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导学案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168956064 上传时间:2021-02-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导学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2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材料选择的是第一首。这首诗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2. 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3. 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

2、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4.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陶渊明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教学重难点】1.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旨,了解陶渊明的创作风格。2. 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课前准备】1. 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风格。2. 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田园诗的特点。3.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及归园田居其他诗歌。4. 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积累陶渊明名句,导入新课。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结庐在人境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惜时3.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

3、人。惜时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结庐在人境5.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拟挽歌辞三首6.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7.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闲情赋8.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赠羊长史并序9.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赠羊长史并序10.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九日闲居并序二、文学常识:1. 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

4、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2.田园诗: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他开创的诗歌传统

5、,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四、背景及解题1.背景: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2.解题:归园田居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五、内容研读:(一)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翻译全诗。明确:白话译文: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

6、自然。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2.体味诗歌思想情感,阅读诗歌标题,思考,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明确:归。(二)诵读体味: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节奏,画出朗读节奏,体味情感。明确:朗读节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

7、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三)分析结构:思考,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全诗可分为三层。1.第一层:(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2.第二层(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淳朴、宁静

8、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3.第三层:(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对社会的虚伪的批判,对可疑返回田园的快乐的最直接表达。(四)体味情感1思考:用诗中原句回答:诗人为何而归?归往何处?归后如何?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分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

9、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如今俗务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2. 思考,诗中“尘网”“樊笼”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分别比喻什么?表明了什么问题?明确:(1)“尘网”“樊笼”比喻官场,写出了官场的污浊、肮脏、压抑,以及对人性的束缚。这两个比喻,表明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从而表达了他对官场极大的厌恶。(2)“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的自比。这两个比

10、喻,意在说明自己误入官场后深受束缚,极不自由,表明了他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田园的心志。3. 思考,作者为何落入尘网?明确:“误落尘网中”。说明入仕做官不是陶渊明的本意,而是一大失误。养家糊口;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济苍生。而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4. 思考,“守拙归园田”中的“拙”指什么?为什么陶渊明要“守拙”?明确:(1)“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技巧相对。(2)陶渊明要“守拙”,即强调自己不会顺应世俗的潮流,要

11、坚守自己的纯真本性。分析:“拙”字,本义是“笨”,引申义是“原始的、本真的”。作者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一个政治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作者追求生命中最本真的,即回归自然,与自然共存,不愿同流合污。总之,作者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不仅是身体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上和心灵的回归。5. 思考,文中描绘田园风光时写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

12、、桑树、户庭、虚室。特点:恬静、幽雅、空阔、简陋。意境: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地体味到诗人那淡泊恬静的生活追求。情感:虽然没有官场的热闹与繁华但在作者的眼中就是美如仙境的地方。另外作者所写的景具有层次感,有远有近、有动有静,以动衬静,更显示出乡间的宁静、和平。这些诗句,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6.思考,“虚室有余闲”中的“虚”是何意?

13、这句诗作何理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1)“虚”有“空、虚空”之意,“虚室”即“陈设简陋的房子”。这句诗可以理解为:住在陈设简陋的房子里觉得很清闲。(2)“室”还可解释为人的内心,“虚室”则有“空明的心境”之意。如此,这句诗就可以理解为:空明的心境使人拥有了闲适的情趣。7.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官场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以及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五)鉴赏诗人形象:思考,:从诗歌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明确:厌恶官场,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追求精神上的

14、自由和独立,热爱田园生活。(六)鉴赏表达技巧思考,诗人是如何描写田园美景的?请从写景顺序、艺术手法上和用词上分析。明确:(1)先写近景,再写远景,远近结合。“方宅十余亩桃李罗堂前”四句是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房舍简陋,可树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是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都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2)动静结合。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等表现出了乡村的宁静祥和之美。静景之中,又有动的画面:“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动感

15、,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3)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4)用字精炼例如,“荫”字写出了树木高大,枝叶繁茂,树荫浓密,遮住了浓烈的阳光,带给人一室的清凉。“罗”字写出了花儿很繁盛,层层叠叠的,竞相绽放。六、拓展探究:1.讨论,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明确:(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1)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