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生活化6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70631476 上传时间:2021-03-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作文生活化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作文生活化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作文生活化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作文生活化6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作文生活化6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作文生活化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作文生活化6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作文生活化”课题开题报告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与实践一、课题的提出1、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约占语文总课时的六分之一,教师、学生对作文也非常重视,但学生作文水平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和作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分不开:(1)、现行的写作以命题作文占绝大多数,教师全权决定作文题目,甚至规定写作提纲,提供所谓重要词语,从写作内容到写作技法都给了学生极大的约束,造成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厚,学生写作实际上是在为教师而作,不是孩子生活所需。有时,教师似乎也注意习作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但所定的题目也往往是记时令性的活动(节日、假期活动等),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父母、

2、老师、同学等),差不多年年在写相近的题目,对学生写作既无推动力又无吸引力,同时所写文章难免千篇一律,写出来的作文也缺乏童真和新意。(2)、训练文体单一,不重视实用文章的写作,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学生体会不到写文章的社会价值和交际作用,认为写文章只是完成功课的需要,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分数。(3)、从作文现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仅仅把写作局限在小小的课堂。学生要行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通过运用,把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

3、素。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认知、模仿、习得的过程,习作能力是一种最富动感的显性能力,它的培养必须依靠具体的表达实践。所以,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经验的重要性,特别是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先前知识。他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到学习者头脑中;它将知识的习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十分强调知识是学习者自我主观建构而成,每位学习者的建构过程不尽相同。由此可见,学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习作。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试图从“生活化”的

4、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写生活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2、国内外研究现状关于作文走近生活,在我国古代,虽没有人进行系统的研究,但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也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生活是写作教育历史发展的必

5、然趋势。浙江大学刘力教授的作文教学上的理论建树与实践突破评李元昌的大作文观,其特点有三:一是强调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二是突出写作教学的宏观训练,三是写作育人。据许序修和金振生活,做人,创造1998年高考作文评析:教育要直接从生活体验入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二十多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如山东烟台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作文教学实验,它以发展思维和语言为中心,以不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为前提,以课堂为基础,以扩大阅读量为突破口,使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广东潮州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五步序列训练,”通过五个年级的五步序列,使读写密切结合,充分体现了读中

6、学写,以写促主导的思想,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的“情境作文训练”,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这些作文教学改革,虽然在研究角度和层面上有迥然的差异,但如果对他们的风格进行理性的探寻,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研究有个共同之处:都让作文训练尽可能地与学生生活接近,使他们的生活积累成为作文内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近年来,就作文生活化这个话题,已经有不少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研究,如上海吴立岗老师的“实用作文实验教学”、“南京特级教师袁浩老师编著的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一书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另外,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写真话

7、做真人”作文教学改革实验方案,从改革作文评价体系、创立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教学辅助策略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江苏省吴江市的“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从作文内容生活化、作文训练生活化、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生活作文指导、批改以及生活作文活动体系。这些研究都为本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可资借鉴。国外中小学作文训练也一直强调“丰富生活体验”。世界发达国家美国,更是将作文引进生活,教师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思考和准备,作文命题也以关注人生和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追求真实与实用。本课题拟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通过作文生活化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丰富学生生活积

8、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和生活的质量。3、课题的界定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对小学生来说,习作本身就是生活,是学生心理的需要,是生命力的绽放,所以小学生作文更应该重视从内容入手。因为内容来源于生活,儿童的生活越丰富,生活质量就越高,作文的空间就越大作文生活化,就是让作文走进生活,具体地说是通过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作文,形成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技能,并在作文中学会思考、透视生活,来形成改造生活、提炼生活的意识,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生活化给人一种亲切感,它提倡营造一种轻松、和谐、自由、宽松、没有距离感的氛围,学生带着一颗平常心来作文,不畏惧,也不需

9、要捏造,真真实实地用最平常心态来作文,真正达到说真话、吐真情、做真人的目的。所以,作文生活化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沟通生活与作文的良好途径,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作文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4、课题的理论依据心理学理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造就一代新人。教育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其中正确的教学活动不仅要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而且能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这是所有学科所共有的特征,作文教学也不例外。作文心理是作文教学的基础理论。作文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把通过感官获得诸事物的情感在脑中再现,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形式。它依存于客

10、观现实,是生活实践、思维、运动和语言运用的综合统一体。作文源于生活,这是心理学在作文教学方面的基本观点。作文生活化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良好途径。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儿童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写作的内部动力。写作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而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社会的交际工具,(2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学生这个名词,就是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学会生活,学会交际,是人发展的必须与必然,作文生活化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动机,使他们乐写、想写,从动机走向目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作文生活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11、,“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将来知识经济时代,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广,作文生活化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写作教学理论。写作理论为作文生活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佐证。写作理论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习作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学生掌握反映

12、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生活五彩缤纷的色彩。叶圣陶先生也指出:“作文这件事永远离不了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原是说话之延伸。作文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之技能。”“大力提倡学生作文,生活作文,为发表积蓄而作文”。张志公对作文教学有三大贡献,一是强调实用性,二是倡导段落教学,三是重视语言训练。5、研究的目的与价值通过研究和实践,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同时学会透视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生活质量。理论价值:探索作文生活化可以拓展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途径,可以

13、丰富小学生作文教学理论。二、研究内容理论部分:研究思考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心理科学及观察生活对积累材料的积极作用。实践部分:对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观察指导方法与作文形式。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实验法为主,辅以文献法、经验总结法,测量法等。研究对象:河南省杞县大同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四、研究设计(一)实验假设针对当前学生作文时缺乏应有的心理自由,体会不到作文的用处与价值,作文内容假、大、空问题,把生活引进作文,丰富习作题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作文心理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同时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生活质量。(二)自

14、变量的操作生活化习作实验研究要与总课题保持一致,积极采取确立读者意识、形成创作感受、激发写作动机三大策略。同时又要根据本子课题的具体内容,特别要注意贯彻这样一些策略:正确处理个性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把充分激发学生习作动机作为习作的第一环节,使习作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需要;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寻找素材,广泛积累;在习作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会倾吐,学会欣赏,学会做人。“生活化习作”构建:一、习作目标生活化,二、习作题材生活化(五类社会、理想、日常、科际、自我);三、习作形式生活化(四种课堂、课外、自然、日常)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情感。

15、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自己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具有健康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善于用孩子的眼光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事,并有滋有味地描述给学生听,把美好的生活展观给孩子们,激发他们关注生活的情感。2、顺应儿童心理,培养写作兴趣(1)调动多种手段,诱发作文需要(2)运用“迁移”规律,培养作文兴趣(3)激发自求了解,拓宽作文兴趣(4)重视作文课上的情绪生3、在丰富的生活中指导观察,帮助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在生活化习作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材料的有心人。(1)关注生活,学会观察生活应该说,我们的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听日益提高,我们孩子们的生活会更加多姿多彩,无认是家庭的,学校的,还是社会的,这就为学生观察生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a.观察生活序列表:从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方面构建。b观察方法的指导:有序观察、全面观察,训练思维。(2)开展活动,学会参与生活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参与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