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高一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9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70689065 上传时间:2021-03-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高一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9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案高一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9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案高一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9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案高一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9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案高一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9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案高一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9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高一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9页(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姓 名:王秀琴工作单位:银川市实验中学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历史必修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十二课。教材分为三目介绍学习的内容,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和意义;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及意义;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介绍了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完善。本课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学情分析:普通高中进入新课改后,历史学科的教材变化是比较

2、大的。以往的历史教材是按通史体系编排,而新教材则按专题体系,把历史归纳成若干专题,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每个专题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自主地合作探究,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课程标准】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教学构思】1、本节围绕“改革提出改

3、革措施改革目标”的主要线索展开。2、结合课本引导学生一起梳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3、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真切感受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后的辉煌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

4、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专题讨论。情景再现,历史对比,论从史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教学重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的理论性较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按照新课改精神,要多向学生提供新的情景和材料,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情景

5、激发兴趣师生互动落实重点引导分析突破难点学以致用”的过程,引导他们自主地探究,通过学习有所收获。这也体现了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如今人们的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闲暇时间逛逛街,购物也很方便,随处都有琳琅满目的商品,但同学们可曾知道,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时间,即使你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东西。(播放视频票证:方寸之间见证历史变迁)中国经济是如何实现由票证时代过渡到今天的卡证时代?(投影打出课题: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讲授新课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内容有以下几点:1、为什么要改革?2、经济体制改革具体如何进行?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6、?它的内涵是什么?(板书)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板书)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合作探究1】: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材料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以上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分别代表怎样的思想路线? (1)共同出发点:继承毛泽东思想。(2)前者主张教条主义地继承毛泽东思想,实际上是违背毛泽东思想;后者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真正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

7、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板书)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板书)3内容【合作探究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

8、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4)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板书)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合作探究3】: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

9、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转折突出表现为三“新”:新道路: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新时期: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发为特征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归纳总结】: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会议会议名称时间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八七会议1927年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19

10、78年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承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先后在农村和城市展开(板书)二、经济体制改革【合作探究4】: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板书)1农村:【合作探究5】: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

11、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问题设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词是什么?分配制度有什么样的变化?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分配制度:“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归纳总结】: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五次重大变革土地改革

12、: 19501952年(地主农民)农业合作社: 19531956年(私有公有)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小大)家庭承包责任制: 1978年(集体个体)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 2008(适度规模经营)【承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板书)2城市:【合作探究6】:材料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材料2: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

13、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3)内容(采取的措施)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

14、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承转】上述的改革措施,仅仅是政策层面,是不够的。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继续探索新的对策,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扩大,对世界经济发展成功国家经验的研究,随着我们对经济规律的新的认识,也使我们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定了更高的目标。从十四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到一个制度创新的高层次改革阶段。(板书)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多媒体展示资料

15、)、1990年河北邯郸钢铁总厂的生产经营状况、19811993年中国GDP增长率(问题设置)1990年河北邯郸钢铁总厂的生产经营出现这种状况是经营不善造成的吗 19891990年中国GDP增长率发展趋势如何? 以上材料说明什么问题?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时的国内改革遭遇阻力“阻力”的解释:一是伴随着改革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让一部分比较保守的人对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了疑问,甚至有些人主张退回到过去的道路上去。二是初步的改革措施,已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走向世界的要求,改革走入了瓶颈状态,必须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指出:国际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