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纬编基本组织与编织工艺概述(PPT 60页)

876****10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8.04MB
约59页
文档ID:170233399
纬编基本组织与编织工艺概述(PPT 60页)_第1页
1/59

第二章 纬编基本 组织与编织工艺,本章知识要点,纬编针织物的分类与表示方法 纬平针组织与编织工艺 罗纹组织与编织工艺 双罗纹组织与编织工艺 双反面组织与编织工艺,第一节 纬编针织物的分类与表示方法,一、纬编针织物的分类 原组织 变化组织 花色组织,1.原组织 所有针织物的基础 包括:纬平针、罗纹、 双反面,2.变化组织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组织复合而成 (即在一个原组织的相邻纵行之间,配置着 另一个或另几个原组织) 如:双罗纹组织,3.花色组织在基本组织或变化组织的基础上,利用线圈结构的改变,或者另编入一些色纱、辅助纱线或其他纺织原料,以形成具有显著花色效应和不同性能的花色针织物,二、纬编针织物结构的表示方法,1.线圈图 定义:用图解的方法将线圈在织物中的形态描绘下来 特点:直观、繁杂,适用于简单组织,2.意匠图,定义:将针织物结构单元组合的规律,用规定的符号在小方格纸上表示的一种方法 类型:1.花纹意匠图 2. 结构意匠图,花纹意匠图,花纹意匠图用于表示提 花织物正面的花型与图 案 每一方格代表一个线圈, 方格内的不同符号代表不 同的颜色,结构意匠图,将成圈、集圈和浮线用规定的符号在方格纸上表示出来。

正面线圈 反面线圈 集圈悬弧 浮线(不编织,多用于表示单面织物,特点:简单方便,适合于单面变化组织、复合组织和提花组织的正面,在制定上机工艺时常用,3.编织图,定义:将织物的横断面形态,按编织的顺序和织针的工作情况,用图形来表示的一种方法 特点:使用方便,适合于大多数单、双面纬编织物,成圈、集圈、浮线和抽针符号表示法,定义:用三角配置图来表示织针的三种工作情况以及织物的结构的方法 特点:使用方便,多用于双面提花组织的反面和多跑道机编织的织物,在编排上机工艺时采用,4.三角配置表示法,成圈、集圈和不编织三角的配置表示法,第二节 纬平针组织与编织工艺,一、纬平针组织的结构 (plain stitch, jersey stitch) 定义:由连续的单元线圈向一个方向串 套而成,工艺正面 工艺反面,结构特点:线圈的配置具有定 向性,线圈大小均匀 圈柱与纵行成一定角度 圈弧与横列同向配置,二、纬平针组织的特性与用途,1.特性: 线圈歪斜性:纵行、横列歪斜,线圈扭转 卷边性:纵行向工艺反面卷,横列向工艺 正面卷 脱散性:顺编织和逆编织方向均可脱散 梯脱:纱线断裂处线圈沿纵行的脱散,纵、横向有较好的延伸性 原因:纱线转移,线圈形态改变。

横向的延伸性 纵向 2.用途: 内衣、袜品、毛衫 等,三、多三角机的编织工艺,机器特征(单针筒舌针圆纬机); 筒径762-965mm(30英寸-38英寸); 路数3-4路/英寸筒径,90-120路; 针道数1-4 ,较多为4 产品种类平针、彩横条、集圈、 提花、衬垫、毛圈等,一)多三角机的成圈过程 1、成圈机件及其配置 (1)舌针 (2)沉降片 (3)织针三角、沉降片三角 (4)导纱器,针舌:关闭针口 针钩:钩取纱线 针踵:受织针三角控制,片鼻、片喉:握持旧线圈 片颚 :弯纱时搁持纱线 片喉:牵拉 片踵:受沉降片三角控制,作用:控制织针的升降运动,作用:垫纱和防止针舌反拔,2、成圈过程 退圈 垫纱(带纱) 闭口 套圈 弯纱 脱圈 成圈 牵拉,退圈,弯纱 、脱圈、牵拉,垫纱,闭口、套圈,二)成圈工艺分析 1、退圈 退圈时针的上升动程H 防止针舌反拨 退圈张力,HLXab L针钩头端至针舌末端的距离; X弯纱深度 a 退圈结束时针舌末端至沉降片片颚的距离 b 针钩部分截面的直径,HLXab a的确定: 保证在任何情况下 都能可靠的退圈 ahmax hmax最大空程 hmax=0.5lmax lmax机上可能加工的最长线圈长度,机速低 机器路数低 L 对 H影响大。

退圈过程中线圈因受到扩张会导致纱线张力较大 退圈结束时针舌可能反拔,2.垫纱 关键:针与纱线的相对位置 垫纱过程中,纱线的位置及位置参数: 垫纱纵角:纱线在针平面上的投影与握持线(旧线圈配置线)之间的夹角 垫纱横角:纱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握持线之间的夹角 握持点 :针钩内点处于握持平面时的那一点,握持线 真实纱线 纱线在水平面内投影 纱线在针平面内投影,导纱器的安装与调节 (1): 太大,纱线难以垫到针钩下,引起漏针; 太小,导纱器可能撞针钩 (2): 太大,针难以钩住纱线,引起漏针; 太小,闭口阶段,针舌可能将垫入纱线夹住,纱线张力增加,甚至引起断纱 、 的调节可通过导纱器高低、左右、前后位置的改变来实现,若导纱器安装太靠前(b偏大),则垫纱横角过大,纱线难以垫到针钩下面,从而造成旧线圈脱落即漏针如导纱器安装太靠后(b偏小),则角过小,可能发生针钩与导纱器碰撞,引起针和导纱器损坏,前 后,若导纱器安装位置偏高(h偏大),则垫纱纵角过大,易使针从纱线旁边滑过,未钩住纱线,造成漏针若导纱器安装位置偏低(h偏小),则角过小,在闭口阶段针舌可能将垫入的纱线夹持住,使纱线被轧毛甚至断裂,高 低,在确定导纱器的左右位置时,除了要保证正确垫纱外,还要兼顾两点: 要能挡住已开启的针舌,防止其反拨; 在针舌打开(退圈过程中)或关闭(闭口)阶段,导纱器不能阻挡其开闭,左 右,3.闭口 闭口起始于旧线圈与针舌相遇的一刻; 运动中的离心力有利于闭口; 闭口结束时,针舌对针钩产生一个冲 击; 解决办法:压针三角设计时,角度减小,减小织针垂直下降速度,4.套圈 套圈时,随着针的下降,旧线圈扩张,纱线可能要转移,脱圈前线圈长度最大; 弯纱角度影响纱线转移 大,同时套圈针数少, 有利于纱线转移; 小,同时套圈针数多, 纱线张力大,有可能 导致纱线断裂,5.弯纱、脱圈与成圈 弯纱深度针钩内点低于沉降片片颚 线的垂直距离。

弯纱形式 : 单式弯纱针一次弯成所需的线圈长度 复式弯纱先隔针弯成双倍长度的圈状 线段,然后再分纱,形成大 小一致的线圈,非夹持式弯纱第一针结束弯纱后, 第二针才开始弯纱 夹持式弯纱同时弯纱的针数超过1 枚 无回退弯纱形成一只线圈所需纱线 全部由导纱器供给 有回退弯纱形成线圈的一部分纱线 由已弯成的线圈中转移 过来,弯纱时的纱线张力,S沉降片 N织针,假设:最大弯纱张力点M 由输入端起计算M点的张力: TM=T1eM 由弯纱结束点反向计算M点的张力: TM= T0e(-M,影响最大弯纱张力TM的一些因素,给纱张力T1 摩擦系数 牵拉张力To 弯纱角度 尖低和平底弯纱三角 弯纱深度x与l,三)成圈过程中针与沉降片的运动轨迹,1、舌针的运动轨迹 舌针的运动轨迹是以舌针的针钩内点在 针筒展开平面上的位移图来表示,它由舌 针三角的廓面形状所决定,起针三角,注意: (1)通常退圈角度(起针角)较弯纱角度(压针角)来得小,利于减小起针时针与三角的作用力 (2)起针角度 的选择原则: 在退圈过程中,在相邻舌 针上,不可同时有旧线圈 处于针舌勺上,防止引起 较大的退圈张力,3)压针角度 的选择原则: 兼顾同时参加弯纱的织针数(即弯纱张力)和三角与织针间的作用力 。

4. f和f :一般f较f长,2、沉降片的运动轨迹 沉降片的运动轨迹是以片喉在水平面上的位移图来表示,沉降片 : 1-2段:向针筒中心移动,握持刚形成线圈的沉降弧,将线圈推向针背 3-4段:逐渐移离针筒中心,以便舌针的弯纱能在片颚上进行 舌针: I-II段:上升退圈 II-III段:稍作停顿 III-IV段 :垫纱、弯纱、成圈,沉降片的运动轨迹,四)沉降片双向(相对)运动技术,传统:沉降片 随针筒转动 作径向运动 双向运动:沉降片 随针筒转动 作径向运动 垂直运动 双向运动的目的:减小织针动程,提高机速,1、沉降片双向运动的几种形式 1)无沉降片环 沉降片2垂直安装在 针筒中织针1的旁边, 它具有三个片踵 踵4 升降运动 踵3径向运动(挺进) 踵5径向运动(退出) 改变弯纱深度不是靠调 节压针三角高低,而是通过 调节沉降片升降三角来实现,2)水平配置沉降片 传统的沉降片与织针的配置方式 片踵1径向运动 片踵4垂直运动,3)斜向配置沉降片(“Z”系列,2、沉降片双向运动技术的特点 (1)沉降片垂直方向与针的相对运动,减小了织针在成圈过程中的运动动程 三角角度不变,机器路数可增加 每路三角的宽度不变,可减小三角角度。

(2)弯纱张力减小,使得对所加工纱线的质量要求相应降低 (3)使织针等机件在成圈过程中受力减小,磨损降低,使用寿命提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