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2-蜀道难教学设计

上传人:w****7 文档编号:169682721 上传时间:2021-02-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蜀道难》教学设计2-蜀道难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蜀道难》教学设计2-蜀道难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蜀道难》教学设计2-蜀道难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道难》教学设计2-蜀道难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蜀道难教学设计2|蜀道难教学设计 导学新概念 这个单元学习李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 风格,指的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李白和杜甫的诗,我们已经学过若干首,李白的豪放飘逸风格,杜甫的沉郁风格,我们早已有所领略。 为了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的,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要复习背诵以往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并尝试品味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是要认真学好本单元课文,要熟读成诵,一边诵读一边品味诗中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一点分析。 三要参读语文读本第五册所选李白和杜甫的诗。要用心去读,读得多一些,才能逐步形成自

2、己的见解。这些诗,也应力求背下来。需知:背得越多,记诵的速度越快。 蜀道难,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学习中的难点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资料显示屏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和主题思想,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詹钅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推翻众说,论证了此诗

3、为送友人入蜀之作。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应是天宝初年受权贵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前后所作。HTK(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明胡震亨李诗通)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 设计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

4、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见导语 设计) 二、简介写作背景 方法:出示唐摭言第七卷有关记载,让学生练习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 三、诵读 方法:教师范读。要具体示范诵读方法和要领,组织学生集体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诵读中注意:口熟脑记;连缀关键词句;理清思路;分清语调语气;把握感情基调。 提示:诵读是唐诗鉴赏的重要环节。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言蜀道之险,咏叹意味尤浓,因而,诵

5、读时应把握这个基调,再现诗中的意境。 教师要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要求做具体指导。目的是使学生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点韵味来,以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具体提示要求见教参。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试背全诗。 四、理解 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归纳各段段意,并探究各段间的内在联系。可用点拨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 提示:这首诗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讨论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

6、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讨论2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

7、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讨论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的运用和夸张的写法。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教参。 讨论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设计B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

8、的基础上,领会诗的艺术风格。要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一、诵读 仍采纳设计A的诵读设计。 二、鉴赏 方法: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 (一)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资料:唐摭言第七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揽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之时或在此之前。根据:(1)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次提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正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2)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 (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

9、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三)关于这首诗的结构 资料: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

10、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四)关于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资料:(1)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价李白的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2)殷璠编河岳英灵集中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讨论后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3)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设计C 比较阅读 比较蜀道难和剑阁赋的异同。 拓展训练 读李白送友人入蜀。鉴赏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品味诗的意境,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