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过程设计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170420948 上传时间:2021-03-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过程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过程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过程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过程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过程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过程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一、教学思想:根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及本文的特点,打算让学生自己来完成的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概括,教师引导为主,引导学生以孩子独有的纯真的心理和天真的想法去感受、体验、探究课文内容。启发引导“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在文中的作用,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写照。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文章分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第一课时着重研讨分析百草园部分,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通过揣摩课文景物描写的妙处,能够体会情景之间

2、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学说固定的句式,可以试图抓住所要描写景物的特点来进行形象、有序的描写(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来感同身受的体会课文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儿童情趣。三、学情分析: 由于授课班级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水平较差,借助工具书自学能力不足,将在授课中适当点拨生字词,并重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揣摩课文景物描写的妙处,能够体会情景之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学说固定的句式,可以试图抓住所要描写景物的特点来进行形象、有序的描写(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来感同身受的体会课文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儿童情趣。五、重点难点:本

3、节课文主要写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在百草园中的有趣活动。课文显著的特点是: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细致,能抓住景物的不同特点;对这些特点的描写角度不同,很注意顺序安排,且描写具体;选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我把课文描写百草园景物描写细致、形象、有序,用词准确定为教学重点。把对“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以及“Ade”一段中的“我”的思想感情定为教学难点。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这篇课文完全是从儿童的眼光、儿童的口吻和儿童的心理出发来写的。鲁迅研究专家李何林曾经说过:“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此文最大的特点是写景细致、有序,语言极

4、为形象生动。所以,在设计课程时,我准备采用一根主线串起全文,抓住以园中的景物描写来表现作者在此中所感受到的快乐。 课文的重点落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上,一段是写园中的景物带给“我”的乐趣,一段是写雪地捕鸟带给“我”的莫大快乐。在第二段里,作者有序地从色彩、形状、声音、滋味等方面对园中的动植物进行详细地描写,加上又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给予具体生动的描绘,把百草园的乐趣表现无遗。于是我试图调动学生的各种官能来感受这种快乐,让原本是局外人的学生能够感同身受体味少年鲁迅在园中的心态。七、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课文,通读文章后找出难以理解的生字词。 (2)教师准备关于作者鲁迅的简介资料,包括两张

5、图片和两段文字。另外还把鲁迅自传的文字材料作为补充发给学生。另一部分是简介百草园,包括三张图片三段文字,另外把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以文字材料的形式发给学生。配乐(罗大佑童年)。 (3)制作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 课前5分钟,屏幕上滚动拨出简介作家、百草园的PPT,配乐。(一)导入出示PPT1:课题、作者师:(教师重放歌曲童年开头片段: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的童年,即使是大

6、作家鲁迅也不例外。以前我们了解的鲁迅作品,体会到的几乎都是忧愤,读完都是让人沉重起来的,但是有一篇例外,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鲁迅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师:首先请大家根据课题,结合预习来回答:百草园是怎样的一个园子?生:百草园是我家后面的一个大园子。生:百草园是一个“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园子。生: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师:鲁迅先生前面说百草园里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后面又说是我的乐园,他是不是前后矛盾了?生:不矛盾。师:有没有同学去过绍兴,亲眼看过百草园?(有的话就请他来讲讲他眼中的百草园。)出示PPT2:百草园的门(生:介绍百草园。)师:(刚才某某同学向

7、我们介绍了他眼中的百草园,可见没有认为是乐园。那么鲁迅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把这么个园子认为是乐园呢?让我们发扬文本精神吧,从文章当中去寻找答案吧。(二)聆听课文录音,理清第二段行文脉络。师:在听课文录音之前,老师先提点听课要求:凝神静心,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少年鲁迅在乐园里的种种乐趣。师:准备下列问题:出示PPT2:导读题问题:乐园里有哪些让少年鲁迅觉得快乐的景物?不仅如此,少年鲁迅还可以在乐园里做哪些快乐的事?请仿造例句来回答。例:我听到了百草园里鸣蝉的长吟,它使少年鲁迅感到快乐。放课文录音学生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后回答生:我听到了百草园里油蛉的低唱(蟋蟀们的弹琴),它使少年鲁迅感到快乐。生:我看到了

8、百草园里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光滑的石井栏、伏在菜花上的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忽然窜向云霄、翻砖时跑出来的蜈蚣、按住斑蝥时喷出来的烟雾、缠络着的何首乌藤和木莲藤、果实像莲房一样的木莲、臃肿的何首乌根、像小珊瑚珠攒成的覆盆子等),它使少年鲁迅感到快乐。生:我看到少年鲁迅在百草园里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拍雪人、塑雪罗汉、雪地捕鸟等),它使少年鲁迅感到快乐。生:我吃到又酸又甜的覆盆子,它使少年鲁迅感到快乐。生:我闻到了按住斑蝥后从它后窍喷出来的烟雾的味道,它使少年鲁迅感到快乐。师:同学们找的非常仔细,知道很多种鲁迅的快乐。我们一起请一位同学总结一下一共写了几种景物和几

9、种人事活动?生:一共写了16种景物,它们是: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何首乌、木莲、覆盆子、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菜花、泥墙。7种人事活动,它们是: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拍雪人、塑雪罗汉、雪地捕鸟。师:回答的很详细,可见听课非常认真。(穿插点拨个别生字词读音)这么多种景物和人事活动,作者又是如何仅仅用200多个字来组合起来的呢?请大家还是从文章当中去寻找答案吧。(可稍作提示:思考方向是句式、角度、顺序)可以让学生先朗读后回答生:作者运用了一个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巧妙的把所有的景物和活动都包含其中了,而且还有层次感。生:作者运用了从植物到动物,

10、又从动物到植物,最后在这个中间插入活动的顺序,层次分明地写景抒情。生: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生:作者抓住各种景物的特点来写的,有颜色、有形状、声音、味道,让各种景物自成一家。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老师把大家的答案组织了一下,有可能会有出入,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老师组织的详细,还是同学们的详细。出示PPT3:板书小结:作者在描写童年乐园时,共描写了16种景物和7种活动,他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抓住景物各自特点,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错落有致地把一个原本是只有一些野草的园子写成了“我”的乐园。并且在最大程度上让我们也感受到了童年鲁迅在园子里的那种纯真的

11、快乐。我们在平时的观察中要细致入微,在写作时要讲究条理,更重要的一点是要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打动自己,去打动每位读者。背诵(三)朗读“Ade”一段,归结文章的主流思想情感。师:随着时间的流逝,童年渐渐的远离了鲁迅,远离了我们。一旦,当少年鲁迅不得不离开他的乐园,开始以后漫漫那人生路时,他的情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齐读课文师:人生中经常有这样的时刻,景物依旧,到了一个特定的时刻,尽管有太多的不舍得,却不得不舍得,棉队这样的情景,你们会有怎样的情感?生:恋恋不舍。师:是的,即使理智要求我们舍得,因为要有所得必然要有有失,可是我们的情感总是选择怀念。当鲁迅在这种时刻,他的情感是怎样的?原文中找到答案。

12、生:用三个“也许是因为”来猜测家人送我去书塾的原因,表现了天真、幼稚的孩子的心理。生:用了两个“Ade”来告别自己的乐园,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对离开百草园的迷惘和到“最严厉的书塾”里去读书的恐惧,感情是复杂的。(四)小结及作业: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童年鲁迅的欢乐。同学们也是十三四岁,也是刚刚走出童年的大门。你们的童年也一定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同学们能不能把童年的趣事说出来给大家听,让我们也一块来分享你们的快乐呢?大家想不想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试着也写一篇难忘的童年,和鲁迅先生比一比谁写得好呢?九、板书设计: 不必说(碧绿)菜畦(光滑)石井栏静景低春季整体概貌(略写) (高大)皂荚树(紫红)桑椹 也不必说鸣蝉(长吟)(肥胖)黄蜂(伏)动景高夏季(轻捷)叫天子(直窜)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动景高秋季分写局部(详写) 单是就蜈蚣、斑蝥(喷烟)木莲果实(莲房般)静景低何首乌根(拥肿)覆盆子(小珊瑚珠)(又酸又甜)【问题探讨】1、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百草园的景物,其中的乐趣溢于言表,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离开百草园呢?2、教师反思:在研讨百草园景物过程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句中描绘景物的顺序以及该章节文章的结构未作为重点引导学生思考,似乎是一项不足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