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686672 上传时间:2017-07-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访问次数: 6 发布日期:2015-01-13 16:02:32 字体:【大 中 小】陈雁桦内容摘要按贵州省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指标体系,六盘水2012 年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达 80.3%。但是按国家统计局监测方案,六盘水2012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 68.7%。农村是六盘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村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则是重中之重。本文就如何重抓农村、突破难点、解决重点提出对策建议。关 键 词小康;重点;难点作者简介市政府研究室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

2、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得到不断丰富。党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七大指出“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战略任务”,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针对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强文化软实力;更加主注教育、就业、分配、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资源环境六个方面,体现在经济、政

3、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领域的战略部署。1 六盘水市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按照国统字(2008)77 号文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指标体系包含六个方面的23 项指标,市统计局依此测算出六盘水 2012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68.7%。其中,经济发展方面为 54.5%,社会和谐方面为 87.1%,生活质量方面为79.1%,民主法制方面为 84.7%,文化教育方面为 53.6%,资源环境方面为 66.3%。其中,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资源环境方面实现程度最低(详情见表一)。按贵康发(2013)5 号文件,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指标体系包含六个方面的 25 项指标,市统计局依此测算出

4、六盘水 2012 年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达 80.3%。其中,经济发展方面为 69.4%,社会和谐方面为 77.2%,生活质量方面为81.5%,民主法制方面为 91.5%,文化教育方面为 80.3%,资源环境方面为 97.1%,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教育方面实现程度最低(详情见表二)。上述两种监测结果显示:按贵州省以县为单位的监测方案,六盘水在 2020 年实现全面小康应该是有希望的。但是按国家统计局监测方案,六盘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任重道远,特别是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资源环境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的短板。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第一,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经过 30 多

5、年的改革开放,六盘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后,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得到加快。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有力的惠农措施,农业与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但是,农村人口多比重大,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的后腿。按城镇化人口计算,六盘水 285 万人口中,约有 60%人口生活在经济滞后的农村。实际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城镇人口是因为城镇规划、拆迁建设而被划为城镇人口,并没有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实现城镇化。也就是说,六盘水生活在农村水平的人口不止 60%。没有这 60%多的群众的全面小康,就没

6、有六盘水的全面小康。因此,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第二,农村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资源环境是重中之重。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恩格尔系数大。2012 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182 元,主要用于解决温饱问题,虽然距离贵州省以县为单位的最低小康目标(7000 元)只差1818 元,但距离国家统计局最低小康目标(15000 元)还差 9818 元,以此计算,从2012 年起,平均每年必须增长 1227 元、年均增长速度必须达到 16%,2020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才能超过 15000 元。同时,目前还有 76 万多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近 30%,扶贫攻坚的任务还很艰

7、巨。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发展差距较大。2012 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 28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比达3.62(以农为 1),并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问题。三是农村的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及社会保障大大落后于城市,特别是教育资源短缺,农村上学难比较突出。四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由于六盘水是一个资源型工业城市,资源开采和工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较大,甚至有的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导致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空气和水污染大,水资源短

8、缺日益明显,耕地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锐减。同时,农村水、电、路、房、气、讯等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3 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果不抓住重点,不解决难点,建设小康社会就不可能真正体现“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原则,从而也不可能建成真正全面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重抓农村,突破难点,解决重点,整体推进。第一,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抓住“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机遇,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走高产高效、品质优良、绿色有机、加工精细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着力打造喀斯特原

9、生态精品水果之都、乌蒙山高品质富硒茶海、凉都珍稀植物红豆杉之乡、中国南方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四张名片”,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带和产业群,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增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二是遵循“依托资源、适度集中、辐射带动”的原则,有效配置农业资源要素,规划布局一带(水黄公路特色产业示范带)、三核(六盘水市区、六枝特区平寨、盘县红果)、四区(北部城郊都市农业示范区、东部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山地立体农业示范区、南部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区)、一环(围绕镇胜高速、水盘高速、水镇高速建成特色农业景观走廊)特色农业产业群。三是推进农业布局园区化。依托 12 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10、的属性及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发展以马铃薯、蔬菜、烤烟和苦荞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猕猴桃、核桃、茶叶、刺梨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以优质猪、牛、羊肉生产基地为主的特色畜牧业及特色中药材业,将马铃薯、红心猕猴桃、核桃、茶叶、红豆杉、刺梨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发展为我市十大特色农产品中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园区农业、城郊农业等为载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四是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物质装备、社会化服务、科技创新与推广、品牌创建与质量安全等体系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第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一是全面推进一批特色产业种养基地,推进种养业规模发展,以建设产业大县为重点,推行

11、“一村一品”、“一乡一特”、“ 一县一业”,在具备一定产业规模和基础的乡、村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带、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功能区。二是把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与种养基地和园区建设相配套,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建设郎岱、大用、保田、米箩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大型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建成具有自主研发、科技推广、教育培训、交流合作、加工物流、辐射带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与展示窗口,培育打造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通过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方式,对企业的管理现代化、科研攻关、技改、产品研发、

12、产业生态化、治理环境污染等进行重点支持,实现企业盈利、农民致富。三是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科研院所、农技服务企业等为农民提供良种、饲料、生产资料、技术指导、科技服务、卫生防疫等农业产前、产后各项服务。四是加快农产品物流、农村金融和信息服务等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第三,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生态防护体系建设。严格按照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

13、要求,把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战略进行统筹规划,强力推进生态恢复治理工作。以退耕还林(草)为重点,加大实施天保、珠防、珠治工程力度,综合治理坡耕地,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巩固和扩大生态建设与开发扶贫成果,提高环境承载力。二是加强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建设。开展重点地区、重点流域和重点产业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全面开展综合整治,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加强对农药、化肥使用的管理,强化源头控制,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执行项目的环境准入制度,把好项目审批关,坚决制止高耗能、高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建设投产,杜绝工业污染从城市向农

14、符转移。三是促进生产过程清洁化。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蔬菜残体、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四是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以“房屋亮化、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寨文化、环境美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工作。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和能源工程建设,继续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五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和农村危桥改造、安保工程、农村客运站、渡口改造工程。进一步加大水利建设及农村电气化建设力度。第四,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一

15、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市中心城区、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第五,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使贫困地区群众获得更加均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一是竭尽全

16、力实施农村学前教育突破工程,新建和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一批幼儿园和乡村学校少年宫。二是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工程。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三是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四个县(特区、区)人民医院和 33 个贫困乡镇卫生院的规范化建设,完善医疗卫生设施设备,大力扩建城镇养老院、福利院和寄宿制学校等。第六,大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新农合、新农保、扶贫开发、农村低保、临时救助制度等有机融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之间的转移接续,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继续实施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粮食救助制度,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附表 1:按贵康发20135 号文件测算六盘水市 2012 年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附表 2:按国统字200877 号文件测算六盘水市 2012 年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