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050458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历史课堂为何误解哥伦布单位:东莞市横沥中学 姓名:罗永学邮箱: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历史课为何误解哥伦布内容摘要:在多数教师心目中,我们似乎习惯了哥伦布是一个英雄,一个伟大的航海家。讲述哥伦布的事迹自然而然地与培养学生品性连在了一起,结果留下一个神话版的哥伦布。而这种神话版的哥伦布是在舍弃了对其不利的史料上的,他不是一个真实的哥伦布。神话哥伦布还会造成这样一些后果:神话哥伦布就等于接受受当前关于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划分,并且认为这种差异是自然的、既定的,而不是发端于哥伦布首航的历史产物;神话哥伦布就是对殖民主义不假思索的承认。而神话了的哥伦布是我们教学所推崇但危害极深的一个典型。关键词

2、:哥伦布 人物评价 情感教育复杂的历史造就了复杂的历史人物。哥伦布,是近代历史绕不开的一个重要人物。虽然对他的评价也是莫衷一是,但历史教师们还是极力用哥伦布等航海家的“英雄”事迹来培养学生的品性。我们先看看一些公开发行的教学书籍和教学刊物上教师们对哥伦布的处理。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师用书建议我们“用哥伦布的事迹来培养学生的品性-社会、人为的困难反衬出哥伦布西行决心之大和其创新精神之可贵,说明勇敢、无畏是探险家必备的个人素质”(朱汉国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上册第 21 页)。在一份教学设计中,教师让学生讨论:从四位航海家的身上,总结、发现成功者应具备的素质。教师给了这

3、样的参考答案:坚强、坚持不懈、勇气、自信、毅力、信心、乐观并特别注明:凡是积极向上的,学生们能想到的皆可以,不设标准答案(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初中新课程历史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第 140 页)。在上海彭禹老师的新航路的开辟一课中,哥伦布成为敏感察觉并利用时代潮流的“英雄” ,而普通船员却在惰性与时代的召唤面前徘徊的“凡人” 。彭老师进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新航路开辟及以其为开端的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去了财富和进步,也给发现国家带来了苦难与痛苦,这正是历史的辩证法麦哲伦等人的出海并非刻意为他人制造苦难,他们追寻财富、名誉、知识与理想,他们凭直觉抓住了时代的脉搏,但却不知道这时代

4、究竟会走向何方。麦哲伦等人不过是本能地察觉到历史的脉动便已作出了伟大的历史事业。 ”最后,希望学生们能“主动地回过头去寻找历史的智慧,看一看是什么在推动自己,从而作出伟大而明智的选择。 ”(历史教学2010 年第 3 期)历来对哥伦布的评价都是莫衷一是。而我们的历史教学却把掌声和荣誉都毫无保留地送给了他们,还要让学生从他们身上学到各种成功者应有的优良品质。我们的教师们总是穷尽精力去他的身上“寻找”可以打动学生的东西,并认为这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就不得不把哥伦布给“神话”了。一、是是非非哥伦布我们选取彭禹老师的新航路的开辟为例来看看他是如何看待哥伦布的。彭禹老师认为,课

5、堂该有“灵魂” ,历史“课堂的灵魂就是一个永恒的追问:在无尽流转的时间舞台上,人究竟在扮演什么角色?”设计者对他们做了较高的评价,认为他们能“扣住时代的脉动” , “能够敏感地察觉并利用了时代的潮流” ,同时极力贬低普通的船员,认为这“大概可以算是大时代的英雄与凡人的区别所在” 。得出这样的结论源自教学设计中所引的两段材料(据称)材料都来自于哥伦布航海日记:材料一:船员开始焦躁起来,他们不想再忍受这样长途的旅程了。海军元帅(哥伦布)尽量安慰他们,提示他们这 次航行会带给他们美好的前程和各种利益。材料二:我们想到他们(土著居民)是即将得到解放的人,为了证明我们不是他们的敌人,我 们取消了武力,而

6、用仁爱让他们感受到必须 皈依我们的圣教。彭老师想用这两份材料达到什么目的呢?看看后边的讲解就会知道:结合这两则材料来看,哥伦布个人体现了十分明显的时代烙印,宗教、金 钱,这是推动哥伦布走上发现美洲之路的强大动因。进一步阅读我们会发现,时代同样在那些普通的船员身上打上了印记然而,哥伦布敏感地觉察、并利用了时代的潮流,而普通船 员却在惰性与时代的召唤面前徘徊,只能被动地接受时代的推动、哥伦布的诱使、煽 动。这个差异,大概可以算是大时 代下的英雄与凡人的区别所在。彭老师在“ 说明”中强调:伟大人物的身上总是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并认为这是凡人与英雄的区别。对哥伦布极尽赞美的还有很多人。1989 年,乔

7、治H.W.布什把哥伦布奉为国家的典范:“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不仅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而且为我们所有人树立了榜样,告诉我们通过坚持与信仰可以取得彪炳史册的成就” 。甚至还有人说, “诋毁哥伦布就是诋毁人类历史上以及我们所有人中间的有价值的东西。 ”但也有材料显示了另一个全然不同的哥伦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对这次航行的描述或许有助于我们一定程度上纠正错误认识:1492 年 8 月 2 日,哥伦布率领由可靠的水手和饱经风霜的能干的船员操纵的三艘帆船,从帕洛斯角启航。到 9 月 6 日,远征队已把加那利群 岛丢在后面,驶入烟波浩淼的海洋。很幸运,一路 顺风,但是,随着一天天、一星期一星期的过去,

8、船上的人们烦躁不安起来。为了平息他们的忧虑,哥伦布发布了有关已行航程的假消息。 10 月 7 日,发现了飞鸟,但在地平线上仍没出现陆地。 甚至哥伦布也焦虑起来,这时他已西航很远,按他的 计算,应已见到日本。10 月 9 日,他许诺三天内再见不到 陆地,就返航。恰好在三天期 满,瞭望台发现了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哥伦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这是预示着整个人类命运的一个时刻。哥伦布踏上美洲海岸便在地上插了一面旗帜,宣布此地是西班牙的领土,奉国王斐迪南和伊莎贝拉王后之名。1493 年,在斐迪南和伊莎贝拉的支持下,他又率领一支由17 条帆船、1200 到 1500 人组成的令人敬畏的舰队离开了西班牙,这

9、次他带上了大炮、石弩、枪支、骑兵和猎犬,他这次的目的是要在海地建立殖民地,以此为基地,继续航行到附近的日本和印度。1495 年,他出兵镇压并征服了阿拉瓦克人。他难道不清楚他到底要什么吗?他追寻财富、名誉、知识与理想。哥伦布也没有材料里显示的那么“仁爱” 。他并没有取消武力。哥伦布是如何对待那些他“发现”的土地和人民的呢?我们的教材上讲,哥伦布是一个伟大的航海家,但不是一个称职的行政长官,他离开美洲时,到处都在反抗。美洲土著人为什么反抗难道需要过多的解释吗?而先进的武器(相对于美洲印第安人)帮助哥伦布征服美洲:司令(指哥 伦布) 觉察到,那座岛上的人正日益武装起来-其实哪些武器简陋的可笑他急不可

10、耐地要开赴那些村庄,用武力驱散和征服整个岛屿上的居民为此,他选拔了 200 名步兵、20 名骑兵, 还带上大量石弩、轻型火炮、标枪、剑,还有一种比马更令印第安人生畏的武器-20 只猎犬,他 们一旦被放出去就能立即将印第安人撕成碎片。哥伦布找不到他梦寐以求的黄金,懊恼不已,于是建立了一种贡赋制度,要求印第安人答应美三个月向他进贡一次,完成的就将得到一块铜的或镀铜的牌子。必须把这块牌子挂在自己的脖子上以证明自己已经缴纳。有了这块牌子,印第安人就可安然度过三个月。而这三个月就是为了寻找黄金以再次进贡。如果不能完成,惩罚的措施就是:砍掉他们的手。这项不可能完成的制度后来被取消了。哥伦布用“监护征赋制”

11、取而代之:他把所有的印第安村庄赠与或推荐给殖民者个人或群体。西班牙人纷纷仿效哥伦布,1502 年在海地这种政策成为官方政策,后来被引入墨西哥、秘鲁和佛罗里达。这些导致了印第安人人口的锐减。二、哥伦布背后有深意很明显,在中国,在教师心目中,我们似乎习惯了哥伦布是一个英雄,一个伟大的航海家。我们为什么要为了我们某些特定的目的而随意去阉割历史人物的事迹呢?因为我们要在他(包括其他的航海家们)的身上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用来培养学生品性的坚强、坚持不懈、勇气、自信、毅力、信心、乐观我们有时还煞有介事地把郑和拉出来同哥伦布做一番对比,试图说明我们的祖先也曾干过惊天动地的大事,荣誉不能让西方人独享。可惜最后得

12、出的结论却让学生们大失所望。一个改变了世界,一个在喧嚣之后渐渐隐入时间的长河之中。我们为何不去比比他们是如何对待那些“化外之人”的呢?好让学生们知道强大的中国一贯奉行和平的理念,给那些“中国威胁论”的叫嚣者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在教师们的心目中,郑和该不该做一个成功者,他的身上能否发现坚强、坚持不懈、勇气、自信、毅力、信心、乐观的高尚品格?我困惑。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标准。但这种辩证地看待很多时候被我们庸俗化了(即普鲁东的两点论, “一方面另一方面” )。马克思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并且必须建立在重点论的基础上。例如马克思评价拿破仑的缺点时说这是“英雄人物身

13、上的缺点” ,而评价路易波拿巴的优点时却说这是“小丑人物身上的优点” 。我们并非是要否定哥伦布,詹姆斯洛温就说, “哥伦布对海地的征服可以被视为充满勇气和想象力的惊人壮举,但也可以被理解为一场血腥的大屠杀,从某种程度上讲,今天的大屠杀与奴役就是它绵延不绝的遗产。如果接受了英雄的哥伦布,对于殖民主义就是一种不假思索的接受,这与今天这个后殖民主义时代是极不相称的。 ”他进而引用历史学家麦克尔华莱士的话来说, “它使我们接受当前关于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划分,并且认为这种差异是自然的、既定的,而不是发端于哥伦布首航的历史产物。 ”没想到,我们原本只想把哥伦布看作一个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的成功者看待,

14、却未曾想这里面另有深意,这是我们的教师所始料未及的。欧洲在近代以来开始走在世界的前列不单单是因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进取的精神,更多的是建立在他们践踏过的土地的鲜血和累累白骨上的。这也是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动力之源。而历史依然在延续着这种差异,今天发展中国家的现况不是改善了,而是加剧了,只不过他们改头换面了,更加温和,更具欺骗性了。保罗肯尼迪就说过, “在比较先进的欧洲国家占据了世界强权阶梯的顶上几级以后,其他社会是极难再攀登并超越其上的。”历史真是残酷啊。东方和美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我们再度回首时,仅仅“辩证地”看是否显得太过于“理智”呢?我们还口口声声说这是我们“走向文明”不得不交的

15、学费,难道不觉得可悲吗!教学设计一笔带过哪些曾经遭受的苦难,认为这是被“发现”地区走向现代文明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呢?多么理性的语调啊!如果是那样,我们何必还去谴责近代中国的侵略者们呢,那是我们进步的代价啊。如果学生对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人的所作所为有更多的了解,他们会任凭老师这样去忽悠他们吗?如果学生接受了老师的这套说辞,是会扣准时代的脉搏成就一番伟事呢,还是会为自己伤害他人伤害社会的行为辩解呢?如果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成功”地实现,学生会对英雄更加崇拜呢,还是会对弱者更加歧视(本质上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弱者,英雄从来都是稀有品种。可能设计者的初衷是让我们做生活的强者吧)?但愿我们的学生会思考,做一棵会“思考的苇草” 。参考文献:彭禹 新航路的开辟 历史教学 2010.3夏辉辉 观念的冲击-评彭禹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历史教学 2010.3赵亚夫主编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詹姆斯洛温 老师的谎言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8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201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