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单元能力训练4(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舍子 文档编号:170413 上传时间:2016-12-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单元能力训练4(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单元能力训练4(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单元能力训练4(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单元能力训练4(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单元能力训练4(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单元能力训练4(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单元能力训练4(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散文部分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单元能力训练(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拓展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深虑论(明) 方孝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

2、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

3、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选自古文观止)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惩秦之孤立 惩:警戒,借鉴B而王莽卒移汉祚 祚:皇位C其于治乱存亡之几 几:通“机”,机会D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审:周密解析:几:诱因,先兆。答案: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祸常发于所忽之中”的一组是( )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

4、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A BC D解析:只是说了“以为”,还没提到祸患;只提到他们考虑周到,同样还没提到祸患;是假设有些人的错误想法。答案: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以“虑”字开启全文,与“祸患常积于忽微”有异曲同工之妙。B作者按时间先后列举了秦、汉、魏、晋、唐等的史实,这些皆是考虑不周导致的,“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因此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5、C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D作者认为为国者惟有其德行上达于天,用至诚之心治理国家,上天就会像慈母保护幼子一般关照他,国家便能长治久安。这在当时无疑是有其进步意义的。解析:“因此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观点错误。答案: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译文:_(2)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译文:_(3)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译文:_答案:(1)

6、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2)难道是善于救活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3)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国家,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参考译文: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秦始皇剿灭

7、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在这种情况下,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吸取了西汉( 哀、平 )的教训,曹魏吸取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吸取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吸取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

8、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活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

9、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 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国家,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充火柴和凸透镜的对话。实验室里,火柴点燃了酒精灯。火柴得意地对凸透镜说:“_。”正说着,火柴不经意地碰在装着白磷的玻璃瓶上,火焰熄灭了。凸透镜望了火柴一眼,默不作声地对

10、准瓶子里的白磷,不一会儿就燃起了火苗。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凸透镜诚恳地对火柴说:“_。”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重点注意两个词“得意”和“诚恳”,然后根据语境写出火柴和凸透镜要说的话。答案:火柴:瞧我多厉害,要点燃物体,非我不可凸透镜:你看,我不也点燃了吗?可是自高自大,就会碰壁的,还是谦虚一点吧6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使所填句子与原句句式整齐,文意贯通。依据历史记载,杜牧借古讽今,吟成阿房宫赋;面对赤壁古战场,苏轼感慨万千,唱出大江东去;_;_。解析:这是一道仿写题,要求分析仿句结构,上下句关系;其次,需要整段的表意保持和谐一致,也就是文题要求的文意贯通。 答案:(1)(示例)面对无垠的大漠,王维有感而发,诵出长河落日看到药典混乱,李时珍跋山涉水,写出本草纲目(2)面对沈园旧迹,陆游睹物思人,诵出黄滕酥手看到强敌入侵,辛弃疾叹古悲今,写成稼轩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