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3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686760 上传时间:2017-07-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一)疆域和行政区划1我 国 位 于 -半 球 , -大 陆 的 东 部 , -的 西 岸 , 背 靠 大 陆 , 面 向 海 洋 , 海 陆 兼 备 。 -穿 过 我 国 的 南 部 , 绝 大 部 分 领 土 处 在 -, 一 小 部 分 处 在 热 带 。2 领 土 面 积 : -平 方 千 米 , 是 世 界 上 陆 地 面 积 第 -大 国 家 , 仅 次 于 俄 罗 斯 、 -。3 我 国 临 海 自 北 向 南 分 别 为 -( 最 北 ) 、 -、 东 海 、 -海 ( 最 南 ) 。 领 海 的 宽 度 是 12 海 里 。4 _、 琼 州 海

2、 峡 是 我 国 的 内 海 。 _是 我 国 第 一 大 岛 。5 在 我 国 的 邻 国 中 , 面 积 最 大 的 是 _, 人 口 最 多 的 是 印 度 , 它 们 与 我 国 有 两 处 接 壤 。6 我 国 地 域 辽 阔 , 南 北 约 跨 50 个 纬 度 ( 造 成 _南 北 差 异 大 ) , 东 西 跨 62 个 经 度 ( 造 成 _差大 ) 。7、 我 国 的 省 级 行 政 区 有 34 个 , 其 中 _个 省 、 _个 自 治 区 、 _个 直 辖 市 、 _个 特 别 行 政 区 。 北 回 归 线 自 东 向 西 穿 过 我 国 的 _、 _、 _、 _;

3、 唯 一 的 自 治 区 是 广 西 壮 族 自 治区 。 我 国 最 南 端 在 曾 母 暗 沙 属 _; 最 西 端 在 _高 原 。 面 积 最 大 的 省 区 是 _自 治 区 ; 少 数 民 族 最 多 的 是 _省 。 纬 度 最 高 ( 位 置 最 北 ) 是 -_省 ; 纬 度 最 低 ( 位 置 最 南 ) _省 。 跨 经 度 最 广 的 省 区 是 _自 治 区 ; 跨 纬 度 最 广 的 省 区 是 省 。 8、 读 图 熟 记 : A._自 治 区 , 简 称 : 新 B. _ 自 治 区 C. _ 省 , 简称 : 云 、 滇D. _自 治 区 , 简 称 : 藏

4、E._省 , 简 称 : 黑 F._ 省 , 简 称 : 皖 G. _ 省 , 简 称 : 湘 H_省 , 简 称 :赣I._省 , 简 称 :闽J._自 治 区 ,简 称 : 桂K._ 省 , 简 称 : 琼 L._省 , 简 称 : 粤 M_省 , 简 称 :秦 、 陕 N. _省 , 简 称 :青上海(沪) O._省 , 简 称 : 鲁 P.四 川 省 , 简 称 : _,_ Q._省 , 简 称 :辽北回归线 _海 _海 _海 _海 _海峡 省 _省 _省 省 省 辽宁省(云、滇) (粤) () () (陕)、 ( ) 、 (辽) (二)人口和民族1 我 国 人 口 已 达 12.95

5、 亿 , 占 世 界 总 人 口 的 21.2%, 人 口 特 点 是 人 口 基 数 大 , 人 口 增 长 速 度 快 。2 人 口 的 分 布 特 点 : 很 不 均 匀 , 以 _一 线 为 界 , _多 , _少 。 3 为 了 使 人 口 的 增 长 同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和 资 源 环 境 条 件 相 适 应 , 我 国 政 府 把 实 行 计 划 生 育 ,_我 国 的 一 项 基 本 国 策 。4 由 于 我 国 人 口 基 数 大 , 青 少 年 比 重 高 , 在 今 后 一 段 时 期 内 , 人 口 总 量 还 将 持 续 增 长 。5、 我 国 有 56 个

6、民 族 , _人 口 最 多 ; _民 族 有 55 个 , 少 数 民 族 中 _人 口 最 多 ; 我 国 民 族的 分 布 具 有 _、 _、 _分 布 等 特 点 , 少 数 民 族 主 要 集 中 在 西 南 、 西 北 、 东 北 的 边疆 地 区 。6、内蒙古自治区_ (那达慕大会);云南省_(泼水节);_赛龙船广西壮族;西藏藏族;宁夏回族;新疆维吾尔族。7、人民币上学地理: 泰山_省 布达拉宫_ 桂林山水_族自治区2(三)中国的地形:1、 我 国 地 形 多 种 多 样 , 山 区 面 积 广 大 , 约 占 全 国 面 积 的 2/3 以 上 。 山 区 有 丰 富 的 森

7、林 、 矿 产 等 资 源 ,但 山 区 也 有 土 地 瘠 薄 、 耕 作 困 难 、 交 通 不 便 等 不 利 因 素 。 2、 地 势 第 一 阶 梯 主 要 是 _; 第 二 阶 梯 主 要 是 _; 第 三 阶 梯 主 要 是 _。3、 第 一 和 第 二 阶 梯 的 分 界 线 是 _, 第 二 和 第 三 阶 梯 的 分 界 线_、 _、 _、 _ 。4、熟记中国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A _高原(世 界 屋 脊 、 雪 峰 连 绵 ) B _高原(开 阔 平 坦 )C_高原(千 沟 万 壑 ) D_高原(崎 岖 不 平 、 石 灰 岩 广 布 )E _盆地(面 积 最 大 ,

8、 沙 漠 广 布 , 天 山 以 南 ) F_盆地(位于天 山 以 北 )G _盆地(聚 宝 盆 、 位 于 第 一 阶 梯 , 海 拔 最 高 ) H_盆地(天 府 之 国 、 紫 色 土 广 布 ) I _平原(面 积 最 大 、 黑 土 广 布 ) J_平原(由 黄 河 冲 积 而 成 )k_平原(水 乡 泽 国 、 鱼 米 之 乡 ) L_丘陵(最 大 的 丘 陵 ) _ 山脉 _山脉 _山脉 _山脉 _山脉 _山脉_山 脉 是 世 界 最 高 的 山 脉 ,其 最 高 峰 是 _峰 , 是 世 界 最 高 峰 。5、读北纬 32 剖面图: (1)地势三级阶梯名称:A: _阶梯 B:第

9、_阶梯 C:第_阶梯 (2)地形区: 青藏 高原 _山脉 四川 盆地 _平原 黄 海(3)从图中看出,我国地势的特点是:_,呈_状分布;这一特点,一方面有利于东部海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带来充沛的 降水 ;另一方面使我国江河滚滚_,有利于发展东西水路交通,地势逐级下降还可形成丰富的 水能 资源。(四)中国的气候:1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气候_。2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南北_,越往南,气温越高 ,越往北,气温_。3_全国普遍高温,温差小,平均气温在 20以上。吐鲁番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是_,因为海拔高。4我国降水总的分布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

10、渐减少;季节分配不均匀,集中在_。5夏季风的进退影响到我国东部雨带的推移,因而,我国南方雨季比北_,比北_。6我国季 风 气 候 显 著 , 高 温 与 降 水 同 季 (雨热同期) , 水 热 配 合 好 , 对 农 作 物 生 长 非 常 有 利 , 尤其 是 水 稻 ; _的 气 候 和 充 足 的 水 热 资 源 为 发 展 多 种 多 样 的 农 业 生 产 提 供 了 良 好 的 条 件 。7、 夏 季 风 强 弱 反 常 时 , 易 发 生 旱 洪 灾 害 。 洪 涝 灾 害 多 出 现 在 _, 多 发 生 在 东 部 平 原 地 区 。8、 _是 对 我 国 农 业 生 产

11、影 响 最 大 、 最 常 见 且 分 布 范 围 最 广 的 一 种 气 候 灾 害 , 一 年 四 季 都 可 出 现 。9、 今 年 的 西 南 地 区 发 生 严 重 _, 包 括 云 南 、 贵 州 、 四 川 、 广 西 等 省 区 。10、 我 国 东 部 以 季 风 气 候 为 主 ; 西 北 地 区 为 气 候 ; 青 藏 高 原 是 独 特 的 气 候 。11、 一 所 学 校 位 于 广 东 省 佛 山 市 南 海 区 , 处 在 _带 , 位 于 湿 润 区 , 属 气 候 。12、 梅雨天气,于夏初发生在江淮地区;台风在 510 月 , 尤 其 78 月 最 多 ,

12、主要影响,山洪暴发、毁坏房屋等,但可带来雨水缓解旱情;沙尘暴多发生在季节,北方和西北地区。13、 读中国温度带图 ,回答下面问题:(1)A 和 B 的分界线大致通过_与_一线;它是我国一月份_等温线和 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 的 地 方 ;是 暖 温 带 与 _的 分 界 线 ;是 湿 润 区 与 _区 的 分 界 线 。(2)A 是_带, ;(3)B 是_带;(4)C 是_带。 (5)A 是 半湿 润 区 ; B 是_区 ( 干 湿 区 ) 。青藏高原因为海拔 高 ,气温 低 ,形成特殊的_气候区。3( 五 ) 长 江 和 黄 河 :1、读长江流域图 ,熟记下列内容:(1)长江发源于 F、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全长_多千米,注入 G、_。(2)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水能资源最丰富的第_大河。(3)长江上游从源头至 A_;中游从_至 B_,下游从_至出海口。(4)长江跨越地势的三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