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70552008 上传时间:2021-03-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辽宁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辽宁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辽宁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辽宁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卷共27题,共100分 考试时间共90分钟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西周的分封制是一个由中心向外扩展,由上层的政治势力来控制各地的社会形态。通过分封把周王朝的政治体制、典章制度、文化意识等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形成了各地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由此可知分封制( )A便利于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促进了国家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使地方逐渐丧失发展的独立性2.西周时期,与中原较近的诸侯国墓葬内除了突出国君及夫人的地位外,其他有血缘

2、关系的族人也会埋葬在其附近。但晋国公墓内只有诸侯国君及夫人墓,未见其他与之有血缘关系族人的墓葬。这种现象说明( )A.周礼对晋国的约束力和影响力相对淡薄B.诸侯国与周王室血缘亲疏导致墓葬差异C.西周时期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渐趋瓦解D.诸侯国与周王室地理位置决定墓葬方式3.元朔五年,汉武帝用士人拜相制取代列侯拜相制,任命老儒公孙弘为相,然后封侯,“其后以为政事”,士人拜相制()A改变了权力分配的格局 B完善了中央集权的机制C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D提高了行政办事的效率4.东汉末年,形成了品评人物的社会风气,一些社会名士对士人的品评往往可以左右被品评之人的仕途进退,成为朝廷选举的风向标。这一局面

3、( )A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 B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C导致了政治局势的混乱 D有利于察举制度的完善5.公元前406年,雅典在“阿吉纽西审判”中,当有人向雅典公民指出,他们对将军实行集体判决而不是对每个将军单独审判为非法时,据说他们暴跳如雷,“如果有人居然不让人民做任何他们乐意的事情,那岂不是太可怕了!”结果是当时在雅典的6名将军被集体处死。这反映了在当时的雅典A. 公民意识强烈 B. 民主违反了法治 C. 司法系统遭到破坏 D. 人民主权原则加强6.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

4、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遇他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帝国时代法官判案违背法律原则是罗马法发展的必然结果B.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C.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僵化D.法官解释法律条文使原有的公民法废除7.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A. 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B. 国王掌控实权C. 金融监管体制趋于完善 D. 宪政

5、体制已确立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参议员每州两名,由各州议会指定,总统由每州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最髙法院机构由参议院提名及同意后,再由总统任命 产生。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 实践分权制衡的政治理想 B. 构建联邦体制的基本原则C. 为防止“多数人民主的暴政” D. 防止联邦政府权力专制化9.恩格斯在分析某次战争时,指出“它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早已行不通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铺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这一战争()A. 刺激国人“开眼看世界” B.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C. 加速资产阶级投身政治 D. 促

6、使中国两大矛盾合流10.某文件宣称:“近世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于此有当知者,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与所谓天赋人权者殊科,而唯求所以适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这里的“中国革命之需要”主要是( )A. 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 B. 启发广大国民的民主觉悟C. 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D. 推翻列强支持的军阀统治11.下表是部分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变化,相关分析正确的是()时间1921.71927.41927.819341937年初人数575.7万1万多30多万4万多A. 第一次增长的原因是农村道路的开辟

7、B. 第二次增长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关C. 第一次下降说明了“左”倾错误的危害D. 第二次下降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造成的12.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人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导致近代以后黄宗羲思想境遇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他反对君主制的主张符合近代以来的发展潮流B. 他主张推翻封建制度为近代的改革提供了思想武器C. 君主立宪制已成为国人的共识 D. 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13.王阳明提出“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酌量利害之多寡,审察人情之顺逆,务求公私两便,经久可行之策”的思想,认为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与人的日常生活

8、密不可分,主张考虑利害、人情,而务求公私两便。这反映了王阳明学说()A. 包含了丰富的经世致用思想 B. 强调了儒家学说的功利和事功C. 强调修身的关键是“致良知” D. 主张为人处世要学会趋利避害14.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的字意演变说明()A. 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 B. 汉字是文明的载体C. 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 D. 皇权至上源于宗教祭祀15.阿伦布洛克在评价西方某一运动时说:“古人世界的重新发现释放了新的能力,刺激了想象力,最后发现

9、了新的真理,创造了新的形式,而不仅仅是恢复了过去已被淹没或歪曲的许多价值。”该运动()A. 复制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内核 B. 诠释了全新的文化体系C. 导致了西方社会人文精神的诞生 D. 标志了理性时代的到来16.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这一“最重大的变化”( )A近代科学的形成为其发展奠定基础 B成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根本动力C使人们开始从封建愚昧中解放 D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17.“卡门有强烈的个性,独特的道德标准,她邪恶堕落,却又独立自由,宁肯付出生命,也要坚持个性自由和忠于自己。”

10、这是观众对于歌剧卡门的评价。下列作品创作风格与其一致的是()A. 红与黑 B. 双城记 C. 唐璜 D. 等待戈多18.1920年1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4月又发通告,规定截至1922年止,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这一变化()A. 揭开了近代国人思想变革的序幕 B. 表明文学革命取得成果C. 是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兴起的产物 D. 是当时政府维护民主共和的举措19.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

11、助。当毛泽东在西北(延安)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了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A. 探索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 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C. 阐述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 D. 指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方向20.“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和业余大学是一条腿。教育制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该恢复的恢复,能实行便实行。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邓小平的这一看法旨在( )A.初步建成国民教育体系 B.推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C.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D.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21.1948年1月,苏联以技术故障

12、、技术困难为由,开始封锁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6月,切断了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铁路交通;8月,公路、水路交通被彻底封锁,只留有空中走廊。上述措施()A. 导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B. 得到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C. 削弱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影响力 D. 推动了军事集团的建立22.春秋时期,商鞅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和封建制度形成。汉代董仲舒却对商鞅进行过一定的批判,认为汉代很多社会问题源于商鞅,其理由可能是( )A.商鞅是法家代表,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B.商鞅确立土地私有制,易产生土地兼并C.商鞅提倡重农抑商,压抑社会经济活力D.商鞅奖励军功,冲击了门第对选官的影响23.日

13、本1870年的地理教科书舆地志略中对比中日两国:“贵古贱今,妄自尊大,自称中华,视外国为夷狄禽兽,屡失信于外国,虽蒙其侮辱,却依然固守旧习止步于数千年前之开化之域”;“方今我邦,朝纲一振,转为开化之方向,国势将大为隆盛,是东洋诸国中,绝无仅有之类”。这段文字( )A显示出西方文明对日本的影响 B体现出日本强烈的海外扩张意识C说明此时中国尚未突破传统的华夷观念D客观分析了中国的旧习根源24.1955 年,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提出“全球史观”,并呼吁要“重新估价历史”。许多具有全球视野的著作相继问世,如麦克尼尔的世界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威尔斯的世界史纲等。这一现象反映出()A传统的西方

14、中心论走向终结 B时代潮流影响文化发展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D美国全球战略对史学研究产生影响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秦汉开始,中国逐渐形成天下共同体的观念。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因此,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但是晚清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一种新的共同体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