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讲文言文阅读——学生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6961701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6讲文言文阅读——学生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26讲文言文阅读——学生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26讲文言文阅读——学生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26讲文言文阅读——学生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26讲文言文阅读——学生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6讲文言文阅读——学生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6讲文言文阅读——学生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十六讲文言文阅读(一) 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经典回放一、课内文言字词理解。 1 (2014嘉兴)下列加横线的文言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男有分,女有归( 回归)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B去国怀乡( 国都 ) 宾客意少舒, 稍稍正坐(稍微) 老夫聊发少年狂( 姑且)C 次北固山下(停泊) 神情与苏、黄不 属(类似) 是以先帝简拔以 遗陛下( 给予)D清风徐来( 慢慢地) 暮而果大亡其财( 丢失)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 信(相信) 2 (2014温州)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语。(1)会宾客大宴 () (2)每至晴初霜旦( )(3)长跪而谢之 (

2、)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3 (2014绍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少时,一狼径去 陈涉少时,常与人佣耕 B得道者多助 策之不以其道C小 信未孚,神孚福也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则名 微而众寡 有仙则名 二、(2014杭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 ”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 以为恨。 ”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

3、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返葬应山,遂家焉。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 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 ”岁饥,出谷万斛以粜 ,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为捕之甚急,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 【注释】赒(zhu):救济,接济。粜(tio) :卖出粮食。4下列句子中加红色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必以处士为法( 榜样) B使吾无所告依而

4、生,以为恨( 遗憾)C以牛自归( 返回 ) D厚遗以遣之( 送走) 5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以一布衣终于家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而能使人如此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C处士父以疾废于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当为连公行丧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三、(2014金华)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练习。陈涉世家(节选)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

5、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吴广素爱人() (2)广故数言欲亡()(3)并杀两尉() (4)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祭以尉首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屠惧,投以骨C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考点解读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题型一般为直接解释型、单项选择型、判断正误型、句子翻译型四类。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有“ 之” “其” “而

6、” “以” “于”“为”等。题型和实词的考查基本相同。3理解常见通假字的含义。知识拓展一、实词1古今异义词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2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1)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程度减弱。如“病” ,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 ;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范围缩小。如“臭” ,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 ;现在则仅仅指臭味。(2)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7、。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河” ,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 );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3)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 ,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 ,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执,性格乖张 );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 ,古义表示“见识浅陋” ,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 品质恶劣” ,成为贬义词。

8、(4)词义转换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 ,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 ,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 地方” 。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 ,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 );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义也发生了转移。如 “烈士” ,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 烈

9、士暮年,壮心不已 );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2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 , “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 。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 ,本义是“刑

10、法” ,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如“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 ,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现举三例:(1)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灭亡。国恒亡。丢失。暮而果大亡其财。(2)道动词,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名词,道路。古道西风瘦马。名词,道德。伐无道,诛暴秦。名词,规划,正确的方法。以咨诹善道。名词,学问。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名词,道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3)安形容词,安定

11、的,安逸的。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风雨不动安如山。疑问代词,怎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动词,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 卖油翁) 中的“射” ,原是动词 “射箭” ,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 ) 中的“鲜肥”

12、,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3)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 ) 中的“洞” ,原为名词“洞穴 ”,转化为动词“打洞”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 中的“苦” ,因带宾语“秦” ,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困苦” 。(5)一般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 中的“途” 。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

13、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中的“法” ,原意是“法律” ,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 ,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 中的“犬” ,本是名词“狗” ,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6)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中的“西南” ,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 ,限制其方向。(7)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

14、记)中的 “朝” “暮” ,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8)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中“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 ,就活用为使动, “使其体肤经受饥饿”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 )中的“寒

15、” ,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 ,意为“使骨寒” ,成为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 黄生借书说) 中的“汗”本是名词 “汗水” ,因其后带宾语“牛” ,意为“使牛出汗” ,成为使动。(9)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 怎么样”的意思。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中的“宾客” ,本为名词, “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 “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 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异之”就是“以之为异” “认为这事奇怪” 。4通假字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是本字,乙字是通假字。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类:(1)音、形相同或相近的假借。如:A.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4,躲避。B.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坐”通“ 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