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新编精选

上传人:1730****956 文档编号:169456844 上传时间:2021-02-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新编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新编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新编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新编精选(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把最好的资料送给最好的自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姓名:XXX时间:20XX年XX月XX日党的*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的重要论断,明确地规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突出强调了实现这项任务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我们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的历史任务,是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得出的科学结论。这就必须

2、首先搞清楚为什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一,社会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在优势。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通过改革来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其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保持相适应的状态,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和谐推进。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把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部分。而社会主义之所以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在于它能够使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达到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状态,使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实现协调发展。这说明社会和谐在社会发展方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3、和内在优势。 第二,社会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关系方面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旧社会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这种关系已经不再具有阶级对抗和阶级斗争的性质,从而消除了产生各种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他们有可能建立起与阶级社会根本不同的社会关系,这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就是和谐的社会关系。党的十六大把这种关系明确地表述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在消灭人与人的阶级对立、实现人与人关系和谐的同时,我们还要根本改变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4、相处,建立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社会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价值取向方面的根本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制度的消灭,人们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个人的自由不但不以剥削、压迫他人为条件,反而有利于他人的自由和发展,人们彼此间相互促进、友好相处。这种和谐的社会关系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对于什么是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作过精辟的表述,他们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从科学

5、社会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标志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恰恰就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是社会关系和谐的最高境界。我们今天就是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争取人的自由和解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处理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提高社会的公平正义水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友好关系。而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不但使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相互促进,而且使人的发展本身也相互和谐、相互促进,让人们越来越从相互关系的和谐中获得自由和发展,让个

6、人的自由和发展越来越有利于其他人的自由和发展,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愈来愈充分地体现出来。 第四,社会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代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社会主义处于从阶级社会走向无阶级社会的历史阶段,国家的权力在这个过程中将逐步地向社会回归,社会的重要性及其功能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加强。这具体地表现为两个大的历史趋势:一是国家权力自身结构发生变化,国家将更多地发挥其公共管理的职能。二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组织转移。在这两种趋势的作用下,社会日益发展和成熟起来,社会组织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求人们之间建立独立自主、互相尊重、彼此服务、平等互惠的

7、和谐关系。社会主义社会越是向前发展,社会管理和社会自治就越重要,社会和谐这个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将愈加充分地显现出来,成为社会关系的基本形式,并为共产主义社会国家职能的完全消亡和取而代之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出现准备条件。 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社会和谐既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那么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就应当把社会和谐作为重要的内容和任务,把它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奋斗目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 我们曾把社会主义建设主要理解为经济建设,并根据这种理解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应当说,把社会主义建设理解为主要是经济建

8、设,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主要理解为“四化”建设无疑是正确的,也是我们今后应当长期坚持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的,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证。接着又提出,我们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这就把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奋斗目标的历史高度,把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地位。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十二大文献中都及时地反映了这些新的认识成果,把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确定为“逐步实现工业、农业

9、、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可以称此为老三位一体的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我们对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作了进一步发展,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进行了经典的表述。 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对奋斗目标进行进一步完善。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到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国的社会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了。首先,农村

10、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亿万农民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由农村的集体农民变成了城市中的社会居民;在改革开放中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新社会阶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居民由单位人变成了社区人或者变为半单位人半社区人。诸如此类的变化使居民身份日益向社会回归,自主自立意识不断增强,市民社会开始在我国发展起来。其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诸如村民组织、社区组织、社会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发展起来并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这些社会组织的出现和发展,社会管理、社会自治在我国变得越来越重要。第三,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

11、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腐败现象持续蔓延等。这些社会矛盾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上这些变化使我们党越来越认识到加强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和谐问题和经济政治文化一样,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问题。于是社会和谐开始作为与经济、政治、文化同等重要的战略问题被提出来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和谐的概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并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方面之一。最近,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

12、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十分明确地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重要目标提出来了,是对党的基本路线所提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发展。 三、实现社会和谐是一个分步骤持续推进的长期历史过程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的现实任务,又是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提出的长远奋斗目标。我们必须从目标与现实的统一上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分阶段地持续推进,才能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和任务。实现社会和谐的长期性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第一,我国社会存在的许多不和谐因素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做长期的坚持不懈

13、的努力。例如,我国存在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是由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计划经济时期又从体制上强化了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加快发展,我们又实行了向有条件首先发展起来的城市和东部地区倾斜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农村和西部地区虽然在建国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城市的差距却明显地扩大了。要彻底改变千百年历史所造成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发展和收入上的严重不平衡,绝不是短时期内所能做到的。我们只能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扭转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缩小这些差距,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的任务。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一样,总是在矛盾中发展进步的。构建

1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将不断面临新的社会矛盾和新的不和谐因素,必须坚持不懈地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才能逐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现在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向前推进,属于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必须十分重视对社会矛盾的处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到20XX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就是针对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我们必须首先完成这样的目标和任务,把我国的社会和谐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在此以后我们将根据

15、社会的发展变化,从当时社会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出发,提出下一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努力把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长期不断地去积累经验和探索规律。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比,我国自觉地进行社会建设才刚刚开始,缺乏这方面的实际经验和做法,而社会建设的困难程度和复杂程度,决不亚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从复杂性来讲,它不仅涉及到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的小“社会”和谐,而且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的社会大和谐,不仅包括政党之间、阶层之间、民族之间、宗教之间

16、、海内外同胞之间关系的和谐,还包括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等等,是一个涉及领域极其广阔的多层次多视角的系统工程。从艰巨性上来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公平正义与充满活力的关系,社会的团结一致与多样性的关系等等,都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进行理论探索才能正确地加以把握。如何使我们的社会和谐是一种以发展为基础的动态和谐而不是与发展相脱节的静态和谐,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辩证的和谐,而不是否认或掩盖矛盾与问题的表面和谐,是一种立足于制度和文化建设的长远和谐,而不是缺乏稳固根基的暂时的和谐,是一种相互包容、合作共赢的开放式的和谐而不是封闭保守的和谐等等,也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进行理论探索。总之,我们现在正在从事一项伟大而艰难的事业,我们党要胜任这样重大的历史使命,必须积极探索建设和谐社会的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