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_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目标: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2、朗读课文,抓住关键句,感受各拉丹东的壮美。3、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抓住关键句,感受各拉丹东的壮美。教学难点: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教学方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有这么一个地方,东经91度北纬33.5度是她的家园。高高的山尖是她的藏族芳名。光彩夺目的冰塔林是他创造的工艺品。你知道这是哪里吗?今天,让我们跟随马丽华,一起走进长江的源头-各拉丹东。学生(齐):各拉丹东活动目标共有三个:1 场景照片-展行踪2特写照片-赏
2、情感3照片入册-悟深意从事编辑工作的马丽华作家受到当地政府的委托要制作一部反映藏北高原风光的文化宣传片。我们化身马丽华的随行摄影师,一起前往各拉丹东,为作家收集一些纪实性照片吧。二、活动一: 场景照片-展行踪 来到各拉丹东,我们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们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你会拍摄哪些场景体现造物主的创造力呢?提示:地点所见1、 学生朗读。2、 指名回答。3、 教师归纳。小结:山脚下、草坝上、砾石推上、冰河中,每到一个地方所写所看到的景,这种写法叫“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充分的与文本接
3、触,理清文章的脉络,完成教学目标一。三、活动二:特写照片-赏情感作为优秀的摄影师,你不仅要拍摄场景照片,更要将自己对创造力的理解化作一组特写照片。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到哪些细节最能体现造物主的创造力?并说出自己的理由。例:原文: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改文: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同学们出声读读看,改动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1、学生作批注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3、分享自己的特写镜头。4、老师点
4、拨。大自然鬼父神工的伟大创造力与你们非凡的审美能力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板书:创造力)【设计意图】通过品味文中的细节,体会作者的感情。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相互讨论,教师适度点拨及时调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领悟作者的情感。解决本课目标二。四、活动三:照片入册-悟深意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虽然各拉丹东“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仙境中了。那么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结合第14段最后一句来理解。1、学生相互讨论2、发表看法在马丽华的西藏大地中这样写道:人类悄悄地出现并植根于这些大山的皱褶中那种令我多年来感激不尽的生命和生活之流,正从谷底静静地流淌开来,这生命
5、与生活的原汁啊!所以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流出来的就是生命和生活。板书:生命现在让我们就把这些照片存入相册。相册留下的是深刻瞬间,永恒的却是各拉丹东带来的生活之源、生命之源。(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所体现的一种生生不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最原始的民族精神,使自己的价值观受到熏陶,把这种精神延续下去,完成教学目标二。五、印象各拉丹东(小结与作业)小结:各拉丹东的名字如空灵般的旷世梵音,悄无声息地滋润着自己的心灵,唯恐纯而不朴。如清澈透底的冰川融水,不断地洗刷着自己的灵魂,唯恐洁而不静。如千年修炼的大师在那诵读着悠扬的经文,让人万籁俱寂,不由自主的合上双手,进入那圣
6、神的转山意境之中。现在让我们怀着对各拉丹东最虔诚的心齐读: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任务:以”印象各拉丹东”为主题,结合你对本课的体会写一篇文章或办一期小报.这堂课就上到这里。板书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马丽华创造力 生命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游记散文他们并不陌生,赏析游记散文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也比较容易。但是学生对于游记的地点比较感兴趣。自己比较熟悉的地点,很愿意去深入学习,但是我们本课的地点各拉丹东,学生比较陌生,从长江源头理解民族精神是个难点。在农村中学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较少,关于作者的的文章,学生很少阅读,只能根据我们的
7、文本和平时积累的游记散文阅读方法来解读。所以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通过阅读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鉴赏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语文素养。首先,朗读激趣,移情入境。朗读一篇游记,犹如看到一幅幅自然风光,处处是美景。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当学生朗读游记时,身心逐渐融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中,在感受山水的妙景和作者的妙悟时。净化了心灵,受到了审美的熏陶。再次,让审美能力升一个层次,就需要展开想象,入境品味。抓住重点,研读部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意境美,落实了学生的感受、审美,体味,做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步步落实。最后,从文章中,让学生学习这种生生不息、自强不息
8、、厚德载物的最原始的民族精神。教材分析马丽华说:“既不为稻粱谋,也不为取悦谁,全凭一片热爱,满心欢喜的感动。”正是这种不带任何功利的创作动机以及在极地高原长期游历的生活,促成了马丽华纪实散文的问世。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8年春季修订版)第18课的课文,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展现了大自然伟大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任务:以”印象各拉丹东”为主题,结合你对本课的体会写一篇文章或办一期小报.可取之处:这堂课让学生作为摄影师的身份来研读的,围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展开设计了三
9、个环节,场景照片特写照片照片入册。从这三个环节中,展行踪,赏情感,悟深意。通过读、品、赏等环节,让学生学习各拉丹冬精神,长江精神。这个设计符合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不足之处:自己对雪域高原的认识太肤浅,现读藏北游历这部书,了解雪域高原,了解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的朗读时间还不够充分。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阅读游记文章,一方面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感受作者情思。另一方面,让读者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学习游记,要了解游记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