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精彩从朗读开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精彩从朗读开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彩从朗读开始)让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神采飞扬【摘要】 “书读百遍,其 义自见”这句俗语充分肯定了朗读训练的重要性。朗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词】朗读 语文教学 表达能力 审美教育“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这句古语讲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 而琅琅的书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质高的人往往是语感强的人,而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就是朗读。朗读,就是声音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项重要
2、技能。传统的以读促讲、以读促学、以读代讲等教学思想, 已越来越多地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运用。中国教育历来重视诵读, 然而现在那种人声鼎沸的读书场面却并不多见。有些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始把课文读一遍, 或者在课中读一两个重点句 就算很不错的了, 有些教师甚至只是让学生在预习时泛泛地读一下课文, 一上课就开始讲解、分析。整堂课没有学生自己读书的活动, 以致于有的学生一课学完了还不知道那些生字、新词在什么地方, 甚至对课文的内容也不甚了解, 更不要说对文章语言的感知和对文章情味的体悟了。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
3、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朗读教学,决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朗诵,不仅仅是只用声音表达出来,在朗读的同时,还应该参与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只有如此才会达到朗读教学的效果。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思维的过程,也品味语言、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发声过程。如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可以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思考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这样可以突
4、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思考: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教师可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带着问题去
5、朗读,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又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邱少云在熊熊烈火中被烧灼的痛苦,想象他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一动不动,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来源于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来源于对敌人的无比的仇恨。这种高尚的情操,这种勇于献身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有重点、有感情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唤起对生活
6、、对学习的兴趣。我们要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二、朗读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语言,提高写作能力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一篇文章, 可悟的内容涉及文章的方方面面, 而且要透过字面悟到字背, 透过现象悟到本质。每个人由于知识、经验等不同 , 所悟可能并不一样, 但是由朗诵来感悟, 则是相同的。文章中有许多东西是不可言传的,即使那些可以言传的东西, 单靠教师讲说, 得到的毕竟有限, 而且架空的分析, 尽管头头是道
7、, 终属隔靴搔痒。只有通过自行诵读、思考,不断回味、体察, 才能自悟自得。而感悟自得只靠浮光掠影地读一两遍是不够的, 还要多读、熟读。只有让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读的过程中语言艺术就在学生头脑中积累下来,不知不觉间,内容与文章的写作技巧就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了,一旦用时,就会自然涌上心头,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验,儿时读过的名家名篇,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对于其中的一些语言现象早已潜移默化地形成于自己的语言结构中,并且不时地在运用。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强化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读通、读懂,沿着循文明理领悟的路径形成“读书内化”的习惯,在循文的过程中,
8、引起疑问,诱发思维,在思维过程中诱发灵感,引起联想,达到明理和领悟,在明理和领悟中走向创新,从而逐步掌握“感知、领悟、积累、运用”这一学习规律。这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学生发展思维的过程。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种葫芦的人的错误做法。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出要得到葫芦必须给葫芦治虫。再结合生活实践活动,学生们体会到植物的生长还需浇水、施肥、治虫等管理,让学生从文中受到深刻教育。这样学生不断地提高了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也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丑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效
9、果。语文教学,实质上还是语言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运用各种朗读手段,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言是一门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 “内化”。朗读,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朗读;使得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朗读,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应该是朗读的好处吧。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 ,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 ,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
10、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 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地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 ,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 ,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教学老舍先生写的草原这篇课文时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
11、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了语言。朗读过程中,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增加词汇量,学到多种多样的句式,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备、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
12、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通过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三、朗读有利于学生获得语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标准、规范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加上自己的人生阅历、生活感受、审美情趣,在对课文的意蕴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借助一定的技巧进行的艺术再现活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这样的朗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道文章的丰富内涵。学生在认真反复的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的掌握了字的读音,强
13、化了识记字形,从而有效的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流畅,增强语感。有了语感, 学生就不必进行所谓的语法、逻辑、修辞等理性分析, 可以直接辨识言语的正误、优劣、美丑, 并能得之于心、应之于手, 不假思索地自由运用。而语感的养成, 全赖多读、熟读。叶圣陶先生指出: “熟读名文, 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 诵读的工夫, 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 仅仅讨究 , 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 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 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教学时教师指导范读,形成对字音的初步印象,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进一步读准字音,然后通过抽读生字、指名认读,进行适当检查并正音。在朗读中也比较容
14、易理解字义。北京一文中描写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时“天安门广场前面有宽阔的广场”“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学生在理解句中的“宽阔”、“优美”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把”宽阔“换成“宽广”,“优美”换成“美丽”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这一换读中,很快理解了“宽阔”和“优美”更能充分表现北京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能准确理解语言文字,把握作者的写作感情,常常是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有深切地感受。朗读是理解的基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朗读,在此基础上去品味、去揣摩,然后教师再去适当点拨,讲解,学生的理解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才能促进记忆,才能克服学生在口语中存在的词汇贫乏,辞
15、不达意,颠三倒讲不清的毛病。四、朗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如黄山奇石、火烧云、荷花、观潮等课文,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祖国秀丽的自然风光。 这些文章文字优美,读来琅琅上口。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如果能借助多媒体配以美丽的画面,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例如我们在讲授 火烧云时,学生朗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红通通的、金
16、灿灿的” 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 :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 ,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 ,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能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荷花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通过朗读,学生脑海中出现了荷花池中那美丽的画面,诱发学生去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观潮时,指导学生朗读“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从中得到感染,受到教育,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同时唤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得到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