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教案(共两篇)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168956058 上传时间:2021-02-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教案(共两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教案(共两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教案(共两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教案(共两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教案(共两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教案(共两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教案(共两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创作的。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学习这首词,将使学生了解辛派词的特点和写法,体会辛弃疾创作风格,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格,追求高尚的人生志趣。【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2.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问题,理解诗歌的主旨,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

2、升素养。3. 把握辛弃疾词的意象,鉴赏词的意境,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4. 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了解豪放词的特点,领略宋词的艺术美,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教学重难点】1.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领悟词的内涵。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 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辛派词的特点。3.自查资料,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4.自读课文,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积累辛弃疾名句,导入新课。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

3、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4、君如无我,问君怀抱向谁开。水调歌头5、何以箫声默,默声箫以何?多情深许几,几许深情多。菩萨蛮6、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8、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9、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10、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二、文学常识:1. 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4、。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词集。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21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人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南宋朝廷。可是,南宋朝廷的主和势力强大,安于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加之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

5、、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做官,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做官20年,曾37次频繁调动,20年被闲置,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词作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乏细腻柔媚,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2. 辛派词:南宋时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诗词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抚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3.用典手法用典又称用事,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

6、辞手法,指将古代人物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融会在文句或诗句中,以曲折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用典是辛弃疾词的一大艺术特色。典故可以丰富诗歌内容,扩大诗歌意境,使诗歌辞约而意丰,含蓄蕴藉;但也有人认为用典容易造成语言的晦涩难懂。三、背景及解题1.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创作于1205年,辛弃疾65岁。当时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主战派势力居下风,辛弃疾在江西乡下已闲居近二十年。宰相韩侂胄(tu zhu)用事,为巩固其在朝势力,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元老重臣,64岁的辛弃疾被重新启用。他认为一雪国耻的时机到了,侦查敌情,训练士兵,储备物资,但战机仍未成熟,主张不应草率北伐。他的意见未被采用,被贬为镇江知府

7、,登临北固亭,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后于1207年去逝。2.解题: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四、内容研读:(一)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翻译全诗。明确:白话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

8、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2.思考,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片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片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3. 自读全词,找一找下文章中有几处用典?各是什么?明确:上片:孙权、刘裕;下片: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二)诵读品味: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节奏,画出朗读节奏,体味情感。明确:诵读节奏: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

9、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诵读指导: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结合时代背景,本词又充满了悲壮、悲愤。(三)赏析上片:1思考,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南京),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刘裕: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陌,后建立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共同点: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小结:孙权、刘裕。孙

10、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2. 自读上片,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思考,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明确:“觅”、“英雄”、“风流”、“

1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分析:孙权:仰慕英雄鞭策自己,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英雄”:赞美孙权敢于与曹魏抗衡, “英雄无觅处”,英雄难再,千古江山,江山本代有才人出,可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舞榭歌台”承平气象的象征,“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慨叹孙权时期京口的繁华和英雄的业绩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复存在。千古江山,可南宋国势日渐衰微,而南宋朝廷却依然苟安于江左、忍气吞声、怯懦无能。孙权是国君,在赤壁之战中,正是因为有了孙权的坚持和力挺,周瑜才能大展拳脚,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而如今君主怯懦无能,表达自己闲置不用的苦闷。刘裕:赞美英

12、雄,对南宋即将北伐的激励,对自己报效朝廷的含蓄表达。“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斜阳草树下掩映的故居如此的荒凉, 刘裕出身寒微,而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突出他以寒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业,和南宋统治者的屈辱苟安形成鲜明的对比。(四)赏析下片1. 思考,哪些句子写到那了刘义隆、佛狸祠的典故,用这两个典故要表达什么意思?明确:“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写刘义隆冒进误国,作者借此典故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表达了作者的谴责态度。“难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百姓安于异族政权统治,忘了记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作者借此典故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积极救国的不满。分析:刘义隆:草率出

13、兵惨败。“草草”,“封狼居胥”想建功立业。血的教训,用张浚兵败符离,主张有备而战,反对韩侂胄为个人私利草率出兵,对国事的担忧。佛狸祠:“神鸦社鼓”,如今佛狸祠前祭神赛社、烟火不断,一派热闹、喧嚣的景象。作者遥望破碎的山河,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扬州地区的战火纷飞、硝烟滚滚,作者率领义军从北方归来。踌躇满志,抗金斗争如火如荼。宋军在采石矶大败金兵。而如今长江北岸瓜步山是沦陷地、金人统治区(完颜亮在四十三年前曾驻扎在瓜步山上,严督金兵强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自然成了完颜亮的影子)。今昔对照,警示沦陷区的百姓不要忘却国恨家仇,不要安于异族的统治,劝诫南宋统治者要北伐收复失地。佛狸祠是民族耻辱的象征,而百

14、姓却以为是福佑人民的神庙。由此类推,广大沦陷区的百姓会像佛狸祠前祭祀的百姓一样忘记民族的耻辱与仇恨,安心当亡国奴。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用廉颇的典故结尾?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同学结合诗人的生平回答。明确:词作结尾说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用廉颇自喻,表达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负,却没有机会实现,壮志难酬的苦闷。分析:廉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表达了

15、诗人遭闲置不用的报国无门的激愤和悲愤之情。(五)鉴赏诗人形象:思考,这首词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明确: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热爱祖国,主张抗金,反对苟且偷生,内心充满愤懑的诗人形象。(六)归纳主题:明确:上阕借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下阕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达自己不为朝廷所用的激愤。(七)鉴赏表达技巧思考:结合全诗来看,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这样有什么好处?明确: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用典。用典的好处:紧扣题目,自然合理。前四位历史人物都和京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京口想到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是很自然的事,最后以廉颇自喻收尾,使首尾圆合,五个典故之间不可分割,浑然一体。取舍得当,没有拼凑之感。所选典故看似信手拈来,随“意”而使,却是精心选择,丝毫没有被“典”所使,很是恰当贴切,丰富了思想内涵。凝炼含蓄、言简意丰。典故的运用, 使语言精练、委婉、含蓄,更加典雅和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避免了直白浅露,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明志言情,利于抒发。增加表达内容和丰富情感,深化意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