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神经系统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699881 上传时间:2017-07-08 格式:PPT 页数:136 大小:7.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章-神经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第6章-神经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第6章-神经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第6章-神经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第6章-神经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6章-神经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章-神经系统(1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神经系统,本章是本课程的重要章节和难点章节,用时较多,内容复杂,学习难度比较大,本章的主要内容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控制第四节 自主(内脏)神经系统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神经系统的意义 一方面,它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管理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另一方面,它调节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活动,使之适应内、外界环境的变化,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神经系统的功能 1、感觉功能:获取内外环境的信息,形成感觉。 2、整合功能:对信息综合、分析、处理。 3、运动功能:传出信息调节控制机体的各种活动。,人类:

2、 大脑皮层的发展达到最高级阶段,神经元的数目达到150多亿个,大脑皮层的总面积达到2200cm2,大脑半球的沟回进一步增多,使得脑重达到1400克,占全身体重的1/3638。 高度发达的大脑皮层使它成为管理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并产生复杂的高级神经活动。 我们把机体的调节机能由脑的低级部位向大脑皮层集中的进化程,称为机能皮层化。,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即神经元(neuorn)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一、神经元的结构,胞体: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是细胞代谢的中心。 树突:数量很多、分支多、较短。树突上常有很多的棘刺与其他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树突的作用是将信号传向胞

3、体。 轴突:只有一根,较长,一般到末梢才有分支,外面多有髓鞘包裹。轴丘与轴突无髓鞘的部分称始段,是动作电位起源的区域,将细胞的信号传向末梢。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与其他细胞形成突触。,神经元的分类,在生理学上按照生理机能可以分为三类。 A. 感觉神经元 B. 运动神经元 C. 中间神经元 也可按照兴奋性质分为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两大类。 还有按照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分类的,如胆碱能神经元、肾上腺素能神经元、GABA能神经元等。,神经纤维的分类,根据电生理特性分类,根据解剖学神经纤维直径分类 粗纤维:阈值低、传导速度快、动作电位的幅值大,易被压迫和缺氧所阻断 。细纤维:阈值高、传导速度慢、动

4、作电位的幅值小,易被麻醉药所阻断。,二、神经胶质细胞,看书自学,参见教材P88,三、中枢神经系统的环路,中枢神经系统内部神经元的数目多达数百个亿。其中传出神经元的数目约为数十万个;传入神经元的数目要多于传出神经元1-3倍;中间神经元的数目最为庞大,仅大脑皮层上就多达140亿之多!中枢神经元的不同联系方式,决定了它们将产生不同的生理作用。,(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 辐散(divergence):一个神经元通过起末梢分支与多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这种方式叫做辐散。是兴奋在中枢内扩散的结构基础。扩散的范围与刺激的强度和当时的中枢机能状态有关。 感觉传入神经元的轴突进入中枢以后一般以这种联系方

5、式为主,可以扩大影响范围。,2、聚合,聚合(convergence):多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共同与同一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这种方式叫做聚合。 聚合联系是信息在同一神经元上发生空间总和的结构基础。 运动传出神经元上聚合联系比较普遍。一个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上就聚合有2000多个突触!,3、链锁状和环状联系,链锁状: 可加强空间上的作用范围;可增加作用的持久性。 环状:是形成正、负反馈的结构基础。 可使活动减弱或终止;也可使信息在环路中保存一段时间。,4、神经元的韵律活动,如果两个侧枝性抑制互相交联起来就形成交互抑制。譬如支配同一关节伸肌和屈肌的中枢之间就有这种侧支性抑制。交互抑制也是一种侧支性抑

6、制。当屈肌中枢兴奋引起屈肌收缩的同时,则抑制伸肌中枢,反之亦然。因此交互抑制可使得两个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我们做敲鼓、弹钢琴等活动时,就是脑和脊髓通过上述的神经元以特殊的联系环路,构成一种中枢模式发生器,它产生周期性的、并行、定时的信号,自动发出交互兴奋、抑制的律动信号来完成的。这种律动活动程序信号使说话或走路时,伸、屈肌之间的活动实现自动化。,(二)反射和反射弧,1、反射(reflex):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活动。 在整体情况下,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反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Descartes R,1595-1650)首先提出反射的概念。

7、英国生理学家谢灵顿(Sir Charles Sherrington ,1857-1952)重点研究了脊髓的反射功能;但是他不承认脑的活动称为反射。 俄罗斯生理学家谢切诺夫首先提出脑的活动也是反射活动。 巴甫洛夫(Pavlov ,1849-1936)创立了大脑活动的条件反射学说,指出大脑活动的基本方式就是条件反射。,反射的类型,1、按反射的形成过程分类 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2、按反射的感受器分类 外感受性反射;内感受性反射(内脏反射和本体反射)3、按反射的效应器分类 躯体反射;内脏反射4、按反应的生物学意义分类 防御性反射; 食物反射; 性反射; 朝向反射,2、反射弧(reflex arc),完

8、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完整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缺乏其中任何部分反射都不能发生。如果反射的效应器是内分泌腺,依靠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再影响最终的效应器,这称之为神经-体液调节(反射)。,大多数的反射弧在中枢内部,存在着一个或多个中间神经元。但是,膝跳反射是单突触反射,感觉传入神经元直接与传出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三)反射活动的调节,若只有兴奋而没有抑制,任何反射也不能很好的产生。只有抑制而没有兴奋,反射便无从发生。因此,任何反射的协调发生,都是在中枢神经的控制下,兴奋与抑制协调配合活动的结果。 反射活动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一定的强度互相配合出现,叫做反射

9、的协调。 反射协调的表现方式如下数种。,1、诱导 正诱导:一个中枢的抑制活动,引起另一中枢兴奋活动加强,这种方式叫做正诱导。 负诱导:一个中枢的兴奋活动,引起另一中枢的活动发生抑制,这称为负诱导。吞咽中枢兴奋时刻抑制呼吸中枢活动。 交互抑制就是一种典型的负诱导。交互抑制使人左右两腿交替行动的中枢机制。 2、最后公路原则(principle of final common path) 主要指传出神经元的活动规律。 最后公路原则: 运动传出神经元节受许多方面的兴奋和抑制信号,都要作用到同一个运动神经元,由这个神经元对信号进行总和,做后决定它发出的运动信息,这称为最后公路原则。 作用:使反射活动的强

10、度恰其如其分,具有强度上的协调性。,3、大脑皮层的协调作用 大脑皮层在反射活动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实验发现:将动物支配拮抗肌的神经元轴突剪断错接以后,一开始动物的活动很不协调,过一段时间就活动协调了。但是当把动物的大脑皮层去掉以后,动物的活动障碍又重新出现。说明大脑皮层具有协调机能。 作用:保证了反射活动协调的可塑性。 4、反馈 反馈是中枢神经中最为常见的反射协调方式。 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作用:实现调节的自动化和精确化,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任何反射首先都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的。刺激在引起反射活动发生的同时,信号上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不同水平中枢

11、在上传感觉信息时,其作用是不一样的。一、脊髓和低位脑干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 神经对身体的管理是呈节段性的,而且相邻近的节段之间有一定的交叉重叠。这是从动物的神经系统的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 除了头部以外,全身的感觉都是由脊髓的背根传入中枢的。,脊髓的感觉传入通路分为浅感觉和深感觉,初级感觉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轴突经背根传入脊髓然后分出许多的侧支。 一部分侧支纤维直接或间接与同节段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完成同一节段的反射活动。 一部分侧支纤维在脊柱的背柱上行,上传到高级中枢;或者上、下行,完成节段间的反射活动。 一部分侧支纤维在中央管前交叉到对侧上行。,浅感觉传道路径:(指痛、温、触

12、觉) 初级感觉神经元的轴突(细纤维) 背根进入脊髓 后角交换神经元 在中央管前交叉到对侧 经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触觉)上传 丘脑 特点:先交叉(在脊髓),后上行。,深感觉传导路径:(本体感觉和精细辨别觉) 初级感觉神经元的轴突(粗纤维) 背根进入脊髓 同侧的后索经薄束(T4以下)或楔束(T4以上)上行 延髓下部的薄束核或楔束核交换神经元 内侧丘系交叉上行 丘脑 特点:先上行,后交叉(在延髓),脊髓半横断后断面以下水平的深、浅感觉分离。,头面部的感觉传入,头面部的感觉由脑神经中的第、对分别传入。 其中第(嗅)、(视)、(面)、(听)、(味)对脑神经传导特殊感觉。 第对脑神经传

13、入内脏感觉。 第对脑神经传入面部的感觉。,二、丘脑的感觉机能,(一)丘脑的核团分类1、感觉接替核 这类核团中: 后外侧腹核与躯体的感觉传入有关; 后内侧腹核与头面部感觉有关; 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分别于听觉和视觉传入有关。这些核团在丘脑内有严格的定位组构。 这类核团接受特异性感觉的投射纤维(嗅觉除外),然后再点对点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感觉区。,2、联络核,丘脑的联络核包括丘脑前核:接受乳头体纤维,然后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扣带回。丘脑外侧腹核: 接受小脑齿状核、纹状体-苍白球系统的纤维,发出纤维到达大脑皮层的运动区,调节躯体运动。丘脑枕:接受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的纤维,再发出纤维到达大脑皮

14、层的颞叶、顶叶、和枕叶,所以是各种感觉的联络中枢。,感觉接替核,联络核,非特异投射核,3、非特异性投射核,主要有: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束旁核等。 它们接受来自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然后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属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组成部分,组成上行激动系统,维持大脑皮层兴奋与觉醒。,(二)感觉的投射系统,实线表示特异投射系统;虚线表示非特异投射系统;网格表示脑干网状结构。,一般认为,感觉传导信息是经过三级神经元传递到大脑皮层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或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第二级神经元位于脊髓后角或脑干的有关神经核内;第三级神经元位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内;然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形

15、成感觉。每一种感觉的传导投射系统都是专一的。 嗅觉的传导与丘脑接替核无关;听觉的传导比较复杂,从外周感受器到大脑皮层很难说包括几级神经元。,1、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特定的感受器产生的冲动,沿着特定的传导路线,经过丘脑外侧核上传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产生特定的感觉,这一感觉传导系统因此被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特点 具有明确的传导途径; 有固定级数的神经元传导; 有固定的神经换元部位; 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固定部位; 产生特定的清晰感觉。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作用1、激发大脑皮层发动运动;2、产生特定的感觉。,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自从对脑干的网状结构研究开展以来,逐步认识到感觉传向大脑皮层还存在着另外一条途径。 特异性感觉的第二级神经元经过脑干上行时,都发出侧支进入到脑干的网状结构,多次换元以后抵达丘脑的非特异投射核,最后向大脑皮层弥散性投射。因此我们把这一感觉传导系统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