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高考知识点第六单元复习学案

上传人:世*** 文档编号:170910429 上传时间:2021-03-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高考知识点第六单元复习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必修三高考知识点第六单元复习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必修三高考知识点第六单元复习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必修三高考知识点第六单元复习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必修三高考知识点第六单元复习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高考知识点第六单元复习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高考知识点第六单元复习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2课时)【课标要求】现代世界科学技术1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2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课前演练】1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他A否定了牛顿的力学原理 B借鉴了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的学说C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属性 D修正了能量、质量互相转化

2、的理论2我国独立自主发展航天技术取得的第一项重大成就是A生产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B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C“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D同步实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31982年国家将扫盲列入宪法,从根本上说明A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B文盲的大量存在不利于社会稳定C中国为了尽快摘掉“文盲大国”的帽子 D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4(2002年全国文综)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表现在A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开始形成 B直接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C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幅度增加 D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5(2001全国文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

3、在 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 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完善教育立法 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A B C D【考点串讲】现代世界科学技术一相对论和量子论1相对论的提出背景:19世纪科学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高速运动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 提出及内容: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1916年,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还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广义相对论指出: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结构和性质取决

4、于物质的分布。历史意义: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即: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时空变化的联系性,树立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这一理论被后人誉为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2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20世纪初)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提出和发展: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的诞生。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的量子理论。在这个基础上,一门新的物理学分支

5、量子力学建立起来。历史意义: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3相对论和量子论确立的影响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确立是物理学革命的高潮,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带动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等学科的理论也都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结合形成原子核物理学,指导制造原子弹、氢弹和建立核电站。量子力学还为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和激光技术等奠定了理论基础。二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互联网的诞生背景: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6年),奠定了

6、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20世纪中叶信息科学技术革命开始,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60年代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加紧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产生发展:互联网是超大规模的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组成的信息与服务共享的网络。1969年,国际互联网(Internet,即因特网)首先在美国诞生了。90年代以后,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Worid Wide Wed,即万维网),成为一个成熟与稳定的巨大信息源。1995年被称为“国际网络年”。特点:界面直观、声像兼备、链接灵活、高速传输等。意义: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

7、视后的第四媒体,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人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源,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显著标志。2知识经济的出现 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导致能源危机和全球生态危机,发展陷入困境。人类开始反省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能源消耗低,技术含量高的经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这种经济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对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大作用。出现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知识为基础,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知识经济在美国首先出现。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基于信息、知识和智力的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主要成分。

8、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得到全面发展,信息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当时美国率先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提出了激励政策,加速建设“信息高速公路”。4知识和信息对社会的影响: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速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和思维方式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高资源、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对时代的影响:当代社会生产力已经从以物质能量为主转换到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为主,从工业经济转到知识经济,从读写为主的时代转到以视听为主的时代(即

9、虚拟时代、数字时代)。对教育方式的影响。教育投资的重心将由物质资源转向信息资源,教学方式将由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为多样化的网络授课,多种媒体功能的优势将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信息作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们观念的变化:加强学习,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工作技能。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建国以来的重大技成就1科技战略的发展:建国之初,成立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当时制定了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文革”后,1978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学的春天来到。1985年

10、科技体制改革开始,推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同时国家制定、实施了“863计划”、“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成就瞩目。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重大成就成就名称时间作用科学家原子弹1964年10月反映了新中国20世纪60年代科技发展水平,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邓稼先氢弹1967年6月战略核导弹1966年10月钱学森东方红-号卫星1970年4月新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杂交水稻1973年为粮食增产,为中国和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做出了重大贡献。袁隆平“银河”计算机1983年推动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神舟”号飞船2003年10月中国成为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增强

11、。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双百”方针的产生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范围内,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在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双百”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成果:文学理论界思想活跃,文艺创作的题材、风格得到拓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例如: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在音乐、戏剧、美术、电影艺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学术氛

12、围也空前活跃。2曲折发展 原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政治斗争,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正确的甚至是优秀的作品当成错误的受到批判。 表现:文艺界“百花凋零”,戏剧舞台只有八个“样板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几乎停止;大批学术界、文艺界的人士受到不公的待遇。 纠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术界、文艺界清算了极“左”路线;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会议召开,“双百”方针得以恢复。中国的文学艺术、学术,又迎来了春天。新发展:文艺重新繁荣,“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

13、影视、诗歌、戏剧等争奇斗艳。学术、科学领域不断创新与发展。3经验教训: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在这三个关系中,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三教育事业的发展1扫盲教育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措施:1950年召开的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开展扫盲教育,与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相配合。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要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到

14、20世纪末,要求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义务教育 目的: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措施: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90年代以来,把普及义务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 成效:到2000年底,中国实现了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3高等教育历程:建国初,旧中国遗留高等院校的改造和调整参照苏联,忽视中国实际情况。1958年,实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的“教育大革命”19611963年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跟踪训练】1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所以被看作绝对权威的理论,主要是由于A经典物理学日臻完善 B根据万有引力理论发现了海王星C人们认识的局限性 D经典物理学可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2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A经典物理学不够完善 B经典物理学自身的局限性C物理学出现一系列新发现 D经典物理学仅能解释地球上的物理现象3下列有关爱因斯坦相对论力学与牛顿力学关系的表述比较准确的是A前者否定了后者 B前者概括了后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