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高补学校一轮复习历史过关自测题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无答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70229574 上传时间:2021-03-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滕州市高补学校一轮复习历史过关自测题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山东省滕州市高补学校一轮复习历史过关自测题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山东省滕州市高补学校一轮复习历史过关自测题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山东省滕州市高补学校一轮复习历史过关自测题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滕州市高补学校一轮复习历史过关自测题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滕州市高补学校一轮复习历史过关自测题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无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 届山东省滕州市高补学校一轮复习历史过关自测题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一、单选题1“百家争鸣 ”不仅是指不同学派相互竞争,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过程。以下有继承关系的两派观点是 老子: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孟子: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墨子: “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韩非子: “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AB C D 2费正清在 中国: 传统与变迁 中指出: “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 ”是指A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B强调人的社

2、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3明末清初,关于 “封建制 ”与 “郡县制 ”的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 “复封建 ”,对有关 “封建 ”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 “新的意涵 ”是A提倡经世致用 , B反对君主专制 , C批判宋明理学 , D追求个性解放4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庄子最早提出 “天人合一 ”:荀子主张 “制天命而用之 ”;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 “非命 ”观点。这表明当时A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B唯物思想初步形成C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D人的主体意识增

3、强5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 世纪至公元前3 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 Axial Age),“人类意识 ”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崇儒尚佛,兼收并蓄C诸子并立、百家争鸣D以法为教、焚书坑儒6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与其哲学思想相似的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是A “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B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C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D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7景教属基督教的一支,唐

4、初,景教僧侣阿罗本来华宣扬其教义博得太宗好感,准许其在第 1页 播,此后景教一度在中国流行。唐武宗 佛,景教同 被禁。 反映出唐代A 外来文化接 程度有限B 治政策决定宗教 亡C 外政策由开放 保守D宗教是 治的手段8 政中 :“子 : “十世可知也?子臣:殷因于夏礼,所 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 益可知也。其或 周者, 百世可知也。”材料中孔子的主要 点是A夏商周制度有 承性B三代皆崇尚以礼治国C高度 周朝制度D研究 去可推断未来9有学者称王阳明 “中国的 丁 路德 ”,他 ,王阳明心学 朱子理学的改造与西方 丁路德 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 与地位。 主要是因 两人A都重 个人的主体作

5、用B都促 了人 的思想解放C都反 教 人 的束 D都打破了正 思想的 威10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 甚至不同于任何 史 期的言 止。 以陶渊明、 王羲之以及竹林七 等 代表的魏晋名士, 以狂放不 、 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 形成中国 史上 无 有的 “魏晋 流 ”。造成 种文化 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 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 B江南 开 ,商品 展C魏晋 期佛道盛行,援老人儒D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 11 于法律与君主的关系, 国 期的 非 君主要用 刑峻法确立 君主的 威,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 提出用 “天下之法 ”取代 “一家之法 ”,以限制君 ,两者的 点截然不同。形成 的 史叙述,首先需要

6、A据史料提出自己的 B考 相关史料真 C研究分析比 史料异同D搜集整理相关史料12明清之 思想家黄宗羲 :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 亡,而在万民之 。 ” 在此,黄宗羲A提出了 “天下 寄于天下人”的主 B指出了 “亡国 ”与 “亡天下 ”的区 C否定了 制君主将万民幸福系于一姓的 言D抨 “孤秦 ”“陋宋 ”揭露了 代帝王把天下当私 的做法13朱子 : “当 只有蜀先主可与有 耳。曹操自是 ,既不可从 只有先主名分正,故( 葛亮)只得从之。 ”朱熹 待曹操 度的依据是A “曹操窃国,名分不正”B “存天理, 人欲”C曹操确有 史功 D 背了 “性善 ”14 代以后儒学大家 惊呼“孟子后

7、,千 无真儒 ”。 此理解正确的是第 2页A汉代以后的儒学背离了孟子性善论, B今文经学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C古文经学已失传无法找回孔孟思想, D儒学已成为统治者统治的工具15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争鸣,有学派主张 “上之所是必皆是,上之所非必皆非之 ”,逐级逐层统一思想,最后使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要求集中统一到中央。该学派的创始人是A孔子 , B韩非子 , C老子 , D墨子16朱子语类记载:“黄仁卿问: 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曰: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由此可见,朱熹A肯定了秦始皇结束诸侯割据局面的功绩, B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8、”C指出秦始皇实施暴政是无道之君, D从君臣关系角度思考后世沿用秦制的原因17“文化 ”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 ”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A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C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18宋太祖赵匡胤曾对侍臣说:“朕欲尽令武臣读书,知为治之道。”后来的历届皇帝也大多基本继承了这种鼓励士大夫读书,研究学问的风气。由此可知A理学的产生有了重要前提B北宋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国策C北宋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D北宋民间读书风气蔚然成风19宋室南渡之后

9、,由于社会变迁、国运式微,文人士大夫的“庙堂 ”情怀比较突出,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 “义理 ”倾向。这一文学特色A体现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B表明文学创作深受理学影响C反映君主专制强化的社会现实D在李清照与柳永身上表现明显20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 ”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A不畏权贵,忠君爱国B有所为有所不为C格物致知,自我修行D自我克制,廉洁奉公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南宋白鹿洞书院学规的内容主要有 “父

10、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第 3页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 ” 摘自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白鹿洞书院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及内容。材料二 大学者,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足以形容之。如人身然

11、,官体之有左右也,呼吸之有出入也,骨肉之有刚柔也,若相反而实相成。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 宇宙论之乐天派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屿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北京大学与宋代白鹿洞书院教授的内容,并分析两种内容出现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白鹿洞书院明理修身的方法和北京大学的办学方针,分析两者对儒学的影响和在当代的价值。22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昭公 6 年 ,左传载 ,公元前 536 年 ,子产

12、 “铸刑鼎 ”,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此事引发争论。这一事件的发生,标志着 “刑不可知 ,则威不可测 ”的秘密法状态的结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 ,颁布法律 ,主要有以 “礼 ”为立法指导原则的儒家法律思想和以“以法治国 ”为立法指导原则的法家法律思想影响最大。除此之外,阴阳家提出 “春夏行徳 ,秋冬行刑”的 “徳行时令说 ”,吕不韦和刘安的 “兼儒墨 ,合名法 ”,等等 ,这些学派通过自由的学术讨论,共同铸造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百家争鸣时代摘编自范彩萍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发展阶段述略材料二 礼法之争 ,实际上是中西法律文化的争论。20 世纪初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法律思想不断涌入中国 ,以 “礼法合一 ”为精神实质的中华法系受到极大冲击。清廷下令修律,面对国内外紛繁复杂的形势 ,法律的思想基础应该如何取舍,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中国拥有自己的完整的、独特的传统 ,这种传统经过二千余年的锤炼、积淀,自身所具有的穿透力极大,对后世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法律封建时代走向近代化的开启阶段,固有力量要远远大于新生力量 ,所以法治派遭受挫折是意料之中的。王瑞、郭大松清末礼法之争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法律发展的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修订法律的原因,并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和清末法律变革的共同作用。第 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