人家,都是羌族祖先在战时为防止敌人入侵而修筑的寨内生命网络羌民们世代呵护着先民们的智慧,保留至今,从羌寨流经的水网依然如初,清澈透明每逢喜庆或者祭祀等重要的日子,羌民们便走出各自的羌寨,汇集在一片广阔的场地,升起篝火,烤着山羊,伴着美酒,手拉着手、心连着心表演着悠闲自得的萨朗音乐可见,萨朗音乐的作用不仅仅是让羌族同胞聚到了一起,更重要的是它增进了羌民间的感情,同时也为羌族的繁衍生息创造了条件4.有助于推动羌区地方经济的发展羌族萨朗音乐从远古走来,时至今日依然保持着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原始形态,是羌族艺术文化大家庭中少有的罕世之宝,为我国民间艺术文化渲染出一幅色彩斑斓且内容丰富的壮丽画卷羌族萨朗音乐是羌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民间艺术形式,是羌民族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完善而成的。
它的舞蹈、音乐、唱腔、服饰及独特的刺绣吸引着全世界人的目光世界各地学者孜孜不倦地来探寻这一神秘艺术形式的同时,也领略到了羌族灿烂的历史文化,欣赏到了羌族独有的萨朗音乐文化,感受到羌族刺绣工艺的精湛,更为羌民族热情好客的真挚情怀所感动他们的到来不仅为羌族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增光添彩,更是为羌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四、羌族萨朗音乐的传承现状 羌族萨朗音乐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焕发出灿烂的光彩,但这一悠久的民间音乐文化却在2008年5月12号的汶川大地震中遭到重创,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现代文明的冲击对羌族萨朗音乐传承的影响羌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川西高原的高山峡谷地带,这里山高路险,地质灾害频发因此,很少有人敢于去揭开羌族萨朗音乐那神秘的面纱,这为羌族萨朗保持原始的本土特色创造了条件但5•12大地震摧毁了羌族同胞们世代生存的古老羌寨,很多羌族萨朗音乐文化的传承人在灾难中永远停止了他们传承羌族萨朗音乐的步伐,而幸存的羌民又不得不离开生活了千年的古羌寨,举家迁徙到灾后重建的新家园,加入到了快速城镇的洪流中然而,羌族人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古羌寨,来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