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0课时 文意概括1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69135366 上传时间:2021-02-23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3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0课时 文意概括1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0课时 文意概括1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0课时 文意概括1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0课时 文意概括1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0课时 文意概括1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0课时 文意概括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0课时 文意概括1(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第四节文意概括,2016高考,考纲要求,1知识目标 了解文意概括高考命题规律及常见题型,学习归纳和概括文本内容、分析和概括作者观点的方法技巧。 2能力目标 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文意概括的方法技巧,准确归纳和概括文本内容,准确分析和概括作者观点。 3情感目标 培养热爱传统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目标,考纲要求,2016年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本考点表述为: 1.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2.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考纲要求,文意概括”包括“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及“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 “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是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用简明

2、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把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内容主旨化,并加以阐发或概括。 “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是文言文考查的较高层次,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没有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的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考纲解读,考纲解读,1.(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3、。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

4、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典例导引,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黄+享)(tn),均为人名。 (1)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4分) 晋平公 祁黄羊 腹 (2)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 平公曰:“善。”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3分

5、,典例导引,1)晋平公从谏如流,择善而从 祁黄羊出以公心,不念旧恶 腹大义灭亲,铁面无私 (2) 晋平公认可并批准祁黄羊的建议。 国人对祁黄羊的荐贤,晋平公的纳谏以及解狐、祁午的称职表示赞赏。 孔子对祁黄羊的荐贤原则表示赞赏。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特点。题干中说“为人处事”方面的特点,那么首先应到文中找到这三者各自所做的事,然后就事情本身来概括人物的特点。晋平公在文中的表现有,一开始先问“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当祁黄羊给出建议并给出解释之后,他“遂用之”,这里就可以看出为君者的从谏如流、择善而从的美德;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人才的时候,一开始推荐的是自己的仇人,他的解释

6、是“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答案解析,后来推荐自己的儿子,他的解释是“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从两次回答及其做法可以看出,他的推荐完全是出于公心;腹,当秦惠王念其年长又没有其他的儿子想要赦免其子死罪的时候,腹的反应是“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最后是“而遂杀之”,这里可以体现出其大义灭亲,铁面无私的美德。 【名师点睛】本题是考查人物的形象特点,与现代文中的做法一致。人物的塑造主要有两大方法,一是正面描写,二是侧面衬托。正面描写就是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描写,侧面衬托就是借助环境和他人对主人公进行衬托。本题问的是三个人物在“处事为人”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求使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

7、”,这就加大了难度。首先应到文中找到这三个人所做的是事,他们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别人的评价是什么。比如祁黄羊,他做的事就是向君王推荐人才,他推荐的依据就是“可”,国人和孔子分别给出评价,结合这些内容,就可以概括出其特点,答案解析,2)试题分析:首先审题,审出要求,审出暗示,题干中说“善”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这就暗示学生要回归文本,找到人物说“善”的语境,也就是针对什么说出这个“善”字。回归文本可以知道,“平公曰:善。”这句话的前面是祁黄羊解释自己荐贤的原则,后面是晋平公按照祁黄羊的举荐去任命官员,故此处的“善”一是认可他的推荐原则,二是批准他的推荐;“国人称善焉”,这句话的前

8、面有四个人的表现,一是祁黄羊举荐人才不避亲也不避仇,一是晋平公接纳祁黄羊的举荐,一是解狐、祁午的称职,故可以知道,这个“善”应是指向这四个人;“孔子闻之曰:善哉!”,这句话的后面紧跟着说“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可见这里的“善”应是针对祁黄羊。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要理解题干中所给三句的意思,然后要回归文本,找到这三句话所在的语境,最后才能判断这三个“善”字所指向的对象。这三个“善”字指向性比较明确的是孔子说的“善”,因其后面紧跟着就解释原因了;另外两个“善”就要仔细理解前后的句子,看

9、前后语境中出现的对象有几人,他们的做法如何,答案解析,2. (2014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

10、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典例

11、导引,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 C滕子京请欧阳

12、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典例导引,答案】C 【解析】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主要解释了作文的目的与原因:(1)让后人效法滕侯的做事行为;(2)告诉后代不要废弃;(3)太守受人们拥戴,共有此意。重点不在于描写安居乐业的情境。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错误翻译、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答案解析,分析概括要点”是高考必考考点,历年高考试卷都对此

13、考点单独设题,题量12题,分值37分。一般都着眼于对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概括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题型主要有两种,客观选择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或作者观点态度)理解正确(或错误)的一项,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常常有以下几种:错位信息,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主观表达题,答出能体现作者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的内容。2016年高考仍会沿袭往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命题规律及预测,1转变阅读观念,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自信心。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中,一些同学对文言文阅读总是心有余悸,总是想到自己能不能读懂文言文文本,能不能做对文言文试题。其实,这些担心是根本不必要的,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其实是

14、有一定的规律的。首先,把文言文当做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而不是一堆古汉语的材料。进一步说,高考突出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不再静止地考查句式的辨认,强化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2用好课本,提升能力。高考文言文命题以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为主,很少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语言的积累和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课本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3熟悉高考,把握规律。历年高考文言文“分析概括”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分析概括”类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

15、考命题特点,在备考中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技巧指导,4把握“文意概括”选择题设错规律: (1)改动时间,错置顺序 例1: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解析:原文中,“城陷”前,“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三日后,“城陷”(城被攻破)。选项改动了

16、元帅朱文逊战死的时间。 【参考译文】 回到太平驻守后,陈友谅以水军前来进攻。花云与元帅朱文逊联合布阵迎战,文逊战死了。赋寇进攻3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城池陷落,贼兵把花云捆绑起来贼兵大怒,打破了他的头,又把他绑在船桅间用乱箭射他,(但花云)依然大骂贼兵,到死他的骂声还十分雄壮,年龄只有39岁,技巧指导,2)夸大品质,拔高人物形象 例2: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解析:宋清的自白虽是自谦之语,但从中可以看出赚钱养家糊口是宋清做生意的主要目的,“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在文中没有依据。 【参考译文】 也有人说:“宋清大概是个有道德的人吧?”宋清听了这些议论后说:“我不过是为了追求利润用来养活老婆孩子罢了,并不是有什么道德。可是说我愚蠢荒唐也不对。,技巧指导,3)无中生有,似是而非 例3: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