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热重难点06 人口-2021高考地理(原卷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70236827 上传时间:2021-03-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75.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地理热重难点06 人口-2021高考地理(原卷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1高考地理热重难点06 人口-2021高考地理(原卷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1高考地理热重难点06 人口-2021高考地理(原卷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1高考地理热重难点06 人口-2021高考地理(原卷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1高考地理热重难点06 人口-2021高考地理(原卷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高考地理热重难点06 人口-2021高考地理(原卷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考地理热重难点06 人口-2021高考地理(原卷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难点06 人口重难点解读人口部分的考查重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口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一是人口迁移及其产生的原因、影响等。我国人口发展已进入新的时期,无论是人口数量、人口增长,还是性别结构、知识结构等,又或者人口迁移等都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立足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知识结构、人口迁移量、人口变化等数据资料,继续考查人口变化特点和人口问题,仍是命题热点趋势。这部分题目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均以数据图表为载体,重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以及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地理数据与地理图表间的转化能力。典例探究(2020全国卷三)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

2、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 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A. 20012005年B. 19911995年C. 19811985年D. 19711975年5. 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A. 生育政策放宽B. 经济发展提速C. 育龄妇女较多D. 生育观念转变6. 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 )A. 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B. 人口增长较为缓慢C 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D. 人口总量逐渐减少【答案】4.

3、 D 5. C 6. B【解析】【4题详解】2001-200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5-9岁,1991-199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15-19岁,1981-198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25-29岁,197-197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35-39岁,据图可知,这四个年龄段育龄妇女人数35-39岁最多,说明当时出生率最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该市20-24岁年龄组出生时间大致是1986-1990年,由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1986-1990年的育龄妇女2010年年龄在41-49岁之间,据图可知2010年年龄在41-49岁之间人数较多,因此造成20-2

4、4岁年龄组出生人数偏多的原因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育龄妇女较多,C正确。1986-1990年左右生育政策稳定,A错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改革开放后均较快,不会仅仅影响某个短时间段,B错误。1986-1990年左右生育观念不会变化太大、太快,D错误。故选C。【6题详解】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变化,即20年后的变化。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20年后进入生育年龄的人在2010年是0-4岁、5-9岁,图中这部分人数量少且较长时间人数少,且10-14岁的人也较少;因此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B正确。人口出生率逐渐增加趋势不明显且不一定是逐渐增加,A错误。2010-203

5、0年该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2025年即15年后进入育龄年龄的人2010年是6-14岁,这部分人2010年数量较少,不会再2025年出现生育高峰,C错误。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多,生育政策较宽松,且图中信息不足以判断其人口总量减少且20年期间不一定是逐渐减少,D错误。故选B。(2020江苏省高考卷)下图为“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与分区比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双选)23. 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化的主要特点有( )A. 东部地区占比先升后降 B. 中西部地区占比持续下降C. 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014年前增加,之后减少D. 全国流动人口增长率2014年前增大,之后减小24. 造成三大

6、区域人口流动趋势变化的原因有( )A. 全国交通条件改善,人口流动的规模进一步加大B. 各地户籍政策放开,流动人口逐渐向大城市集中C. 东部地区就业机会多,对流动人口具有持续吸引力D.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流动人口吸引力有所增强【答案】23. AC 24. CD【解析】【23题详解】据图分析,东部地区占比1982年-2005年上升,2005年之后占比下降,A正确。中部地区占比是先下降后上升,西部地区占比是向上升后下降再上升,B错误。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014年前增加,之后减少,C正确。但是全国流动人口增长率应该是1982年-1987年较快,1987年-1990年较慢,1990年至2008年增长

7、最快,之后增长率下降,D错误。故选AC。【24题详解】三大区域人口流动趋势是流动人口总量在增加,这和交通条件改善关系不大,主要是经济差距加大、东部地区就业机会多,对流动人口具有持续吸引力引起的,A错误,C正确。各地户籍则放开,会促进人口流动,但不一定向大城市集中,主要是向东部地区集中,B错误。2014年流动人口数量规模减少,应该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关,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增加且不必远距离流动到东部,中西部对流动人口吸引力增强,D正确。故选CD。(2020天津卷)下表为2000和2010年我国部分省区跨省流入人口数量统计表(万人)。读表,完成下面小题。8. 据表1信息,对跨省人口流动状况

8、的正确判断是( )A. 三大经济地带流入人口的数量均衡 B. 东部经济地带的流入人口规模增大C. 西部经济地带中云南流入人口最多 D. 上海流入人口在直辖市中增速最快9. 广东是跨省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最主要原因是( )A. 交通发达,出行方便B. 生态环境优,居住条件好C. 政府鼓励,政策引导D. 经济活力强,就业机会多【答案】8. B 9. D【解析】【8题详解】据表中数据分析,东部经济地带跨省流入数量较多,西部较少,三大经济地带流入人口数量不均衡,A错误。表中东部经济地带省份2010年流入人数较2000年均在增加,说明东部经济地带的流入人口规模增大,因此B正确。表中数据显示,西部省份中新

9、疆流入人数大于云南,因此C错误。据表中数据计算,上海增速为约为186.9%,北京增速约为186.5%,天津增速约为309.6%,天津增速最快,D错误。故选B。【9题详解】广东是跨省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吸引人口迁入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区经济差距,广东经济活力强,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D正确。交通发达、生态环境、政府鼓励等均不是最主要原因,ABC错误。故选D。【点睛】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2个省、市、自治区。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区。该带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带和

10、西部经济带之间。西部地带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9个省、自治区。本带地处我国的西部,深入内陆,地势较高,地域辽阔,人口较少。备考秘籍人口专题在复习中针对基础知识要注意梳理清楚人口变化的类型(自然变化和机械变化),掌握一些重点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及人口变化,如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名称及人口数量、中国人口前几位的省份等,并注意适当扩展一些课本外关于人口的概念,如人口红利、人口抚养比、人口净迁移率等。本部分试题多以数据图表等为考查方式,可见注重考查学生观察图表、分析数据的能力,因此在平时复习中要多呈以典型图表信息,引导学生观察图表,学会准确归纳图表所传递的信息。重难点突

11、破1. 人口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考向透析 本部分考题往往通过最新的社会热点如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等为背景资料,考查人口政策变化对我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对人口增长材料的分析,判断区域人口增长模式,说明出现的人口问题并分析原因。而人口问题可以设问的角度比较多,如增长快慢的问题,人口结构问题(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等。其中年龄结构导致的社会问题(如老龄化)是一个重点方向,因此要多注意分析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带来的社会问题。学法指导 (1)注重培养图表阅读能力,如多坐标曲线图、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等。要掌握人口增长特征相关的数字表征,如死亡率、出生率、

12、自然增长率的“高”“低”的划分标准,如自然增长率1%以上为高增长率,以下为低增长率;人口老龄化的衡量标准是60岁以上占到10%、65岁以上占到7%为人口老龄化等;0-14岁划归为少年儿童,14-64岁为劳动力人口,65岁以上为老年人口等。(2)判定人口问题时,要注意三点:一是明确由于人口增长(或年龄结构)产生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和老龄化问题;二是要注意对材料或图中数据信息的分析和提取;三是对题目给定有关人口新概念的理解,如人口红利、老少比等,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龄段的关系,根据各人口年龄段数据的变化,尤其是少儿和老年人口的变化,对具体的人口问题进行判断。2.人口迁移现象考向透析考查重点

13、围绕在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原因,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考查。试题以图文形式呈现的统计资料或区域图为载体,依托热点背景材料或者国家人口政策调整及区域经济、城乡发展成就,考查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通过对人口迁移材料的分析,判断区域人口空间变化,分析其原因与产生的影响。学法指导(1)宏观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现象从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角度进行分析人口迁移现象人口迁移是由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拉力因素主要指迁入地吸引人口迁移的因素,迁入地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推进速度快、工业布局、区域大规模开发等对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推力因素主要指迁出地促使人口迁出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恶化、经

14、济落后等。阻力因素主要指交通不便等是阻碍人口迁移的因素。特别注意:在不同的情境下,站在不同角度,推拉力的含义有时会发生改变,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员的迁入;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向外转移,大量的劳动力也随之发生迁移。工业化、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了农村人口的迁移。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二三产业发达,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因此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2)微观分析人口迁移现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是单一的,因此某具体案例

15、中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应辩证地分析。如美国老年人向西部迁移主要因素是气候因素,中国老年人迁移的主要因素可能更多地是家庭因素。限时检测(2020北京高三期末)下图为我国1949年以来历年出生人口总数统计图。2016年,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结合图,可知我国( )A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人口逐年下降B本世纪以来人口出生率的降幅逐年加大C本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D当前人口总数逐年下降,就业压力减轻2全面二孩政策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是( )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不明显人口的迁移率迅速提高 产业升级更需要高素质人才青少年的抚养成本增高ABCD(2021重庆高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与人口密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密度增长越快,人均建设用地减少越多,城市建设用地更加集约。下图示意20002014年伦敦、成都、海口、唐山四个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年均增长率(该时期人口密度的年均增长速度)和城市建设用地年均增长单(该时期城市建设用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