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讲坛的社会学意义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084610 上传时间:2017-11-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讲坛的社会学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电视讲坛的社会学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电视讲坛的社会学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电视讲坛的社会学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电视讲坛的社会学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视讲坛的社会学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讲坛的社会学意义(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视讲坛”的社会学、传播学解读作者: 陈力丹 张闳 易前良 稽立群关键词: 百家讲坛 电视讲坛 社会学 传播学阅读:1724 次主持人:伍义林黄月平 话题嘉宾: 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张闳: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易前良:河海大学新闻传播系副教授 稽立群:首都师范大学政法系副教授 “讲坛”大有遍地开花之势:电视学术生态初露端倪 主持人:近几年,随着央视“百家讲坛”节目家喻户晓,学术讲坛类节目也似乎向全国各地电视台蔓延,能简单介绍一下各地的讲坛情况吗? 陈力丹:电视媒介真正意义上染指学术,传播文化思想,开创“讲坛”的先河是 1999 年 7 月 11 日,

2、湖南经济电视台余秋雨的演讲走向 21 世纪的中国文化,这种现场传播学术思想的传播新样式后来演变为湖南卫视的千年论坛,成为独立栏目。与此同时,这种新鲜的极具生命力的节目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又孕育、催生了一批电视学术论坛节目。随后,西部论坛、经济大讲堂、学术报告厅、名家论坛、东方大讲堂、世纪讲坛、人文讲坛、开坛等讲坛类电视节目纷纷涌现,讲坛热似乎正在向全国各地蔓延。其中尤以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颇具影响。百家讲坛最近因其高收视率带来轰动效应,电视讲坛节目在省级电视台大有“遍地开花”之势。至此,由千年论坛、世纪大讲堂、百家讲坛作为中坚力量架构的电视学术生态图景最终成形,并演变为一种

3、全新的思想文化传播形态。 “谈话”与“课堂”交替:文史成为焦点学者成为主角 主持人:这些讲坛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主要有哪些类型? 易前良:电视学术讲坛讨论的话题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人文历史、当下的经济民生和备受关注的文化热点三个方面。从栏目形式看,讲坛节目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按“课堂”的方式来操作,百家讲坛是典型的范例。其实,这种形式操作起来难度比较大,因为没有主持人,主讲者一方面是专家,更重要的是他还必须担任主持人的角色。我们知道,电视栏目是一种高度人格化传播的视觉形式,它的灵魂是主持人,没有主持人的栏目注定无法成为品牌。还有一类走的是谈话节目的路子,绝大多数电视讲坛都是这样来操作的,这样一来,节

4、目的娱乐色彩要更浓一点,专家不是主持人,而是嘉宾,讨论的区域相对要开阔一些,要更生活化一些。上面谈的是这些栏目之间的差异,那么之所以把它们归结在电视讲坛的名目下,是因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节目主角的身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而不单单是媒介人物。专家学者唱主角,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好比“独角戏”。 主持人:对于当前的电视学术讲坛的节目内容,您有什么看法? 陈力丹:目前讲坛类节目多以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代著名小说来说事,观点往往一边倒,一好百好,一坏百坏,造成新的舆论一律。例如,“文革”后期一度掀起批孔热,孔子被辱骂为“孔老二”。现在一味的尊孔就好吗?如果过去的东西都那么好,为什么会发生五四新文化运

5、动?为什么那时的文化大家们发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在我们津津乐道地谈论于丹的论语心得时,能不能由哪家电视讲坛出面,开办几场阅读鲁迅我们怎样做父亲的讲坛,让大众重温一下鲁迅笔下的孔子形象?舆论多元,才能保障社会的和谐。只让一种声音占主导,可能会孕育着新的不和谐。 张闳:目前的文化传播除了回味我们的历史之外,也应激发人们关注现实的勇气和睁眼看世界的魄力,把解决现实问题当成自己的责任和目标,让教授们走到学生中间去,在人生最需要指点的关键时期关注一下学生的成长。别在古书中浸淫得太久,和学生渐去渐远,失去了中国知识分子本该传承的教育者的本色。 “学术”与“讲坛”的纠葛臧否因何而起。 主持人:学者进行

6、学术演讲,人们司空见惯,为什么这些专家学者走向电视讲坛,如易中天、于丹等进行学术演讲会引来众多的争议呢? 张闳:继刘心武演说红楼梦之后,易中天也在电视台评讲三国,接下来又是于丹说论语,引起公众的热切关注。有趣的是,作为作家的刘心武,不说自己是讲故事,却标榜所谓的“秦学”,而作为学者的易中天则并不在意学术性探讨,而是热衷于讲故事。这一角色错位,造成了公众和学术界的评估体系的混乱。公众以为自己听到了很有学术价值的言论,学术界则又斥之为毫无学术性的“戏说”或“混嚼”。在我看来,学者上电视,没有必要刻意标榜自己的学术性。电视毕竟不是一个最佳的学术平台,它只是一个知识传播的平台。混淆了学术媒介与大众文化

7、传播媒介之间的界线,必然会造成种种非议。 易前良:电视学术讲坛现象所关涉的焦点,究其底里,其实就是电视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专业的知识分属于不同的“学术场”,言说知识因而必须遵循各自“学术场”内的规则,所谓学术规范,实际上是对各“学术场”的话语权力的自觉维护。按照这一逻辑,红楼梦的解说应该是红学家的事情,必须遵循“红学”的学术规则。作为著名作家,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在现实知识体制中,难以获得认可,遑论产生巨大影响,恰好是电视的介入,使他实现了对“红学”“学术场”的僭越,换言之,这种僭越是通过电视来完成的。电视属于“新闻场”,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场域规则,刘心武走上百家讲坛去讲解红楼梦,怎样讲,是由“新闻

8、场”的规则来决定的,因此,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不是作家对“红学”的僭越,而是媒介对整个学术领域的僭越。进而言之,电视讲坛因为对“学术场”的僭越,影响了现存“知识场”的权力结构,因而招致纷纭众说。 稽立群:对电视学术讲坛,反对者和支持者的对立几乎势若冰炭。笔者注意到,贬斥之声主要来自学术“精英”群体,其态度多为痛心疾首,似乎“讲坛”成了毁灭传统文化的大据点。这个群体中的一些人,本能地以为话语权属于自己。电视学术讲坛似乎在蚕食着既有的话语特权,成为来自原有秩序之外的强劲挑战。无疑,这争论背后有深层动因,隐含着文化阐释、传播的权利和权力之争。 契合社会文化需求消解转型期心理焦虑 主持人:能否分析一下“学

9、术讲坛热”这种现象的社会背景?这种电视学术讲坛为什么受到普通大众的欢迎? 陈力丹: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现代化,也是文化的现代化。在变革时代的早期,人们在享用现代化带来的物质成果的同时,感到好奇和兴奋。但随着市场经济无情地撕下传统人伦笼罩下的温情面纱,面对物欲横流,人们的心理不适也接踵而至。这是一种经历不同的文化处境而带来的“文化震惊(cultureshock)”,容易使人们心理处于焦虑、焦灼、失落、躁动的状态。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人们不知所措,没有既定的价值可以遵循。人们渴望归属、渴望慰藉、渴望安抚,这是现代社会大众的共同心理需要。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人们遭遇的种种心理不适可以由宗教加以调节和抚

10、慰。而我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但心灵的慰藉同样是需要的。正在社会对此有所需要之时,电视讲坛这个节目恰好提供了这种无形的社会需求,于是,讲坛类节目突然火爆起来。这可能是节目的当事人也没有完全估计到的。在这里,传媒有意无意地找到了与大众心理的契合点,催生了“电视讲坛热”。 电视学术讲坛节目所传达的文化层面的内容与现实政治无涉,用历史说人生百态、用经典阐释人生真谛,以关注人生、关注内心的旗帜召唤公众,发挥着抚慰、消解转型期人们内心焦虑及社会矛盾的功能,客观上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契合。政治系统的支持,为“电视讲坛热”提供了一个较为开放、宽松的传媒操作环境。 易前良:电视学术讲坛的成功还在于它采用了传媒

11、的方式来言说知识。我以百家讲坛为例,制作方在节目内容、形式、营销各方面的成功策划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众所周知,读书时间栏目一直惨淡经营,难以为继,在 2004 年被取缔,而从 2001 年开办以来很长一段时间,百家讲坛也默默无闻。从“清十二帝疑案”开始,百家讲坛开始在言说方式上有了清晰的定位:在选题上更多选取更贴近观众感兴趣的历史文化;在制作上突出影像视觉性;主讲者在叙述的时候,精心设置悬念,把知识故事化,而听故事,是大众的本真需求;更重要的是,采取系列讲座的方式,让一个主讲人连续讲,改变过去一个主讲人只讲一次的做法;加大前期策划与后期运作的力度。显然,这是把百家讲坛当作一个言说知识的品牌来加以

12、经营。 另外,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观众对电视学术讲坛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媒介培养出来的一种习惯。电视讲坛使专业化的知识重新面向大众,获得了较高的社会信誉度,同时它在商业上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大众对这一类节目的欢迎是从关注开始的。事实上,在百家讲坛之前,即算是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它的影响也是极其有限的,并没有获得广泛关注。也就是说,人们还没有看这类节目的习惯。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与其说是一种内在需求,不如说是被培养出来的一种习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从众心理促使我们去关注一些新的东西,之后,觉得不错,就沉淀为一种相对稳定的需求。在百家讲坛的激发和强化之下,人

13、们似乎突然对电视传播的知识感兴趣了。 以文化名义的媒介经营构织着“文化复兴”的假象 主持人:有人说,电视讲坛现象是新一轮的国学热,是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表现,您怎样看? 易前良:从理论上讲,电视至少可以扮演着三种角色。一种是政府的喉舌,承担政治宣传、意识形态教化的功能;一种是作为文化传播的大众媒介,其应有之义,是站在公众的立场上承传文化,或者是监督社会;还有一种是作为商品的传媒产业,以获取经济利润为指归。大体上来说,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的中国电视多扮演第一种角色,此后扮演的是政治和市场的双重角色。作为社会之公器的电视,在中国还没有明显发挥它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对电视讲坛有很高的期

14、待,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全国上下刮起阵阵“选秀”旋风的时候,电视学术讲坛对营建雅俗共赏的文化生态弥足珍贵。 但是,也不能过于乐观。百家讲坛在客观上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这是不错的事实,但不宜拔高。百家讲坛的出发点是以文化的名义来进行媒介经营,故而它的运作方式完全是商业化的,把电视讲坛现象归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脉,这恐怕是一种单相思。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的其他电视讲坛栏目,与百家讲坛相比较,更是等而下之,采取娱乐化的操作方式,在主持人和嘉宾的嬉笑欢娱之间,文化的东西被稀释了,成为噱头。 张闳:借助电视媒体的文化学术讲坛,赢得了广泛的受众,为传统文化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但是,中

15、国传统文化有了市场,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就能复兴。当然,传统文化有了市场也是件好事。在一个市场的时代,倘若连市场都没有了,复兴的希望也就更为渺茫。想拯救传统文化却又一味排斥市场,这种行为最终只能葬送其所想拯救的。但市场本身从来不想救任何东西,它只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在目前情况下,文化与市场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文化赢得了市场,市场赢得了利润。但市场可能为了利润,竭泽而渔,将文化变得面目全非。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可以不负责任,立即抛弃文化,转身寻求其他获利的途径。 但从总体上说,当下电视讲坛上涌现出来的所谓“复古潮流”,依旧是一种文化假象。在一个文化普遍肤浅化、粗劣化、空洞化的时代,相对衰老的

16、古典文化要得以生存,是相当困难的。它很可能被改造为盛大的“文化马戏”中的一个小丑,以老朽之身气喘吁吁地奔忙,博得观众的哈哈一乐,从而为自己的生存谋得“一箪食”,如此而已。 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缓慢、长时间的、常常毫无利润可言的过程。一个成熟的文化市场也许有这种耐心陪同文化漫长的发展进程,在社会瞬息万变的活跃时期,要赢得这一线希望,既需要赢得更加广阔和更加成熟的文化市场,同时又要与市场博弈,打碎市场的利润枷锁。然而,创造性的文化重释,则更需要一代、几代人,首先是知识分子的艰苦努力。 营建公共文化空间有功再造公民价值观乏力 主持人:如何看待电视讲坛这种传播文化新样式,在传播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张闳:我把这种电视讲坛现象称之为“新说书运动”,它就是一种传统说书借助新媒体的复兴。电视不是学术平台,而是一个公共资讯传播平台。学术是对专业问题进行探究、推论、辨析、质疑和驳证的思维活动,电视媒介显然不适合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