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五单元教案范文2《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上传人:letao****18521 文档编号:169565370 上传时间:2021-02-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第五单元教案范文2《马说》《送东阳马生序》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下第五单元教案范文2《马说》《送东阳马生序》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下第五单元教案范文2《马说》《送东阳马生序》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下第五单元教案范文2《马说》《送东阳马生序》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下第五单元教案范文2《马说》《送东阳马生序》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下第五单元教案范文2《马说》《送东阳马生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第五单元教案范文2《马说》《送东阳马生序》(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下第五单元教案范文2马说送东阳马生序马 说教学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古今异义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

2、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并掌握重点实虚词的含义。1、通假字:1)食:通“饲”,喂养 2)见:通“现”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古今异义:故 虽 称 等 安 策

3、 道 通 临 是 或3、虚词:而之其以也而A 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 B 顺接可以不译之A 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人或物 C无意义,句中停顿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其 A 代词,代人或物B代词他的它的C指示代词那种D反问语气词难道 E推测语气词恐怕以 A介词因为 B介词按照也 A肯定语气B反问语气C推测语气D句中停顿4、实词:见教材及资料5、学生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课文的中心与层次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层次: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

4、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2、读了这篇课文,你对千里马的遭遇有何感想?请你谈一谈。(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课文意思的把握进行叙述)3、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和“马”有没有别的含义?它们各比喻什么?(韩愈当然不是在仅替马鸣不平,他写这篇文章旨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伯乐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结合作者的当时背景,指封建统治者,而且应该是指能够识别赏用人才的所谓明君。)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写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才很多,但是封建统治者却很少有能够真正赏识人才的明君,真正的人才不能

5、做到人尽其才,很难发挥自己的才能,有才之人是壮志难酬。4、找出文中描写千里马遭遇的语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拓展探究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七、布置作业:1、默写课文,完成课后练习。2、根据自己的了解及查阅资料,谈谈中国现在的用人制度。附:板书设计马说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

6、后有千里马。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事例进行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教后反思:对于文言文,仍然坚持朗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深刻理解作者赋予“伯乐”、“千里马”的寓意。通过练习设计,激发学生对国家实现人才问题的思考。送东阳马生序宋濂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3、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4、背诵课文。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

7、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情感目标: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质疑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示范朗读带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刻苦求学的成语故事大比拼)1、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囊萤,以囊盛萤。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2、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

8、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敬)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3、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4、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5、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9、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二、解题,简介作者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送别时赠之言明序。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叫赠序。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早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名称世。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隐居山中,潜心著述。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10、一,参与明初礼制重建,受到明达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牵扯连贬谪四处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学士全集。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宋濂和刘基、高启被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1、分两大组竞读,并互相指出对方读书过程中的不足(字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要求听读。(注意上述几个方面)3、齐读。4、自主与合作:解决字、词、句的意思。5、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四、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1、选定一名学生朗读。2、分小组进行创造性复述。教师提示:以“宋濂求学记”为题。可以完全用自

11、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这么做的原因。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教师根据学生讲的情况,帮助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五、小结: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的毅力。据此可知,在艰苦的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凡,只因“中有足乐者”。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理解内容。第二课时一、背诵课文二、字词句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词句(1)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2)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致:得到。假:借。(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游:交往

12、。趋:跑。(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被:披。腰:腰戴。2、翻译下列句子(1)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三、自主研讨文章内容:(可由学生自主提问,也可教师适当选择问题)1、作者求学的条件怎样?作者如何表现这一点的?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先总地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习条件。幼时求学的艰难: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人之家,手自笔录,

13、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成年后求师的艰难:又包括三种情况:a、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b、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c、生活之苦,吃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组袍敝衣”。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2、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

14、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3、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5、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

15、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靠的是勤奋、专心、坚韧。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启示、收获。6、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五、合作探究写作技巧:1、本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的求学经历和诸生的经历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目的在于突出要有所成就,环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专心,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正如韩愈所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对比 更形象鲜明、更有说服力2、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六、课外延伸:(积累励志名言)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