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科技观对科技创新的启示》

上传人:他**** 文档编号:170681178 上传时间:2021-03-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科技观对科技创新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克思科技观对科技创新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克思科技观对科技创新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克思科技观对科技创新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克思科技观对科技创新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科技观对科技创新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科技观对科技创新的启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章科技观对科技创新的启示摘要。科技观是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的著作中了解到,科技观含有了科技创新的主体性思想、实践性思想、累积性思想和功利性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科技观的形成背景、蕴含的创新思想及当代启示三个方面为视角进行了论述,更好为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关键词:科技观;创新;启示一、科学技术观的形成背景科技观是在特定条件和背景下形成的,包含着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深层次的内容。回溯科技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再结合新时代科技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自然科学背景。1755年,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一文中表述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对神的

2、第一推动力提出了批判和否定,重新定义了科学一词,从神学的禁锢中解救出来,自此人类开启了关于科学世界崭新的大门,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人类和社会处在自然界中为了获取自身所需利益是不断进行发明和创造的,是改造与被改造的过程,积累的经验和创造的观点被大家广泛运用,进而使这一期间各个学科的科学水平都取得了很大突破和迅速发展,不断涌现出一批物理学家、地质学家、生物学家等。比如物理学家发现了电磁理论,影响深远,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为开创电气时代创造必要前提。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在地质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渐变论,批驳了居维叶的灾变论,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提出等。曾经对物种起源这本书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并给出了

3、高度评价,他评价道物种起源这本书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自然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史的基础”。而恩格斯在去世后也认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1,这些自然科学基础为创立科学技术观奠定了重要基础。(二)社会政治背景。法国大革命后,科学技术发展在促进资本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生产关系和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革。资本制度得以广泛建立,资产阶级崇尚自由和理性,私有化盛行严重。资本家相对广大工人阶级来说,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一方。一方面,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获取更多剩余价值,大肆压榨工人。另一方面,工人的生活生存和面临的处境越来越贫苦,对资本家的厌恶情绪逐渐

4、加深。最终,工人阶级发起伟大的革命,努力争取自身的利益,他们销毁机器,阻断生产。欧洲工人运动开始,其中尤为著名的就是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以及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2。随着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深入发展,无产阶级最后把矛头指向了资本制度,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的艰苦斗争、勇于革命的精神为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工人运动一次次的失败也使得无产阶级迫切的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在这种必要和紧迫的环境下,科学理论应运而生。(三)人文哲学背景。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注重理性和科技的进步,实证对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德主张运用实证精神对社会科学进行改革,建立实证哲

5、学体系,孔德认为,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3实证反映科学发展对传统哲学思想的颠覆,身处同一时代,影响颇深,也倡导实证方法。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人的主体性得到凸显,批判继承近代形而上学是对人类主体性的肯定。黑格尔提出,把物体不仅是理解为实体,而且要理解为主体4。曾是青年黑格尔派成员的,深受德国文化和哲学的熏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他鲜明人道精神的科技观就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性继承。二、科技观中的创新理念本人在他的科技观当中虽然没有特别论述关于创新的概念,但是不能否认他没有研究过关于创新的问题,包括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内的国内外学者都给予过阐释与论证。

6、(一)科技创新的主体性。第一,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什么。有哪些内容组成。科技创新的主体一般是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导者或者科技成果的归属者,但是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在关于科技创新的主体论述中,他把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参与者称之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这些参与者包括资本家、科学家、工人等。他们推动当时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在不同的文本中阐述关于创新主体最多的是资本家,因为他们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处于行业的特别是一些重要企业、工业的重要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科学家和发明家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他们是创新活动的发起者、引领者,具有研发能力,并且拥有丰富的知识,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可以发明新工艺新产品,在

7、部分著作中都提到了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家的研究成。第二,在的著作中,他还肯定了职业发明者,工人,手工业者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工人和手工业者是机器的直接使用者,可以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刚好推动机器改良,因此科技创新具有多主体性。(二)科技创新的实践性。科技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之一。科技创新是一种实践行为、实践活动,是由许多种不同的,跨越各个层面的因素构成。这种实践活动又是推动科技创新进步的最大动力,且可以对科技创新的成果进行检验。认为,在社会中,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根据自身经验和科学原理利用各种工具和手段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符合人类发展和生存的物质,这种创造发明的

8、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称之为技术5认为,社会对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进科学进步5。在他看来,近代产生的自然科学成果,比如牛顿的力学,它们是建立在资本生产基础上的,在近代工业的发展和进程中累计形成的产物。技术形态的机器发展也是一样的。科学的发现不能通过理论检验自身,必须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检验科学理论。因此,科技创新产生的成果也只有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并且要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一定价值。(三)科技创新的累积性。科技创新不仅是一种新发现、新技术、新发明和新方法的过程,更是一次又次创造,一步又步累积,一代又代继承的过程。在时代,没有资本科学知识的不断累积,是不可能产生科技创新的,认为人类在不同社

9、会发展阶段,知识的表现形式也不同,所以产生创新成果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是以唯物史观的观点方法看待发展和创新的。例如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们通过观察,日复一日的积累,了解到地球自转公转的规律,从而应用到农学,那时候的认识工具是落后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比较低,科学技术也难以得到发展,因此想要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科技创新,存在着许多历史原因和现实困难。但是由于人类对早期知识的探索和积累,为近代的科学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比如早期的数学、天文学的发展都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所以正是由于不断借鉴前人的科学成果,促进了科技创新的不断前进。(四)科技创新的功利性。科技是由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而创

10、造的,技术是以功利性标准为内核的,有价值负荷,因此科技创新中也存在功利性。科技创新的主体中就包含资本家,在资本的驱动之下,资本家们利用发明创造的力量追逐利益,这就是一个功利性的过程。认为资本社会生产的目的是剩余价值,追求资本家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科技创新的发展和目的与资本家的利益获取密切相关。资本家们获取大量科技创新的成果,投入到生产,在市场中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认为资本家们利用科技创新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并通过资本周转实现资本价值不断增长的目的,这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在资本家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当个别资本家落后于其他资本家时,他们会通过科技的再次创新,

11、来更新改良,甚至赶超其他资本家,这样就无形之中促进了科技创新的整体向前发展,追求利益最大化就是他们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的最大目的。三、科技观对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启示的科技创新观作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指导意义。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地位也越发提高,运用科技创新思想,把握科技创新的新趋势,对于新时代科技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一)科技创新主体的复杂化。在资本社会,资本家、工人、科学家等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认为,近代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呈现多元化趋势的。随着现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创新的主体也出现了多元化、多类别形态。比如教育院校、政府企业等。首先

12、,高校是目前科研发展的重要团体形态,聚集了掌握科学前端知识的人才,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尖端的设备,实验的参与大多是一个团体,所以这就体现了科技创新主体的团体化。其次,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市场变幻风云,竞争激烈,唯有不断投入大量资金与力量进行科技创新才能越走越远,也只有创新才可以让企业变得更加强大,谋求更多利益。最后,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当代社会,科技创新已然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大指标,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勇于创新才能立于世界不败之地,要加大科研力量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做好后勤保障职责。(二)科技创新的动力提高。在的时代,由于各种条件不

13、成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当今社会,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发展条件已逐步趋于完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科技创新是时代进步的发动机。现代科学知识的快速累积为科技创新的发展起到加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越来越少,从知识理论到投入实践应用的周期缩短,科技产品的更新时间也越来越短。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为经济的增长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1德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恩格斯文集(第3卷)m.中共中央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佘梅溪.科学技术观的人学向度d.江苏大学,.3席恒.孔德其人及对社会学的理论贡献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17.4邓晓芒.德国古典哲学演讲录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5德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