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允根《再别康桥》教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70309049 上传时间:2021-03-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28.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谢允根《再别康桥》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谢允根《再别康桥》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谢允根《再别康桥》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谢允根《再别康桥》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谢允根《再别康桥》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谢允根《再别康桥》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谢允根《再别康桥》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再别康桥教案高一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编辑整理:谢允根一、导语“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两卷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志摩遇难地。朱自清先生说, 现代的中国诗人应该首推郭沫若和徐志摩。 有一位文学家也说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第一部是胡适之的尝试记,第二部是郭沫若的女神,第三部是徐志摩志摩的诗,就是现在许多青年朋友也喜欢志摩的诗,那么,志摩的诗魅力何在呢?下面我们走进他的一首名诗再别

2、康桥,一切皆知。二、简介作者徐志摩( 1896 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 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 16 岁的张幼仪成婚, 1918 年赴美留学, 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 ( 康桥剑桥 Gambriage) ,攻读博士学位, 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 并于 1922 年 3 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 8 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经常发表诗作, 1923 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 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

3、相恋,1926 年 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 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29 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 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在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成为北平少女界“大众情人”。1931 年 11 月19 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 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

4、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 悼志摩先生 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它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

5、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1三、解题“康桥”即“ 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 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 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的确,康桥造就了灵性的徐志摩, 康桥给了他无尽的美好的回忆,康桥是萦绕他一生的情结。 康桥也在他笔下焕发了无穷

6、的魅力。说的夸张点,如果不是有了再别康桥,在我们的心中,康桥不会这么美; 如果不是有了康桥, 便也没有我们的天才诗人徐志摩。他使康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令人神往的地方。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1920 年, 24 岁的徐志摩来到康桥,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在康桥, 他有过与秀外慧中、 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美丽爱情,因此而萌发了汩汩诗情;在康桥,他陶醉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正是康河的粼粼水波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在康桥,他接受了“爱、自由和美”的个性主义熏陶,正是“爱、自由和美”的康桥理想给了他人生的追

7、求。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 年 11 月 6 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 年秋重到英国、 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四、研讨课文1 听磁带,生朗读,整体感受2 分析首尾:从题目入手,看首尾呼应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现在我们看看徐志摩的 再别康桥 领略一下现代人的离别之情! 从诗中那些地方可直接看出别情?是一种什么样的别情?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

8、,来去都有什么特点?轻轻地、悄悄地为什么要这样?开头:三个“轻轻”,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 同时体会到, 康桥是美丽, 而这美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 “静” 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结尾: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对康桥爱得情深意挚, 深情款款, 如“慈母之于睡儿, 缓抱软吻”(再会吧, 康桥!),深怕惊醒了它。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

9、,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 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或牵手顿足 (总带点 “伤离别” 的味道) 的俗套。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 以“轻轻” “悄悄”

10、“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清新飘逸的成分。2中国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 XXX,到此一游。”或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3 分析 2-6 节:诗人重回康桥,漫步于秀丽的康河之畔,美丽的风景尽收眼底,诗人把他最喜爱的风景写到了诗中。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建筑美 全诗 7 节,每节两句,四行一节,单行、双行错开一个排列,整齐划一,形式上给人美感。 音乐美 同时都押韵,音节和谐,朗朗上口,错落有致,节奏感强。 绘画美 第二节金柳: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

11、,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 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 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 还把柳树比作新娘, 连影子都是灿烂的, 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第三节青荇: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

12、关系。在中国古诗中有折柳送人习惯,而送人常在长短亭,杨柳岸边。 如: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故夕阳中的河畔的金柳,就别具意义了,别离愁情就更浓了。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用了什么手法?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拟人,“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招摇过市”中的“招摇”都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

13、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这里是贬义褒用,朱自清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着。”明媚的春光下,喜不自胜,是一种感情的极致,所以才“卖弄”。而在康河波水的柔情款款之中, 怎能不让青荇招摇呢?因为招摇得殷切,所以诗人心甘情愿地做柔波中的一条水草。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3第四节清泉: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

14、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榆荫下的那一潭清泉叫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也就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那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不正像天上的虹霓一般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这清泉是诗人的青春,是诗人的梦想与追求,他如何能不如痴如醉地爱着它呢?小结:上述三节诗,几乎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这些画面涂上了“金”“艳”等亮丽的色彩,描写了七色的“彩虹”。由此可见,这些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境鲜明、色彩绚丽。作者还使用了“荡漾”“招摇” “揉碎”和“沉淀”等大量动词去描写意象。因此,画面还具有怎样的特点?画面生动,富于动感。五六节:徐志摩就是这样一个浪漫的追梦人,今天要告别心爱的康桥了,他是怎样和自己的梦想告别的。 生齐读五、六段,一起品味这两段在感情上的不同之处。这两段的感情相同吗?不同,一段是喜悦,一段是悲伤。哪个词语表现了他的喜悦与悲伤之情?“放歌”与“沉默” 。“放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