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复习古诗鉴赏专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085378 上传时间:2017-11-1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02.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复习古诗鉴赏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复习古诗鉴赏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复习古诗鉴赏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复习古诗鉴赏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复习古诗鉴赏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复习古诗鉴赏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复习古诗鉴赏专题(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复习古诗鉴赏专题要求初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要求1、辨识常识。即记忆和了解一些涉及作者、朝代、作品体裁和文化常识等的内容。2、理解诗意。这是从思想内容角度考查理解能力,包括诗词字词句的理解,内容的归纳概括,哲理的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等。3、感知形象。要求考生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形象,体会作品的意境、情境,领悟作者的情感。4、品味语言。主要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子的推敲、名句的领悟、修辞的效果和诗的节奏韵律等。5、分析技巧。主要指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典故运用、巧妙构思等进

2、行分析评价。复习建议(一)鉴赏字词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 、 “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其一刘禹锡)(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

3、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二)品鉴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

4、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

5、渡、铺垫、伏笔等。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四)强化书面表达在进行诗歌鉴赏训练时,应注意加强书面表达训练。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

6、抵牾。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逻辑合理,指的是见解能够自圆其说。例题: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 “改” , “迷”妙在哪里?2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解析:1 “随处改”这个“改”字用得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 ,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 ,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幽径独行迷” , “迷”的原因

7、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2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的写作手法。山林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 尤其“云外一声鸡” ,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八册(上)古诗赏析集萃望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夫如何” ,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

8、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 齐鲁青未了” , 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 “割” 用在这里,确是“奇险” 。 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

9、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会当”意即“一定要” 。 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 春 望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

10、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 ,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

11、分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 “烽火苦教乡信断” ,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 “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 “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

12、家人的美好情操, 石壕吏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 ,单刀直入,直叙其事。 “暮”字、“投”字、 “村”字都需玩味, 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 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

13、,可看作第二段。 “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 ,一“怒” 、一“苦” ,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 ,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 “妇啼一何苦” ,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 “听妇前致词”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 ,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 。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 ,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

14、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 ,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

15、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 ,不复写“吏” ,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 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 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全诗一百二十个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归园田居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

16、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 “理荒秽” ,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 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 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 “衣沾不足惜”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