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粗暴体罚学生是教育大忌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045509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单粗暴体罚学生是教育大忌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简单粗暴体罚学生是教育大忌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简单粗暴体罚学生是教育大忌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简单粗暴体罚学生是教育大忌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简单粗暴体罚学生是教育大忌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单粗暴体罚学生是教育大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单粗暴体罚学生是教育大忌(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单粗暴体罚学生是教育大忌 南安报载,11 月 24 日,河南新郑市某中学一名高一女生因为早读迟到,被老师罚站在教室门口。几分钟后这名女生晕倒,送往医院后被确认身亡。这名女生是住校学生,平时健康活泼,只因当日打扫宿舍迟到了几分钟,便被罚站在冬日寒冷的教室外。一个鲜活的生命消逝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又摆在人们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体罚学生为何屡禁不止?近年来,因学生犯错误而被老师罚站于教室外的新闻屡见不鲜。有迟到被罚站的,有上课不守纪律被罚站的,也有完不成作业被罚站的,还有请不来家长被罚站的。有站一节课的,有站一天的。因被老师罚站,有热晕的、冻病的,有离家出走的,甚至有受辱身亡的。但让人吃惊的是:

2、一次次血的教训,一件件惨痛的悲剧,并没有让我们醒悟,对学生的体罚现象仍屡禁不止。原因何在?据笔者对部分教师的调查,主要有以下“理由”:一是觉得学生难管,不体罚不长“记性” ;二是认为不让学生上课可以使其痛改前非;三是教室外罚站既可让其反思,又不影响其他学生上课;四是可以以儆效尤,对其他学生起警示作用。一些教师还认为,当今孩子太娇气,惩罚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体罚也必不可少。甚至连近日被热炒的“狼爸教育”也成为支撑“棍棒打成器”的依据。果真如此吗?首先,剥夺孩子上课的权利是违法的。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

3、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由此可见,教师把学生赶出课堂、不让其上课,已涉嫌违法,教师压根儿没有这个权利。其次,惩罚教育并不是体罚教育。惩罚的确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正如教育专家所言“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特别是当今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不大能承受挫折,适当地进行惩罚教育是有必要的。但惩罚并不是体罚,批评教育可以但不能侮辱人格。每一个教师应该自觉做到“惩罚不滥用,体罚不能用” 。对教师来说,将学生赶出课堂、令其在教室外罚站,可说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但实际效果又如何呢?有多

4、少个学生因被罚就学习好了、尊重老师了、遵守纪律了?你不让他听课,他只会学习更差;你侮辱孩子的人格,便是将屈辱的种子植入他幼小的心灵。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让鹅卵石臻于完美。 ”教育从来都是“润物细无声”的活儿,粗暴往往是无计可施的下策。这就是古今中外, “爱的教育”总是胜于“体罚教育”的原因。允许人犯错并给人改错的机会,对成人尚且如此,何况一个孩子?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帮助学生是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如果没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果没有爱,园丁将不再是红烛,教坛还何谈神圣?愿我们汲取并反思这起教训,愿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德国教孩子正确乘车人

5、人有责 作者:黄金 鲁克在德国,有关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属于地方管辖范围,联邦政府并不负责具体事务。各州相关规定和措施基本相同,让孩子在上学途中无担忧、无隐患是所有关心中小学生安全的人员与机构的共同心愿。无论中小学生步行、骑车、乘私家车、乘公交车还是乘坐校车,都必须保证他们的安全。例如,巴伐利亚州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就通过了就学免费交通法 ,还专门制定了学生就学交通条例 。此外,巴伐利亚州内政部和教育文化部发布联合公告呼吁有关各方协调行动,共同保障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 运送有必要的学生上学和回家是德国学校经费提供者的任务。对于国民学校和促进学校学生来说,该项任务的承担者多是乡镇和社区;对于

6、就读其他类型学校的学生,该项任务的承担者就是学生家庭常驻地所在的县或者不辖县的市镇。具体而言,根据法律规定,国民学校和促进学校、公立或国家承认的实科中学、完全中学、职业专科学校和经济学校及公立或国家承认的全日制职业学校的学生中,凡家庭所在地到最近学校的距离超过 2 公里的一至四年级学生、超过 3 公里的五至十年级学生都享有免费搭乘校车的权利。如果上学路途要经过极其困难和危险路段,还可以突破上述限制。为运送符合法定条件的中小学生上学和回家,任务承担机构首先要查看是否可以借助公共客运交通来履行该项义务。如果没有公共交通线路连接学生家庭和学校,则要设置校车线路。为此,任务承担机构与当地客运公司签订协

7、议,规定校车的行驶线路和每辆校车最多许可乘坐的人数。一般来说,校车只能乘坐该车行驶证上规定的人数,每个座位只能乘坐一名学生,且要使用安全带。在德国,校车被认为是运送中小学生最为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尽管有时也会发生交通事故,但基本上都只发生在学生上下车时。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安全保障,在于各州政府的措施得当并能发动群众力量。例如,巴伐利亚州专门设置校车上下站、组织校车司机培训、加强警方对校车交通的管理和监督。特别是近几年来,该州教育机构和警方广泛征集义工,并为其组织培训、提供必要装备、购买保险,凡年满 13 岁的学生或成年人都可以应征,陪伴年幼学生乘坐校车、安排座位并及时制止调皮捣乱行为。据了解,

8、目前在巴伐利亚州有 23100 多名公民和学生从事就学交通协理或校车陪伴这一荣誉性工作。为保证孩子出行安全,德国家长也需要承担一定责任,主要是帮助孩子学会正确乘车。乘坐校车的儿童通常需要做到:不要在停驶车辆的前面或后面横过马路,需要等到客车驶离车站后,才能穿过马路。准时到达车站。不要在车站追跑打闹和做游戏。上下车不要拥挤,注意挤压和推搡的危险。大孩子要注意小孩子。至少要和驶进车站的客车保持一米的距离。不要挤靠车门。车辆行驶中,不要来回走动,应抓稳把牢,不要把书包放在空座位上,以防突然刹车。禁止在车厢内吃喝,不准使用手机,不得携带玻璃瓶上车。德国巴伐利亚州内政部建议家长在车站迎送孩子上下车,并抽

9、时间担任校车义工,同其他家长一道监管当地校车安全。此外,为了保证儿童就学交通安全,德国还发起了“上学路线图”运动,即标出学校所在地区的各种交通设施及其中隐藏的危险。(黄金鲁克 辑)俄罗斯政府出钱学生免费乘车下一篇文章: 如何理解输在起跑线上:和日本孩子一起吃午餐相关文章: 德国儿童在幼儿园学些什么?德国人如何培养孩子节俭美德德国人对孩子的“善良教育”德国小学的“性启蒙”很有趣“另类”的德国小学在德国搭车很方便德国人对孩子的善良教育让人印象深刻德国小学的“性启蒙”很有趣德国大学无保送录取制 教授搞学术腐败必被曝光德国是如何平衡教育资源的编者按:作为家校联系的平台,家长会是学校常规工作之一。又到学

10、期末,开一个怎样的家长会这个老生常谈的命题再次摆在学校教师的面前。是因循守旧开成“告状会” 、 “成绩发布会” 、 “家长培训会”?还是老戏新唱,将这个传统项目常演常新?杭州市下城区在对传统家长会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之后,在区域内开始了寻求科学的、生本的、开放的家校沟通新途径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统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城区样本。从面目可憎到受家长、学生欢迎,希望家长会的这种改革创新对学校工作有所启迪,并能引发关于教育创新的深层思考。 本报记者 朱振岳 通讯员 刘粉莉 “可憎”的家长会“开家长会听老师训话是家常便饭,还要竖着耳朵听,认真做笔记。老师点名批评孩子,家长还得低声下气,一脸

11、陪笑。家长会变成了告状会、批斗会,真的是一种煎熬。 ”不少父母都与杭州市下城区这位学生家长有相似的苦恼。因为担心参加孩子的家长会丢面子,常常是爸爸推给妈妈,妈妈推给外婆。 一位姓綦的妈妈说起有一次参加家长会的经历:“老师居然拿出期末试卷给我们分析孩子是如何错的,而且是一道道地分析,全班学生的家长都齐刷刷地坐在那里听。天啊,老师分析一张期末试卷用了 40 多分钟,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去开家长会的,还是去上数学课的。” 记者曾经在公共汽车上听两位家长交流一次家长会的情景:语文老师就怎样教孩子背课文支了 3 招,科学老师就怎样有效学 “8 大管理” ,数学老师让我重新在数学海洋遨游了一遍这些要是我都能教

12、,还用让孩子去学校吗? 一个小学生告诉记者:“爸爸、妈妈去开家长会,我在家里等着他们回来,心里像揣着个小兔子,因为不知道老师会在这次家长会上告个状还是表扬一下自己。班里有同学把家长会后的情况比喻为今夜有暴风雨 ,因为有家长回家后会打骂孩子;还听说,有学生因为怕老师谈学习成绩回家挨批评,就到市场上租用一个爸爸到学校开家长会。 ”耐人寻味的是,家长会不仅学生怕、家长怕,其实老师也有老师的“怕” 。一位有多年班主任经验的老教师说他有“三怕”:一怕家长只看成绩排名,不管班主任对孩子的品行评价;二怕有的家长只会说一句话, “这孩子我是管不了了,就交给你们老师管吧,是打是骂我都没有意见” ;三怕家长问罪,

13、他们会说某某老师教学水平不怎么样,导致孩子没学好。 为什么家长会的面目如此可憎?2010 年上半年,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德育研究室在区属部分中小学就家长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发现尽管学校普遍重视家长会的组织工作,但家长和教师对目前家长会的满意度都不高。这种不满,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流程过于传统,创新不足。目前中小学最常见的家长会模式基本可以概括为:首先,由学校领导或专家统一进行电视或广播讲话;接着,各班班主任介绍学生在校学习、行为表现情况,并对班级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及要求;然后,班级各相关任课教师根据需要分析学科情况;最后,有需求的家长留下来与教师进行个别交流。

14、常态下,一次家长会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家长和教师均认为这样的流程如果一成不变,不太容易激发大家的积极性,经常使用则容易使家长会程式化,甚至流于形式,影响效果。 二是意愿不够对等,难达共识。教师希望通过召开家长会,让所有家长都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基本教育要求,家长会上讲的基本以共性情况为主,希望家长理解、支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而家长们则更希望在家长会上获得个性的信息,或者多学到一些指导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方法,掌握解决自己孩子问题的策略,如:孩子写作业磨蹭怎么办?如何科学辅导孩子学习?孩子的发展在班级和年级中处于什么位置?等等,也就是说家长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孩子个体

15、的表现。于是,教师抱怨,自己付出很多精力组织的家长会,达不到期望的效果,认为很多家长是来应付的,没有实质的行动;而不少家长则认为,家长会常常开,但每次从家长会上获得真正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并不多。三是交流过于单向,缺少互动。据记者了解,目前全国各地中小学组织家长会,从总体上讲,学校、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致使家长由主角变成了听众。有些家长会主要是由学校安排的、由教育专家主讲的家庭教育理论培训,家长缺少主动选择的权利。结果,报告听了很多,当时也很激动,但过后家长发现并不是自己需要的,或者说,真正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有效方法并不多,让家长对家长会很失望。调查中,大部分家长表示,希望在家长会

16、上多开展一些互动交流。很多家长还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了不少建议,希望家长会有类似头脑风暴、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的板块,让家长有机会说说心里话,希望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甚至家长、学生、教师三方进行对话,探讨一些具体的教育问题,尤其希望在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上寻求优秀家长的经验分享,以及教育专家、教师的专业指导。四是内容过于局限,不够全面。目前,与学科学习相关的内容仍然是家长会的重点。尤其是在中学,召开家长会的时间总是与考试进行衔接,使家长会俨然成了学生学习成绩的通报会,教师依然是侧重中考科目的讲评,导致家长对于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所知不多,未能看到孩子成长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有位中学生家长的感受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样一种普遍情况:“随着年级的升高,我的教育观似乎在很无奈地发生着质的变化,由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逐渐走向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现在开完家长会,我似乎只留下了与孩子考试成绩相关的信息。其实,我也很想和老师谈谈教育孩子的方法。 ”家长会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