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68814974 上传时间:2021-02-21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过程与方法 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

2、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

3、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法设计 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吟诵法。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讨论法。

4、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有助于培养和激发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法指导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针对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

5、默读,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媒体 课时 23课时(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刺骨的寒风凛冽地吹着,江边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浑浊的江水滚滚翻腾,向前奔涌。几只孤鸟在天空中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走来。他衣衫褴褛,蓬

6、头垢面,满身疾病,步履蹒跚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半生怀才不遇,晚年穷愁潦倒,孤独在外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而让他时刻不忘的国家此时也是战乱频仍。重阳佳节独自登上高楼,面对万里江天,面对一片衰败,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大家该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吧?他在哪里?这是历史上的哪天?明确:夔州,长江边一座山上。是年的秋天,重阳节前后。二、整体感知,知人论世师:被后人称为“诗圣”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怎会落到如此地步呢?他为何在这天来到长江边?你对他又了解多少?请简要说说。走近诗人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曾经学过的杜甫的作品,介绍杜甫的生平。老师补充介绍杜甫

7、的生平经历及写作特点。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南瑶湾村。他的家庭是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地主家庭。13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杜预的文治武功,杜甫常引以为荣。因为杜预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所以杜甫常自称“杜陵布衣”,这是指其郡望。又由于他在长安时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所以又自称“少陵野老”。杜甫的10世祖叫杜逊,在东晋初年迁居到襄阳,所以杜甫又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曾自称“襄阳杜甫”。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

8、称为“诗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有意识注意,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融入到学习氛围中。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杜甫的父亲叫杜闲,曾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杜甫的母亲崔氏是初唐著名诗人崔融的女儿,而且与李唐皇族有亲戚关系。崔融的母亲是唐高祖李渊第十八子舒王李元名的女儿,崔融的妻子也就是杜甫的外祖母是唐太宗第十子纪王李慎之次子义阳王李琮的女儿。 杜甫的祖父叫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官至膳部员外郎。杜甫的父系和母系家族都让杜甫感到很荣耀,这一特定的家庭出身,对他的政治态度和诗

9、歌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杜甫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6,35岁以前)(涉世不深)杜甫自幼丧母,很早就寄养在东都洛阳建春门仁风里二姑母家。二姑对他非常好,杜甫和她二姑的孩子都生病了,她二姑结果放弃了自己的儿子保住了杜甫的生命。所以杜甫在二姑死了以后为其撰写墓志铭,称其为有唐义姑。杜甫在20岁之前,主要是在家读书。他7岁时就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在壮游一诗中写道:“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又说:“往昔十四五,出入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杜甫读书很刻苦,曾自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

10、丞丈二十二韵)。20岁以后是他的壮游时期。他先是去漫游吴越,也就是今天的江浙一带。他游览了江南的许多秀丽山川和名胜古迹。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24岁,由江南返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由于文章不合主考官口味,竟没有考取。于是第二年他又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直到30岁时才又回到洛阳。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天宝五载(746),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京城长安,但是迎接他的却是冷漠的现实。当时李林甫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嫉贤妒能。天宝六载(747),唐玄宗下诏书,要有一艺之长的人都去应试(制举考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谁知这次考试由于李林甫从中把持

11、,结果竟无一人被录取,李林甫还向皇帝上表称贺“野无遗贤”。这是杜甫在仕途上遇到的又一次挫折。他这时经济上也开始困难了,为了谋取出路,他不得不几次三番地向达官贵人投递诗篇,以求引荐。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却又没有下文。这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经济来源完全断绝,生活相当困难。终南山离长安比较近,杜甫经常去终南山采草药,加工后出售糊口。有时候也混在饥民的队伍里,排队购买官府低价出售的粮食。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有时候也去亲戚家

12、里混饭吃,平明骑驴出,未知适谁门。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杜甫的思想感情逐渐向人民靠近,这个时期他写出了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还写了揭露杨国忠兄妹荒淫享乐生活的丽人行。杜甫在长安苦苦等待了十年,最后才得到一个管理军械库房的官职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而这时已经是安禄山叛乱的前夕。官定之后,也就是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前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县)去探望家眷(由于杜甫在长安生活困难,故将家属送到奉先县依靠亲戚安置)。在前往奉先县的途中,他路过骊山,看到唐玄宗正在骊山上寻欢作乐。而回到家中,“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想到当时国家所面临的危难和人民的饥苦,杜甫又写出了他

13、最杰出的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是他长安十年痛苦生活的总结。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杜甫往奉先县家中探望家属时,安史之乱爆发了,安史叛军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 这一时期正逢开元盛世和天宝前期,国家的形势比较好,杜甫个人也衣食无忧,经济条件比较好,对前途也充满着希望,所以这个时期是杜甫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漫游生活,使杜甫有机会游览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文化古迹,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结交了友人。这个时期他曾写下望岳,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和蓬勃朝气。 第一个打击,特考失败。 第二个打击

14、,父亲病故。 第三个打击,才华不得赏识。 第四个打击,儿子饿死。十年的长安困守,使杜甫看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下层人民的苦难,从此以后他开始逐渐成为了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确定了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帝。这年二月,杜甫从奉先县返回长安。由于敌情严重,这年五月,他又离开长安,把妻子儿女从奉先县带到白水(今陕西白水县)。不久,潼关失守,白水沦陷,于是,在兵荒马乱中,杜甫又带着一家人向北逃难,他走在难民的行列里,以野果充饥,尝遍了逃难者所遭受到的一切苦楚。后来他听说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今宁夏永宁县西南)即位,于是他把家属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城西北三十里的羌村,便只身北上,投奔刚刚在灵武

15、即位的唐肃宗李亨,可是走到半路,不幸被安史叛军截获,送往沦陷后的长安。再现在诗人眼底的长安,经过安史叛军的杀戮洗劫,到处呈现出国破家亡的惨象。在长安,杜甫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哀江头、月夜等著名的诗篇。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长安西郊处在大战前夕,杜甫冒着生命的危险,穿过安史叛军与唐军对阵的战场,终于逃出长安,一路上历尽艰辛,奔赴唐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凤翔县),“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五月十六日,唐肃宗任命杜甫为左拾遗。左拾遗的职责有两项,一是劝谏皇帝,二是举谏贤良。虽只是从八品上,但却是清要之职。杜甫感激涕零地接受了这个职务,但不久却因为上疏营救房琯,触怒肃宗,竟遭到审讯

16、。房琯与杜甫是布衣之交,唐肃宗即位后,任命他为宰相。他虽然主动地要求带兵同安史叛军作战,但他不懂军事,又自负其才,结果招致陈陶斜和青坂之败。至德二载五月,有人告发房琯的门客招货纳贿,肃宗因此借机罢去他的宰相之位,降为太子少师。新任左拾遗的杜甫,看到房琯受政敌谗毁,毅然上书,反对罢相。唐肃宗勃然大怒,命令颜真卿、崔光远、韦陟审讯他。幸有新任宰相张镐营救,杜甫才免于治罪。六月一日,张镐宣布杜甫无罪。但由于唐肃宗厌恶他,到了八月初,便打发他回家探亲。杜甫离开凤翔,北归鄜州羌村探视妻子,写下了著名的长诗北征。这首诗通过真实的形象描写,反映了安史之乱中的社会生活,留下了一幅兵荒马乱和人民困苦的历史图画,可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后媲美。这年九月,唐军收复了沦陷两年零三个月的都城长安,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