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南京白局唱词民俗文化分析汇编

上传人:啥**** 文档编号:170179464 上传时间:2021-02-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南京白局唱词民俗文化分析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版南京白局唱词民俗文化分析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版南京白局唱词民俗文化分析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版南京白局唱词民俗文化分析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版南京白局唱词民俗文化分析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版南京白局唱词民俗文化分析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南京白局唱词民俗文化分析汇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版南京白局唱词民俗文化分析汇编 南京白局唱词民俗文化分析 南京白局唱词民俗文化分析 本文关键词:唱词,南京,民俗文化,分析南京白局唱词民俗文化分析 本文简介:摘要:南京白局作为南京唯一的曲艺形式,蕴含了丰富的南京民俗文化。在题材选择上,跨时空、多角度地展现了南京民俗;在审美意趣上,文质结合,音韵和谐,迸发出人的生命力;在现实意义上,南京白局的民俗文化具有珍贵xxx价值和文化记忆。关键词:南京白局;唱词;民俗;审美意趣;文化价值此论文为202x年南京林业大南京白局唱词民俗文化分析 本文内容:摘要:南京白局作为南京唯一的曲艺形式,蕴含了丰富的南京民俗文化。在题材选择上,跨时空、多角度地展现了南京

2、民俗;在审美意趣上,文质结合,音韵和谐,迸发出人的生命力;在现实意义上,南京白局的民俗文化具有珍贵xxx价值和文化记忆。关键词:南京白局;唱词;民俗;审美意趣;文化价值此论文为202x年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项目编号为:202xNFUSPITP405。一、前言南京白局是以南京方言表演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孕育于云锦织造的摇篮之中。心灵手巧的南京云锦工人,不仅织出了灿若云霞的云锦,还在漫长而枯燥的织锦生产中,手不停梭,口唱小曲,创造出具有浓郁南京地域特色的民间说唱艺术“白局”。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

3、传承的生活文化。南京白局的唱词内容由云锦工人和部分白局作词人创作,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南京地区的市民生活,是属于老百姓的“文学”,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而民俗文化的创造与传播的主力军是老百姓,因此探寻南京白局唱词中的民俗文化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于此,本文将以白局唱词作为文本分析,挖掘白局艺人口中传唱的南京民俗,探寻这些民间习俗和风土人情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详尽阐述民俗文化的不同类别、审美情趣及其文化价值。二、选材内容:跨时空、多角度展现民俗文化南京白局唱词由南京云锦工人和词作人创作,展现了南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诉说着这座历史古都的古往今来,南京丰富的民俗文化通过白局唱词展现在世人面前,具有跨时

4、空、多角度的特点。风景名胜南京白局有不少篇目涉及了南京本地的风景名胜,其中,新编金陵遍地景用全部篇幅介绍了南京当地的著名景点,详尽列举了明孝陵、梅花山、莫愁湖、阅江楼等数十处风景名胜。除此之外,唱词还介绍了这些风景区的具体特色,多角度展现了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古都的人文意蕴。节日风俗南京风俗景按照时间顺序详细阐述了南京当地的节日民俗,除了有全国通用的节日之外,如:元旦放炮仗、烘“元宝火”、插“天竺”和“腊梅”、拜年,端午节“挂钟馗”、“供菖蒲剑”、“雄黄泡酒”,中秋节“赏月”,重阳节举行“菊花会”;还有南京特有的节日民俗,如:正月十三举行“纱灯会”、敲锣打鼓,正月十六“玩城头”,三月龙抬头接女儿回

5、娘家,清明节“插杨柳”,三月二十八举行“东岳会”。婚丧嫁娶南京白局许多篇目均或多或少涉及了南京本地婚丧嫁娶的相关习俗。南京风俗景中提到了南京本地关于丧事的民间习俗,“十月呀,家家户户,把纸来烧。”此处指出过去南京农历十月初十不忌,可以上坟,人死了要摆在家里,到这天可以下土。此外,贞妇调小寡妇上坟哭妻房等篇章还强调了古时南京地区婚姻的忠贞、夫妻关系的深厚以及女子的贞洁。三、审美意趣:音韵和谐,在文质结合的语境中迸发人的生命力文质结合,雅俗共赏“质”是南京白局唱词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无论是从遣词造句上还是题材选择上,白局唱词都具有很强的质朴性和民间色彩。首先,在题材选择上,南京白局孕育于南京云锦工人

6、的创作之中,取材多源于民间故事、新闻轶事。据南京白局代表性传承人黄玲玲介绍,南京白局有近百个传统曲目,选材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歌颂喜庆吉祥,演唱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反映民俗、介绍地名风景,反映时事四类。这些选材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南京底层人民的生活,民间色彩浓厚。其次,在遣词造句上,南京白局的一大特色在于用南京俚语表演,多采用口语化表达,追求通俗易懂。如机房苦中“朋友劝我改行,我没的生意做”宛若白话。南京白局一些篇章改编于文学作品或其他曲艺,在“质”的外表下融入了“文”的内涵。比如,闻鲜花中的“好一朵茉莉花呵,好一朵茉莉花”改编于江苏民歌茉莉花,卖油郎独占花魁改编于醒世恒言中的同名短篇拟话本小说,英台

7、思兄改编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如此等等,文学作品和经典曲艺的融入赋予了白局以文雅之感,可供文人雅士赏玩。音韵和谐,富有诗意南京白局唱词讲究韵律美,在一些选段里会频繁出现押韵的情况。智斗霸王开篇前七句均押“ang”韵和“uang”韵,如:“千万桩”、“几大框”、“楚霸王”、“那地方”、“不说谎”、“去逛逛”。一些新编曲词不采用传统的曲牌名,篇幅较大,形式也较为零散。由夏冰流先生新编的双口说唱金陵散曲在行文中.出现了一词一诗的形式,在讲求韵律美的同时,为全篇增添了一份诗情画意。其中以“二簧屏”为曲调的词押“uan”韵和“ian”韵,如:“满街悬”“喜周全”“心算”“花艳”“九重天”“动心弦”等。而

8、以“八板”为曲调的词押“ang”韵,如:首联、颈联、尾联最后一字分别为“长”“煌”“香”。迸发出南京人民的生命力“生命力”有很多层意蕴,它涵盖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某些精神力量,如:创造力、生命韧劲、意识觉醒等等。南京白局在记录南京人民生活的同时,也透过漫漫历史折射出人性的精神力量。南京白局不少篇章展现了南京人民对抗艰苦环境和黑暗势力的反抗精神,从而反映出人们内心喷薄而出的生命韧劲。机房苦是表现南京云锦工人处于艰苦环境下坚持劳作的代表作,而抢官米倒城墙倒文德桥打议员则是从黑暗社会这一大环境下捕捉人民反抗xxx政府的写实镜头。无论是艰苦的织造业小环境,还是黑暗的社会大环境,白局都用细腻真实的笔触描绘了

9、南京人民的反抗精神,以及不屈的生命韧劲。倒贴调二姑娘害相思等篇章表现了女性追求幸福、自由、平等意识的觉醒。女性不再被要求像贞妇调里所宣扬的贞洁、内敛、相夫教子等封建条框所束缚,而是开始大胆地突破限制,追求属于自己的权利。这一点在倒贴调里具体表现为女性向男性大胆而直白的求爱,在二姑娘害相思里则表现为未婚女性对男性的极度相思。这种“大胆”和“直白”真切地反映出新时代女性身上洋溢的蓬勃生命力。四、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与文化记忆“新闻腔”叙事蕴含历史价值“唱新闻”是白局的一大特色,久而久之,这类以新闻为题材的白局被归纳为“新闻腔”,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时事新闻。白局作词人充分运用

10、白局的编词唱新闻这一大特点,把当时所发生的社会新闻、重大事件变成“新闻段”传唱开来。以“新闻段”闻名的代表性曲目有“两倒一抢”的新闻段以及打议员。由这些记录在白局的古时新闻深挖开去,会产生很大xxx研究价值。赋予南京云锦特殊的文化记忆南京白局对于南京云锦有着一种重要的文化贡献和文化记忆。南京云锦不仅是南京白局的孕育者,它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存状态,以及云锦工人的喜怒哀乐也在南京白局的传承发展中被记录了下来。打议员篇章里反映的内容,则真实记录了丝织业工人反对南洋省议会议长朱守仁勾结日本商人开办茧厂垄断江南土丝,冲进省议会的抗争壮举。如此等等并由此推衍开去,南京白局传统曲目段子中所记录的情况,既是云

11、锦织造工人真实生活的写照,也是他们关注生活体察社会的视角,这无疑对当下深入研究云锦文化,以及探讨南京云锦和南京白局的关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此外,云锦诀篇章生动地介绍了云锦织造过程,赞美了云锦的稀有美丽和云锦工人的心灵手巧。如此,白局的传唱在一定出程度上宣传了云锦,并为云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贡献了力量。南京白局和南京云锦在传承发展中相辅相成,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良性关系。五、结语南京白局孕育于云锦工人,传唱于白局艺人,其蕴含的民俗文化以及独特的审美趣味,具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xxx文化价值。目前,白局正处在濒临失传、逐渐消亡的境地,保护与传承成为南京白局最大xxx课题。参考

12、文献:1任非易.盛开于云锦之上的曲艺之花试论南京白局的艺术特征J.黄河之声,202x.2刘凡,刘文玉.南京白局曲目选编M.南京市秦淮区文化局、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出版,202x年第1-2,41-54,31-40,18-28页.3王丽娜.中国民俗文化精粹M.线装书局出版社,202x.4刘凡,刘文玉.南京白局曲调汇编M.南京市秦淮区文化局、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出版,202x年第209-214,106-113,85-87,71,59-61,42-43,114-116,67-68,104-105,95,204-208页.5陈雨蕉.南京白局代表性传承人黄玲玲访谈J.江苏地方志,202x.6赵韵怡.南京白局新闻腔的艺术特征研究J.戏剧之家,202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