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语言损耗研究综述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079294 上传时间:2017-11-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语言损耗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国内语言损耗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国内语言损耗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国内语言损耗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国内语言损耗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内语言损耗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语言损耗研究综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内二语损耗研究综述1国内二语损耗研究综述摘 要:对语言损耗的研究是语言习得的逆向操作,是应用语言学领域中的一项新的研究分支,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概述了国内二语损耗研究的发现,以及语言损耗的发展特点,研究中的缺陷,国内语言损耗研究的意义以及从中所得的启示。关键词:语言损耗;二语损耗;研究特点;研究意义0 引言语言磨蚀指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在接受语言教学之后由于经过若干时间,例如数月或数年乃至数十年不使用而产生的第二语言或外语技能和知识丧失或退化的现象(蔡寒松,2004)。语言磨蚀是语言习得的逆向过程和伴随产物有其重要的研究价值。语言磨蚀与语言习得互为逆过程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对立又统一

2、的,因为语言习得不仅包括学习和获得的一面,也包括丧失,磨蚀的一面。不仅有上升,发展的一面;也有僵化退化的一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二语热”,全国上下都在学习第二语言,然而外语学习者结束外语学习后,他们在母语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工作中接触外语的方式和机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使用和学习外语的程度大大减少,一段时间后,辛辛苦苦学来的英语就几乎遗忘殆尽。一直以来,外语教学投入大,收效低的现象使许多学者开始投入到语言耗损的研究当中,如语言流损(钟书能,2003) 、外语磨蚀(倪传斌,2007) 、语言损耗(杨连瑞、潘克菊 2007, 杨连瑞、廖玲玲,2011;李旭奎、任慧钦,2011) 和

3、语言耗损(蔡寒松、周榕,2004)等。1 语言损耗的定义在英语文献中, “language attrition”这个术语被翻译成“语言磨蚀” ,还可以替换为语言流失、语言衰退等等,有时候还翻译成语言损耗。有学者认为语言耗损指的是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在接受语言教学之后,由于经过若干时间(例如数月、数年乃至数十年)不使用而产生的第二语言或外语技能和知识丧失或退化的现象。也可指操母语者生活在第二语言环境中而产生的母语技能退化和丧失的现象。还有研究者认为, “语言磨蚀”指的是语言习得的逆过程,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国内二语损耗研究综

4、述2Language attrition 被国内学者译为语言流损(钟书能,2003) 、外语磨蚀(倪传斌,2007) 、语言损耗(杨连瑞、潘克菊 2007, 杨连瑞、廖玲玲,2011;李旭奎、任慧钦,2011) 和语言耗损(蔡寒松、周榕,2004) 。钟书能的语言流损用的是Olshtain(1989)的概念,指个人或语言社团( speech community)的任何语言或语言某一方面的流损。倪传斌的外语磨蚀用的是 Kopke,B(2004)的概念:“所谓”语言磨蚀“(language attrition,简称语蚀 ),即语言习得的逆过程,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

5、该语言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 ”(倪传斌,2006,2007)李旭奎、任慧钦的语言损耗用的是 Van Els 的概念:“语言损耗(language attrition) 指的是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在接受语言教学之后由于经过若干时间不使用而产生的第二语言或外语技能和知识丧失或退化的现象。 ”(李旭奎、任慧钦,2011) 。2 国内对于第二语言损耗的研究国内语蚀研究甚是冷清。直到本世纪初,才有学者(钟书能,2003;蔡寒松,2004;)开始关注这一现象,而且大多论著只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归纳与描述,由于归纳角度和描述侧重点的局限性,文献也未能展现语蚀研究全貌。近年来,国内也有学者根据国内外

6、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展开了一些相关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国际语蚀研究的一些理论假设,同时为国内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尽管如此,国内学者对语蚀现象还不够重视,大规模系统的研究尚未展开.国内对于语言损耗研究是随着发现语言损耗对外语学习重要性认识而开始的,国内外语研究者开始关注对语言耗损方面的研究,如倪传斌(2007) 外语磨蚀的本质属性的研究;钟书能(2003) 语言流损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启示等。但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对此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而且基本上仅限于从记忆或遗忘和僵化等方面探讨和研究语言损耗的问题,多方面的研究尚未起步,而且大部分研究只是对国外的研究成果作简单的评述和概括,

7、还没有对此问题进行实证性的探讨。1980 年至今的 30 年间,第二语言损耗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习得与遗忘的关系、耗损与二语或者外语输入的关系、母语同外语之间的干扰对耗损的影响等(蔡寒,松周榕,2004) 。也可分为对第二语言损耗本体的研究和对第二语言损耗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语言损耗研究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领域, 仅有少数学者进行了一些综述研究(钟书能, 2003; 李萍、郑树棠, 2004; 蔡寒松、周榕, 2004; 倪传彬、严俊荣,2006)。这些研究大多十分宽泛, 并没有对语言损耗, 无论是第一语言损耗还是外语损耗, 做出基于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的系统而深入的论述。3 国内对于第二语言损耗的研

8、究的特点3.1 第二语言损耗本体的研究国内二语损耗研究综述3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语言耗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外语言学家在语言磨蚀研究领域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说,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第二语言损耗定义。国内很多研究学者试图定义第二语言损耗,李方芳和关丽娟(2009)就曾阐述多个理论假设,试图解释第二语言损耗,如把其归结为语言动态系统、语言提取失败、回归假设、语言干扰和变形以及关键阈值; 李可夫(2009)也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磨蚀现象进行分析,并试图给出定义,并在此定义基础上构建了语言磨蚀模式图,以求论证力和说服力。语言磨蚀是比较新的研究课题,国内外

9、学者对其尚无统一的定义。如果从跨学科角度对这些定义加以分析,可以发现既有定义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进一步的研究。对语言磨蚀现象产生影响的各因素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各因素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辩证统一的。本文主张有必要统一定义,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而拓宽相关研究的创新之路( 钟守满,孙崇飞,2011) 。3.2 第二语言损耗影响因素的研究影响语言磨蚀的因素很多,如年龄、教育、性别、态度与动机等。磨蚀者习得语言时的年龄会影响语言磨蚀的量和速度。有研究者指出,语言能力的发展受关键期的影响,关键期之后各种语言能力的习得会变得不规则或不完全。与年龄因素相关的语言能力的磨蚀是累积的,个别个

10、体的语言磨蚀最早从六岁就开始了(于根中,2010) 。影响语言损耗的因素有“磨蚀前外语水平、磨蚀时间、外语接触量、年龄、外语学习方式、情感因素和读写能力等七类” (倪传斌,2010) 。倪传斌(2007)从八个方面分析和梳理了外语损耗的本质属性:诱发因素的归一性、发生机制的生理性、受蚀个体的独立性、受蚀对象的选择性、磨蚀过程的回归性、磨蚀速度的非均衡性、表现形式的隐匿性和再学习的优越性。语言磨蚀主要受到磨蚀前的与英语水平、社会环境、学习动机、表达能力和磨蚀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姜艳艳,2010) 。基于 704 名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结合决策树模型分析法和传统单因素分析法,提取并分析了影响外

11、语磨蚀的主要因素,得出如下结论:(1)除已明确的七大影响因素(磨蚀前水平、磨蚀时间、外语接触量、年龄、外语学习方式、情感因素、读写能力)外,性别也是影响外语磨蚀的因素之一。男性相对磨蚀程度低于女性;(2)在影响外语磨蚀的八个因素中,主要因素是磨蚀时间、磨蚀前水平和外语接触量;(3)易蚀人群的特征是:所占比例不大,其磨蚀前外语水平也超过国际通用外语基本目标水平的要求,但与外语接触极少或不接触,在 4-8 年敏感期内的相对外语磨蚀程度非常大(倪传斌,2009) 。 3.3 第二语言损耗与教学的研究就第二语言磨蚀的基本情况,很多学者开始研究与教学相联系的第二语言耗损,国内二语损耗研究综述4包括:第二

12、语言损耗与词汇,听力教学,第二语言损耗与教学中的记忆结合,同时,还有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阐述语言磨蚀的类别,以及影响语言磨蚀的因素和语言磨蚀研究给我们的英语学习与教学带来的启示。词汇提取失败是外语磨蚀的显著特征。(杨亦鸣, 2001)根据大学一年级新生的高中英语词汇的测试结果,分析了被试的终极外语水平和词频与受蚀词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高频词较低频词不易被磨蚀,被试的外语水平与词汇磨蚀率成负相关,外语水平越高,词汇磨蚀率越低(李艳红,2008) 。结合教育学和外语磨蚀的研究成果,从外语教育的目的、过程、方法、经济、评价和政策规划等六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当前外语教育的不足,并得出如下结论:(1

13、)外语教育应补充让外语学习者保持现有外语能力的目的;(2)外语教育过程应包含两个连续的阶段:外语正式培训和尔后的继续教育;(3)外语教学方式应该同时具备好的实时教学和抗磨蚀远期效果;(4)外语能力的终身维护应按教育经济学原则运作;(5)外语教育评价应该保持一定的连续性;(6)防止外语能力的磨蚀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协调和全面规划(倪传斌;刘治,2008) 。4 国内对于第二语言损耗的研究的缺陷虽然语言耗损研究的势头强劲, 并且越来越引起广大外语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但不可否认的是, 它在理论及实践上仍存在许多颇有争议甚至令人困惑的问题亟待澄清和解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若干问题:4.1 耗损一词的准确

14、涵义有待界定在多数文献中耗损经常与遗忘、丧失、退化等词混用, 在讨论第二语言耗损时, 耗损还常涉及退步、僵化、指向外国人的言语、儿向言语等, 这些概念与耗损究竟区别何在, 有何联系, 讨论得很不深入, 甚至含混不清。根据心理学的/ 提取失败论指出, 耗损与遗忘的不同点在于: 对遗忘而言, 如果提供线索, 信息可以作为整体提取出来, 而对耗损而言, 只有可能提取部分信息。显然这种解释仍不甚明了, 至少给人的感觉是, 耗损有点象经典遗忘理论的翻版(杨治良, 郭力平, 1999)。4.2 只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归纳与描述,缺少实证研究。杨连瑞(2007)指出早期对二语损耗研究的理论主要借助心理学的记忆

15、和遗忘。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借助于认知语言学,最近几年 ,许多学者开始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语言损耗。主要提出了退化假说、提取失败假说、储存范式假说、重新学习假说、中介语假说和借助普遍语法和社会语言学理论,但是国内语言损耗研究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领域,这些研究大多十分宽泛, 并没有对语言损耗 , 无论是第一语言损耗还是外语损耗, 做出基于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的系统而深入的论述。在进行语言损耗研究时, 研究方法是最大的一个难点。与语言习得相比较, 语言损耗研究没有太多的捷径可走, 大多研究者只能依靠费时费力的纵深个案研究法(于中根,2010)。在实验国内二语损耗研究综述5过程中, 各种变量

16、的确定和测量、被试的选择、各种外因的干扰等因素都是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而且实证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被试的合作程度, 可变性很大, 可操作性不强。4.3 研究兴趣单一研究兴趣主要在习得与遗忘的关系、耗损与二语/ 外语输入的关系、母语同外语之间的干扰对耗损的影响等(蔡寒松;周榕,2004) 。研究发现,1980 年至今的 30 年间,第二语言损耗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习得与遗忘的关系、耗损与二语/ 外语输入的关系、母语同外语之间的干扰对耗损的影响等(蔡寒松,周榕,2004) 。也可分为对第二语言损耗本体的研究和对第二语言损耗影响因素的研究。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了很多的重要发现。杨连瑞(2007)指出早期对二语损耗研究的理论主要借助心理学的记忆和遗忘。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借助于认知语言学,最近几年,许多学者开始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语言损耗。主要提出了退化假说、提取失败假说、储存范式假说、新学习假说、中介语假说和借助普遍语法和社会语言学理论。影响语言损耗的因素有“磨蚀前外语水平、磨蚀时间、外语接触量、年龄、外语学习方式、情感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