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70415982 上传时间:2021-03-0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辽宁省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辽宁省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辽宁省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辽宁省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地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遗产代表录。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民间自古流传至今,正如节气歌如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回答下列各题。1. 河北省邯郸地区,冬小麦九月中下旬播种,第二年夏天成熟,全生长期一般在265天左右。根据节气歌,当地小麦播种与收割时节大致接近于()A. 秋分 芒种B. 立秋 小满C. 春分夏至D. 春分立夏2. “霜降水泽枯,岁晚木叶落。”引起诗中所描

2、述天气现象的天气系统及其出现时间是()A. 暖锋夏末秋初B. 高气压秋末冬初C. 冷锋冬末春初D. 低气压春末夏初【答案】1. A 2. 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有关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解题关键是要掌握好二十四节气,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测分析。第1题注意材料内容“播种时间在九月中下旬”,基本上可以锁定答案,再结合成熟时的时间推算为芒种,得出答案。第2题关键要对诗句里的地理现象进行挖掘解读,如霜降水泽枯的指霜降时,天气晴朗,河湖干枯。【1题详解】根据材料,冬小麦九月中下旬播种,排除CD;小麦播种与收获的时间间隔大约为265天,15天一个节气,则中间间隔大约17个节气;九月中下旬播种,则节气最接

3、近秋分,中间经过265天,即大约17个节气后,最接近芒种,A对;立秋时间一般在8月上旬,不符合题意,B不对。因此答案选A。【2题详解】根据诗句“霜降水泽枯,岁晚木叶落”,霜降节气出现的时间在秋季,“水泽枯”说明降水少,河湖干涸,表示晴天。冷锋、暖锋、低压都可能会带来降水等天气,ACD不对;高压控制时,气流下沉,天气以晴天为主,故答案选B。【点睛】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能反映中国北方的季节变化和农业农事安排。如立秋、立春、立冬、立夏代表四季的开端,惊蛰代表万物复苏,地下冬眠小动物开始出土活动;小满代表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等。2017年8月1日,中国海

4、军护航编队驶过下图中海峡后进入印度洋。读图回答下列各题。3. 我国海军护航编队的主要任务是保护A. 中欧非航线B. 中澳新航线C. 中美加航线D. 中日韩航线4. 与我国三江平原相比,图示地区沼泽A. 蒸发量较小B. 地形起伏较小C. 降水量较大D. 植被覆盖率低【答案】3. A 4. C【解析】【分析】本题以区域图、等高线地形图为材料,考查多个知识点,涉及到海峡定位,中国航线,湿地形成,区域地理环境差异比较等。第1题解答时要对图中的海峡进行准确定位,对选项中的航线有清晰的掌握。第2题要理解湿地形成的条件,并且能对三江平原和该图示区域的地理环境进行比较。【3题详解】根据图中所示,海峡为马六甲海

5、峡;马六甲海峡是中国到非洲、欧洲的必经之地,我国海军护航编队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中欧非航线,A对;中澳新航线、中美加航线和中日韩航线都不经过图中海峡,排除BCD。故选A。【4题详解】图中位置在赤道附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较大,A不对;图中区域沼泽和三江平原都是地形平坦,易积水的地方,B不对;图中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较大,水多积水成沼泽,C对;该地是热带雨林植被,植被覆盖率高,D不对。故选C。【点睛】湿地沼泽一般形成于地表水丰富,蒸发量大大小于降水量;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地表水不易下渗地区。中国将启动世界最大的气象控制工程(天河工程)。在对流层高空存在稳定有序的水汽输送通道,称为“天河”。

6、基于大气空间的跨区域调水模式就是“天河工程”。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大“天河”)其支流的末端恰好抵达三江源地区的南边界,西部和北部边界也有少量水汽输入 。 “天河工程”能够人工干预,使水汽更多的降落在三江源北面的祁连山和柴达木地区。中远期有望实现每年对黄河流域增加50亿立方米降水量,远超南水北调工程。读“天河工程和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5. “天河”对应右图中的环节是A. B. C. D. 6. 天河工程的实施,可能导致西北地区A. 水资源总量增加B. 风力沉积地貌发育C. 生物多样性减少D. 自然带向南扩展【答案】5. C 6. A【解析】【5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天河”是指大气

7、层中稳定的水汽输送环节,对应图中的,选C。【6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天河工程使水汽更多的降落在三江源北面的祁连山和柴达木地区,水量甚至有望超过南水北调水量,据此,该工程直接导致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自然带可能会北移,水量的增多会促进西北地表植物的生长,可能地表风沙减弱,使沉积地貌较少发育,选A。下图示意某河流径流特征与降水、气温的关系。读图回答下列各题。7. 该河所在的地区可能是 ( )A. 南亚B. 中亚C. 南美洲D. 非洲北部8. 该河流补给类型三最可能是 ( )A. 雨水补给B.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C. 冰川融水补给D. 地下水补给【答案】7. A 8. C【解析】试

8、题分析:【7题详解】根据气温、降水特征可知,当地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可能在南亚。【8题详解】该河流流量变化主要随降雨量变化而变化,说明最主要的补给类型为雨水补给,补给类型三春季出现,夏季比例最高,最可能受气温影响较大。季节性积雪融水不会在夏季出现,因此最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答案选C。【考点定位】读图能力及区域气候、河流补给。【名师点睛】根据气候判断方法,图中最冷月均温15的为热带气候;依据年降水量确定具体气候类型,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因气温均在15以上,主要区别于降水。1.热带雨林气候:降水比较均匀,各月降水几乎都在100mm以上,最小月都在50mm以上,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特点是

9、终年高温多雨。 2.热带沙漠气候:降水量都很少或没有,年降水量一般在125mm以下,特点是终年炎热高温。3.热带草原(萨瓦纳)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这两种气候都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主要区别于降水的月份分配。 热带草原气候:月降水量达到或超过200mm的月份数少于3个月,年总降水量在7501000mm之间,特点是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热带季风气候:月降水量达到或超过200mm的月份数大于3个月,年总降水量在1500mm2000mm之间,终年高温,降水集中于夏季。通过和图中对比可以推出当地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2018年11月29日,携程发布2018-2019中国人南极旅游报告,称中国南极游客增

10、长迅速,占比已超过20%,成为赴南极旅游第二大国。读2018-2019中国南极客群年龄比例预测图。回答下列各题。9. 南极地区旅游旺季时()A. 正值6-8月B. 附近海域浮冰较多C. 极地高压较强D. 极光最绚丽10. 根据材料,可以推测()A. 全球每4个赴南极游客中,至少有一个是中国人B. 中国人赴南极旅游逐年上涨,南极旅游市场增长潜力小C. 南极旅游趋向年轻化,90后将成为南极旅游的主力军D. 50后在中国南极客群年龄比例最高与时间、金钱有关11. 下列行为不符合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是()A. 避免将细菌、病毒留在南极B. 将所有垃圾带离南极C. 对极地动物要多喂食、少触摸D. 减少参

11、观科学考察站的人数、次数【答案】9. B 10. C 11. C【解析】【分析】本题以南极旅游为背景材料,考查南极的地理环境特征和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本题考查南极的地理环境特征,考查南极暖季时间、浮冰情况、天气、极光出现时间等,要结合每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2)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饼状图的判读。注意饼状图能反映出不同年龄段的比例关系。(3)本题考查旅游对南极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措施。要注意特别突出南极的生态环境脆弱性。【9题详解】南极旅游旺季应该是在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冬季。6-8月是南半球冬季,A不对;南半球夏季时,南极边缘冰川融化,会产生大量浮冰,B正确;极地高压较强时,该地气温低

12、,为当地的冬季,不符合题意,C排除;在当地冬季时更能观赏到绚丽极光,D不对。故选B。【10题详解】根据材料,南极游客中中国人占比超过20%,但是不能说明超过25%,A不对;根据材料,“中国南极游客增长迅速”,说明中国人赴南极旅游人数增加,南极市场潜力大,B不对;根据饼状图预测图,南极中国的游客群中比例最大的是60后,然后是90后,说明南极旅游趋向年轻化,90后将成为南极旅游的主力军,C对;根据材料,50后在中国南极客群中占22%,60后占比为25%,60后的占比最高,D不对。故选C。【11题详解】在南极旅游要避免将细菌、病毒留在南极,A对;南极气温低,垃圾的净化能力差,因此在南极旅游要将所有垃

13、圾带离南极,B对;对极地动物要少干扰,少喂食、少触摸,以防影响其生存状态,C不对; 为了保护南极环境,减少参观科学考察站的人数、次数,减少人为干扰,D对。本题要求选择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选项,故选C。【点睛】极光是指太阳大气活动释放的带电粒子流,当这种带电微粒流射入地球外围那稀薄的高空大大气层时,就与稀薄气体的分子猛烈地冲击起来,于是产生了发光现象。一般在晴朗夜晚,在乡间的开阔地带观赏更加绚丽。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 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如图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2. 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A. 高温变质B. 侵入冷凝C. 高压成

14、岩D. 喷出冷却13. 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A. 风蚀作用B. 水蚀作用C. 溶蚀作用D. 风化作用【答案】12. B 13. D【解析】本题组考查岩石形成。(1)花岗岩是侵入岩,是岩浆在接近地表的位置冷凝形成的。(2)岩石的温差变化,导致岩石的分崩离析,属于物理风化。【12题详解】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岩浆侵入未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选B。【13题详解】该实验通过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通过观察可知,岩石内温度变化从55-47,较慢;而岩石表面温度从56-37左右,显然,岩石表层温度变化大,岩石表层温差大导致岩石分崩离析,故本实验模拟的是物理风化作用,选D。所谓婴

15、儿潮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大幅度提升的现象。如图为“我国1954-2028年出生人口”,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4. 图中共出现几次婴儿潮()A. 3次B. 4次C. 5次D. 6次15. 根据专家预测在2015年会再次出现婴儿潮,但实际并未出现,主要原因是A.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不力B. 雾霾严重,自然环境差,婴儿存活率低C. 抚养成本过高,年轻人不愿生育D. “养儿防老”生育观念影响【答案】14. B 15. C【解析】本题考查有关中国的人口增长的知识。第1题根据婴儿潮的概念,抓住“出生率大幅度上升”关键信息解答。第2题解答时要特别注意“2015年”,同时,明确经济发展对生育观念的影响。【14题详解】根据材料中显示,出生人口有4次峰值出现,即共出现4次婴儿潮,分别出现在1954年(建国后)、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1986-1990年(上一代“婴儿潮”成家立业)、2014-2018年(上世纪80年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