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质量检测题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170473430 上传时间:2021-03-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质量检测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质量检测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质量检测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质量检测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质量检测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质量检测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质量检测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质量检测题2019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质量检测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一、选择题 ( 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 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B. 区域内部存在差导,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C. 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D. 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读图回答23 题。2. 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

2、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分别是()A. 土壤、水源B. 光热、降水C. 风向、地势D. 地形、河流3. 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 水土流失 B. 荒漠化C. 土壤次生盐碱化D. 水污染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4 6 题。第 1页4. 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A. 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B. 甲区域降水较少C. 乙区域大陆性较强D. 甲区域高温多雨5. 符合乙区域土地特点的是()A. 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B. 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C. 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D. 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6. 丁省与丙省

3、相比 ()A. 劳动力资源丰富B. 陆地交通便捷C. 第一产业的比重小D. 第三产业的比重小读我国四个地区的简图,据此回答7 8 题。7. 下列有关图中四地气候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甲地冬季漫长B. 乙地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变率大C. 丙地降水集中于夏秋,冬春寒冷干旱D. 丁地雨季长,降水丰富8. 下列有关图中四地农业发展着眼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甲地改良沼泽地,扩大农耕用地B. 乙地开发宜农荒地,提高粮食产量C. 丙地发展立体农业利于改善环境D. 丁地因洼制洼发展基塘生产第 2页(2019? 安庆模拟 ) 读图,回答9 10 题。9.A 城市成为钢铁工业中心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4、()A. 水能丰富 B. 劳动力丰富C. 市场广阔 D. 矿产资源丰富10. 该城市在发展成为钢铁工业中心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矿产资源枯竭 劳动力短缺 空气污染严重 土地闲置 能耗高,效益低 就业压力大 A. B. C.D.下图表示某区域的三个发展阶段。读图,回答11 12 题。11. 由甲至丙,城市周边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自然条件 市场需求 农业技术 地价高低 A. B. C. D. 12. 下列关于该区域从甲到丙地理环境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城区下游河段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河网密度变大环境污染加剧 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A. B. C. D. 下图所示地区为我国某区域

5、图。读图,回答1314 题。13. 图中 A 地区有利于葡萄酿酒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第 3页A.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C. 冰川融水多,灌溉便利D. 地势平坦,黑土肥沃14. 图中 A 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A. B. C. D. 一种物质所产生的自身辐射或对外来辐射所产生的反射和透射,形成了该物质的一种特殊标志波谱特征。下图显示了松林、草地、红砂岩和泥浆的反射波谱曲线,读图回答1

6、5 17 题。15.红砂岩具有高反射率的波段是()A. 红外线 B.X 光 C. 可见光 D. 紫外线16.在近红外线波段反射率变化最大的是()A. 泥浆 B. 草地 C. 红砂岩 D. 松林17.图中显示出直接利用遥感的工作是()A. 判断水域状况B. 预测植被类型C. 估算地物面积D. 判断土地利用类型读 GPS手持机界面图,界面上的时间为北京时间。读图回答第18 题。第 4页18. 此时,持有 GPS手持机者所在的地形区为 ()A. 江汉平原B. 江淮平原C. 华北平原D. 江南丘陵根据枸杞产量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把宁夏划为枸杞的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区,从而为枸杞种植的合理布局提供了参

7、考依据。读图完成19 20 题。19. 该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 () A. 荒漠化 B. 水源短缺C. 水土流失 D. 森林退化20. 对宁夏枸杞种植区进行规划,所采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是 ()A.GPS技术 B.GIS 技术C.RS 技术 D. 数字地球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自然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捕捉、监测、描述、表达的能力迅速提高,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据此回答21 22 题。21. 下列关于全球定位系统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车辆跟踪 B. 合理分配车辆第 5页C. 降低能耗 D. 提高运营成本22. 国

8、家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技术 A. B. C. D. 下图为“数字黄河”的某一示意图,读图分析完成23 24题。黄河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黄河”关系23. 上图反映“数字黄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可以用来查阅获得黄河的有关信息B. 可以用来指导黄河防汛和水量调度C. 对普通老百姓而言,距离较远,价值不大D.“数字黄河”的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24. 有关数字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A. 就是指 3S 技术的应用B. 一个由数据和信息组成的地球C. 主要反映现实问题,不能应用于可持续发展D. 可以方便地获取信息,模拟人类活动对环境产

9、生的影响,来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2019 年 1 月份以来,连续发生的寒潮、暴风雪天气,导致内蒙古受灾人口达242 万人,4.3 万头 ( 只 ) 牲畜死亡,超过 3 500万头 ( 只) 牲畜严重缺乏饲草。据此回答25 题。第 6页25. 我国利用成功发射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对这次雪灾所造成的灾害进行动态监测,直接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遥感 B. 地理信息系统C. 全球定位系统D. 数字地球二、综合题 ( 共 4 小题,共50 分 )26. 读“我国两大自治区位置示意图”,填表比较两自治区气候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甲 乙气候类型气候特征 相同点不同点冬季气候特点的主要成因

10、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不利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 ( 祁连山和阿尔金山) 和北山 ( 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 900 千米。宽从几千米至近百千米,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又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材料二下图为河西走廊简图。第 7页(1) 据图分析河西走廊城镇的分布特点及原因。(2) 河西走廊地区重工业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_ 。(3) 河西走廊重工业发达,但酸雨危害却很小,分析其原因。(4) 目前,该地区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_,简述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解析:第 (1) 题,河西走廊气候干旱,水源条件是决定生产

11、生活的主要条件。第 (2) 题,河西走廊天江石油、金属镍矿等有色金属等源丰富。第 (3) 题,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内陆,大陆性气候显著,风力作用强劲,降水稀少。第(4) 题,由于气候干燥及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河西走廊地区荒漠化现象严重。28.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其基本步骤如下图所示。(18分 )材料阶段二成果。我国某区域地貌格局呈半环状,外侧是河流,内侧是广阔的平原,其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大部分地区以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主; 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总之,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该区域的基本特征。该区域内第 8页某平原在历史上曾是一片荒地。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对该平原进行了大规模开垦,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是现在国家已决定停止开发该平原,并在此平原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请你按要求与他们一起完成该课题研究。(1) 依据阶段二研究成果,推断该区域为我国的_地区。(2) 比较该区域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特征的差异性,完成下表。比较要素 该区域 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土壤 水稻土工业特征 以重工业为主农业发展最有利的自然条件 水热充足(3) 该区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_。29. 目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