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老龙头导游词

上传人:风****你 文档编号:170237028 上传时间:2021-03-0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老龙头导游词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精编]老龙头导游词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精编]老龙头导游词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精编]老龙头导游词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精编]老龙头导游词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老龙头导游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老龙头导游词(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老龙头导游词篇一:老龙头导游词 老龙头导游词 欢迎您到老龙头参观游览。老龙头是明万里长城的起点,位于山海关南5公里的濒海高地。明清两代,这里是屯兵要塞,也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观海赋诗的场所。我们走的这调宽广的坡道,原叫“马道”,守城的兵马就是从这里上下的。清朝5位皇帝共11次来老龙头巡幸,当时这条坡道叫“御道”,道中见铺上红毡,皇帝从红毡上大摇大摆的接受两边的群臣的顶礼膜拜。如今,老龙头景区已向全世界开放。每年有近两百万中外游客来此游览观光。 澄海楼 请看,这座建筑就是澄海楼。澄海楼筑在老龙头的长城之上,象苍龙头

2、顶上的一颗明珠。古代诗人(注:清代史梦兰)这样赞美它: 沧溟之北山重重,长城划断关西东。 南趋人海行且止,势如峻坂回奔龙。 龙奔欲驻道昂起,云霞万丈摩青空。 危楼高压老龙头,雕梁画柱疑神功? 澄海楼的前身叫“观海亭”,是明朝初年建筑的。后来,万历39年(1611)山海关兵部主事王致中扩建成澄海楼,也曾经叫过“知圣楼”。“澄海”是“大海澄清,海不扬波”的意思。 澄海楼匾、楹联 请看,楼顶上挂着的那块匾“雄襟万里”,是明末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孙承宗所题。孙承宗先后两次受命督师蓟辽驻守山海关,建立了丰功伟绩。“雄襟万里”,表现了他的伟大襟怀和理想抱负。他这个内阁大学士(相当宰相)胸怀跟大海一

3、样宽广,装着万里江山。 请看,楼中间这块“澄海楼”匾,是乾隆45年(1780)清高宗御笔所题,派官员从北京专程送来的。 匾“元气混茫”,传说,天地未分时的混沌之气叫元气。“元气混茫”,意思是茫茫大海就像天地未分时那样迷迷蒙蒙。 楹联:“日耀月华从太始”,意思是:太阳月亮的光辉来自原始的自然界。“天容海色本澄清”,意思是:天空和大海的颜色本来就是清澈的。后一句“天容海色本澄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句(六月二十夜渡海),乾隆皇帝顺手拈来,可见他读书还不少哩! 澄海楼一楼 现在,我们进澄海楼了。澄海楼不算很高大,可是清朝开国以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个皇帝都登过这座城楼。他们常在秋冬之际,

4、到关外祭祖,有时是出关,有时是入关,经过山海关共11次,来澄海楼也是11次,一次不漏。为什么一定到这里来?一来是观看大海,赏景吟诗,二来是求个吉利。龙,是传统的皇帝的象征。这里是老龙头,无论哪条“龙”,都想在这里抬抬头。 请看这幅老龙头古建筑复原图。 老龙头是涉海岬角,海拔20多米,形势险要。明洪武14年(1381),大将军徐达选择这里作为明长城的起点,是有战略眼光的。看,老龙头西面,紧挨石河口有个“潮河港”,大船往来,保障军需民事。从岬角筑长城,居高临下。沿着起伏的丘陵,长城蜿蜒北上,形势多么险要。老龙头景区包括七个部分:入海石城、靖卤台、南海口关、澄海楼、滨海长城、宁海城和海神庙。 欲观龙

5、头景,更上一层楼。 澄海楼楼上 墙壁上挂着的条幅字画,是近几年中央首长及各界知名人士来澄海楼游览时,题写的诗词墨迹。 1900年以前,墙上挂的尽是皇帝的题诗。康熙、乾隆多次来这里,就和大臣观海、饮酒、赋诗。这里的条案上,经常摆着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吟了诗,就写下来。据说即使是刮风的天气,波涛汹涌,四面扬沙,楼窗敞开着,风也吹不到楼里。乾隆皇帝挥笔题诗连镇纸都不用。这里“海亭风静”的特点,可以和山东蓬莱的“避风厅”媲美。 清朝皇帝以澄海楼为题的诗有51首(不完全统计),形式多样。其中有七篇禁体诗联句,是乾隆八年皇帝首倡的。他与侍从诸大臣约定写禁体诗联句,以咏海为主要内容,禁用“水”字及带偏旁“

6、水”字,违者罚酒三杯。还规定写52句的排律,严格使用平仄;除开头两句结尾两句以外,各联一律使用对仗。这样的诗太难写了,也不能表达真挚的感情,只不过是文字游戏。乾隆四登澄海楼,四次与大臣饮酒联句。后来,嘉庆、道光纷纷仿效,登澄海楼就要搞禁体诗联句,好象“祖宗法制”一样不可变更。大家知道,鸦片战争时期有个投降派大臣穆彰阿,他在道光九年(1829年),就在这个楼上陪皇帝联句歌功颂德哩! 这里有摹拓的乾隆四次登澄海楼禁体联句诗,请欣赏! 楼前楼侧 大家站的这个地方,清代有一座“御诗亭”,亭内镶卧碑雕刻了清代诸葛亮帝的澄海楼诗(选)。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全被外国兵砸毁,连澄海楼也被毁于一旦。诗人

7、刘人临写了一首哀澄海楼,慨叹说: “?哀哉庚子联军来,守将仓皇弃台走。 列强占借驻海军,防敌反为敌人有。 驱吾民众削台平,摧折危楼如拉朽。?” 诗句记述的历史事实是:1900年10月1日(闰月八月初八)英法军队在老龙头登陆。登陆前,老 龙头清军守将郑才盛对天鸣枪,不战而退。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订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第9款规定:山海关至北京间12个战略要地允许外国驻兵。仅山海关城南就有“六国营盘”,老龙头宁海城是英国营盘,常驻兵700人左右。英军在澄海楼城墙下修火药库,就把楼、亭全部炸毁了。 “天开海岳”碑 明清时,澄海楼附近城台上是有不少碑的,经过八国联军的洗劫,只剩下了这块碑。

8、“天开海岳”四个字把老龙头的美景作了高度概括。“开”字用得好。“开”可以作“开创”讲,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老龙头海山美景天造地设,是大自然的赐予。“开”也可作“开拓”讲,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老龙头美景在天地间展开。怎么讲怎么有理,怎么讲怎么有味。 这块古碑很古老,专家鉴定是唐碑,当地群众口口相传叫“薛礼碑”,虽然跟“薛礼(仁贵)不一定有关系,但也反映了大致的年代。即使是唐朝末年建的吧,到现在至少也有一千年了。这块碑是赞美景色的,足可以证明老龙头成为浏览名胜已有一千多年。 关于这块碑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哩!相传英国侵略军占了老龙头后,看见石碑傲然矗立,很不 舒服,于是用几匹马把它拉倒了。可是从这以后每

9、天晚上,夜空里伸出一只大手把英国哨兵一把抓走。如此几夜,英国官兵害怕了,不得不恭恭敬敬地把这块碑重新树立起来。传说总是传说,事实是1927年张学良将军来到这里,发现倒地的石碑,马上派人把它树立起来。“天开海岳”碑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靖卤台 这是明万里长城的唯一的海上的敌台。 嘉庆祝4年(1565),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孙庆元始建这个台。万历初年,蓟镇总兵威继光整修 长城,筑敌台1017座,这是第一座,命名为”靖卤台”。“卤”指海水,又取谐音为“敌虏”的“虏”。所以,这个台有两层意思:一是使海水平静,一是平定敌虏。一名双关,各有意义。 敌台的主要功用是防御工事,可以驻兵、屯武器、观察敌情,还有

10、箭窗,可向外射击。您如果 想了解敌台的构造或眺望远方请到台上一游。不过楼梯狭窄,要注意安全。 入海石城 明万历七年(1579),蓟镇总兵戚继光将军派参将吴惟忠修筑了七丈入海石城,这是伟大的创造。 戚继光早年在山东蓬莱修了“水城”,北门修在海里,大船从城门进出。这里则是把长城插进海里,使龙头入海劈风斩浪。这两处奇观都是戚继光将军的杰作。 请看这里陈列的巨型条石,是当年筑入海石城用的石料。最长2.6米,重达吨,也就是6000斤。 条石边缘凿榫孔,用铁水浇铸联在一起,这样垒上来层,工程多么艰巨!摆在这里的花岗岩条石在海水里泡了400多年,形体不变,多么坚固。人们常用“花岗岩石脑袋”比喻顽固不化,是有

11、道理的。 南海口关 南海口关建于明太祖洪武年间,是真正的明长城的第一关,按顺序说第二关是南水关,第三关 才是“天下第一关”哩!南海口关内外不通大道,为利于防守,关口较小。明朝末年,出于防守的战略需要,用土将城门堵塞。以后,历经300年海风扬沙沿城堆积的沙土有几米高。人们找不到南海口关了。有的历史学家曾按图索骥误认为老龙头东北面的“铁门关”(意大利驻军开的)是南海口关。直到1987年重修澄海楼,清除滨海长城的积沙时,才使南海口关再见天日。 澄海楼楼基问题 康熙皇帝所写的文章中,有一篇短文叫澄海楼序,序文说:“山海关澄海楼,旧所谓关城堡也,直至海浒,城根皆以铁釜为基过其下者,覆釜历历在目,不知其几

12、千万也?”康熙第一次来老龙头是康熙十年(1671),离现在才320年,但是见不到铁锅的痕迹,重修澄海楼也没有发现。康熙文章言之凿凿,是根据“汇报”写的呢?还是看见条石上的“铁榫”产生的联想呢?还是康熙说的“铁釜”不是铁锅呢?留下了个谜。 大炮 这门大炮,是八国联军侵华以后英国营盘炮台的大炮。英国在老龙头宁海城驻兵4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才匆忙撤走,将这门古老的大炮遗留在城墙上,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铁证。将台 明代隆庆2年(1568)至万历11年(1583年),民族英雄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16年,防守山海关 南海到北京昌平境内1200里长城。他常巡视老龙头,在这里设营驻扎,点将操练兵马。 请

13、看,这员武将塑像,就是戚继光。他身后墙上的地图是明蓟镇长城关隘图。 这座点将台周围的空地是当年的校(教)军场。 戚继光将军的真正兵部衙门设在三屯营。可是他经常挥戈跃马奔驰在长城沿线。他写诗说:“南 被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他这种为国操劳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辕门 辕门的“辕”是什么意思?“辕”就是车辕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巡幸、狩猎,在外面搭 营帐住宿,出入口扬起两车,使车辕子相对,象门的样子,叫辕门。所以以后,历代军营的们都叫辕门。三国演义里的“吕布辕门射戟”,“杨家将”戏剧故事“辕门斩子”,都是指中军帐外的营门的。起初,却是用战车车辕作门,后来

14、就变了。这里的“辕门”样式是明代的。兵营或者地方高级官署前面用栅栏围护,栅栏口的门也叫“辕门”。 楼壁诗碑 几百年来,文人墨客来老龙头观海,即兴赋诗,足可以编一部诗集。1987年,复建澄海楼,在 楼的两侧墙壁卧了8块石碑。其中有4首皇帝诗: 请看这首澄海楼诗,是康熙皇帝写的。诗句有(指点)“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 意思是说:吞吐江河,众水朝宗,数你伟大;万国进贡,经历险阻,长途来航,既是赞美大海,也流露出君临天下踌躇满志的心情。 这首诗是康熙八年九月写的。那时康熙皇帝刚18岁,不愧为千古一帝,肚子里真有墨水哩! (指点)这是雍正在康熙38年写的澄海楼诗。当时,他是雍亲王,代表父亲康

15、熙皇帝到东 北祭祖,经山海关登澄海楼写了这首诗。那一年,他22岁。 (指点)乾隆这首再题澄海楼诗,写于乾隆19年(1754年)。开头写:“我有一勺水,泻为 东沧溟。无今亦无古,不减亦不盈。”意思是说:“我有一勺清水,倒在东方成大海。不论古往今来,不减不增无更改。”把大海说成是自己的一勺水,口气多么大。人们常说曹操诗里有“霸气”,乾隆这首诗该有“皇帝气儿”吧! 海神庙 各位朋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以来,秦皇岛、山海关沿海一带的航海业、捕捞业就非常发达。明洪武十四年,公元年,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奉命主持修建长城。为了调运各种军需民用物资,在山海关石河口修建了码头。船夫渔民出海作业,总是冒着很大的危险,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好把生命托付给神灵。为了乞求神灵的保护,乞求海上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就在老龙头的西侧修建了海神庙、北海神庙、妈祖庙、龙王庙等四座庙宇。年八国联军从老龙头登陆,四座庙宇被毁掉了。现在的海神庙是年重新修建的,它综合了原有四座庙宇的特点,重新构思设计,延伸入海米,是旅游观光、临风休憩的好去处。 这里是牌楼,南北两面各有两个大字:安澜、伏波,让大海安静,海不扬波,点明了整个海神庙的主题。 往前走就是山门。海神庙和一般佛教庙宇的山门不同,它里面供奉的不是四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