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三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169567289 上传时间:2021-02-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永州三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湖南省永州三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湖南省永州三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湖南省永州三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湖南省永州三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永州三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永州三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永州三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1. 鸦片战争后,钦差大臣耆英认为英国人“以通商为性命,准其贸易则恭顺如常,绝其贸易则骄骞难制,故自明至今,羁縻夷人皆借通商为饵”。据此可知耆英A. 肯定了自由贸易理论B. 主张对英国实行贸易制裁C. 主张以贸易笼络英国D. 逐步调整了天朝上国心态【答案】C【解析】材料提到,耆英认为英国人“以通商为性命”准其贸易即可羁縻英国。这说明耆英注重迎合英国要求的贸易,以缓和中英关系甚至加强中英友好关系。这反映了主张以贸易笼络英国的想法,但不是肯定自由贸易,也仍然是保留着天朝上国的

2、心态。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2.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A. 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 “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 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 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答案】B【解析】福州船政局采取“协造”方式生产,显然是出于经费困难,这样做主要是缓解造船经费问题,B正确;洋务运动军事工业仍然是官办企业,A错误;洋务运动军工产品不对市场开放,C错误;近代轮船制造业并没有走出经济的困境,D错

3、误。3.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B. 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C. 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D. 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中国近代生丝、茶叶出口比重下降,是因为日本、印度等国生丝、茶叶的竞争力加强,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甲午战后,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实际上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是在新中国土改时,故C项错误;近代社会中国产业结构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故D项错误。考点:晚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晚清

4、经济结构的变化晚清对外贸易【名师点睛】本题以晚清对外贸易中中国生丝、茶叶比重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晚清经济结构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因果类”的选择题的解答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首先通过题目给出的时间信息进行排除,然后找逻辑关系即可。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是高频考点,每年必考,对这一部分知识我们要高度重视。4.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表格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年份美国英国法国俄国(苏联)1909-19110-90+56+461919-1921-89-110+32+141929-1931-

5、205-76+40+53A. 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B. 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C. 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D. 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长【答案】A【解析】有表格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对美国和英国的贸易表现为入超,而对法国和俄国(苏联)的贸易则是出超,据此可以推断出CD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中国对美国的入超额是逐渐提高的,故A符合题意;中国对英国的入超是先增后减,而且与美国相比,由高于美国到低于美国,故B的表述不合题意,排除B。5. 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

6、举措是( )A. 实行“币制改革” B. 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C. 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答案】A【解析】A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美国提高白银价格,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影响了中国的金融稳定。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解危机,废除银本位制,实行“币制改革”,防止白银外流,故本题选择A。材料主要涉及金融问题,和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以及群众性国货运动无关,和经济建设关系不大,排除BCD。故选A。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名师点睛】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很快完成全国统一,

7、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和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6.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A.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B. 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C. 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答案】D【解析】材料中“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戊戌变法;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是辛亥革命;真正意义的资产阶

8、级民主革命也是指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确。【名师点睛】明确“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的含义分别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这是解题的关键。7.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A.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设立经济特区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开展国企改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创是在安徽和四川,故A项错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故C项错误;国企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故D项

9、错误;1980年全国人大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对外开放【名师点睛】本题以1979年中共中央的决定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因果逻辑推理的能力。本题的解答比较容易,试题的命制契合了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热点,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给出的时空信息。这说明高考试题对时空意识的考查从来没有淡化,这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8.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

10、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A. B. C. D. 【答案】C【解析】“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应该是元朝的成就,“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指的是北宋的成就, “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指的是汉代的成就,“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指的是明朝的成就,据此可以判断C符合史实,故选C;其它选项与史实不符,所以排除。点睛: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习中面临的重要历史要素。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年代)和一定的空间(地点或者区域),学习历史,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观念,则无从分析各个历史事件之

11、间的因果关系,也无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标志历史发展的重要年代(包括朝代)以及空间(或者地图)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而这恰恰是目前模块学习中同学们不容易掌握的薄弱之处,这一题提醒大家,要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因素。9.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A. 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B. 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

12、开始全面侵华C.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 D. 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答案】C【解析】根据“1935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有所谓自治运动”“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华北事变,背景是日本策动华北自治,企图分裂中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故C正确;1937年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A错误;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工、农、兵、学、商各界”,排除D。1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

13、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

14、日的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考生在做题时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三个选项,也可以直接选,所以这一题还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11.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15、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A. 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B. “左”倾束缚亟待突破C.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D. “两个凡是”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为批判了左倾错误思想而准备后事”的这一现象,可知当时“左”错误还未完全结束,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当时的社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舆论,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召开,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而安排后事”可知这一时期“两个凡是”的思想依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故D项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分析解答。12.1965年,中国大陆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