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师说课前预习试题

上传人:ja****ee 文档编号:168575594 上传时间:2021-0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师说课前预习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一语文师说课前预习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一语文师说课前预习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一语文师说课前预习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师说课前预习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师说课前预习试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课前预习积土成山一、基础字词1.识记字音谀(y) 郯子(tn) 苌弘(chng) 师襄(xing) 老聃(dn)李蟠(pn) 贻(y) 句读(du) 经传(zhun) 或不焉(fu)2.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2)或不焉 “不”通“否”。3.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吾从而师之(“从而”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作连词的“从而”。从,跟随;而,而且)

2、。(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无论。今常用义为:没有)。(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今常用义为:道路,道德,说)。(6)今之众人(众人: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许多人)。(7)句读之不知(读: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u”。今常用义为:看着文字发出声,读“d”)。(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是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常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9)小学而大遗(小学:在小的方面学习。今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10)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不一定。今义为:用不着,不需要)。4.一词多义(1)师(2)之(

3、3)其5.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中“师”同此)。或师焉(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不耻相师(名词“师”表自动:学习)。(2)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名词“师”由一般只连接动词不连接名词的“而”与动词“从”连接,用作意动:以为师)。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用作意动:以为耻。下文“不耻相师”中“耻”同此)。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名词“师”带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以为师)。(3)形容词用作名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4、惑也(“惑”放在动词“解”之后充当宾语,用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愚”处于宾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卑”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卑贱的人,低下的人。“位卑则足羞”,是“以位卑者为师足羞”的意思。形容词“盛”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势盛位高的人。“官盛则近谀”是“以官盛者为师近谀”的意思)。6.文言句(1)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判断格式为:“者,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此句判断格式为:

5、“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2)被动句不拘于时(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时”,表示被动,“于”相当于“被”)。(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惑”分别是“不知”“不解”的宾语,其均借助“之”字提前。这里的“之”,是宾语提前的一个标志)。(4)介词结构后置而耻学于师(“于师”应放在动词“学”之后,作补语,相当于“向”)。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均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放在形容词“贤”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比”)。7.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

6、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指不同的人各有所长。二、文学常识1.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

7、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师说针对时弊而写,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2.“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如: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

8、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问题导引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提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了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2.本文阐述了教师的哪些方面的问题?提示:(1)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从师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3)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提示: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

9、而已”的结论。4.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提示: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5.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提示:(1)整句与散句相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2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可能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去向老师学习,这些疑惑的问题便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

10、跟从他,拜他为师;出生比我迟的人,他懂得道理也可能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拜他为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跟从老师求学的传统没有人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难得很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还要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比圣人差得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聪明的人就更加聪明,愚蠢的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人们喜爱自己的孩子,选择合格的老师来教育他,对于他们自己呢,却把拜师求学当作不光彩的事,真是

11、糊涂啊!那些教育儿童的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学会停顿断句,这并非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的老师。断句停顿不理解,向老师学习,疑惑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地方学习,而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巫师、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认为可耻,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拜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原因了!巫师、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看不起他们的,现在士大夫们的认识反而赶不上他们,这很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才能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学习过,不受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束缚,向我求学。我赞扬他能遵循古人拜师求学的传统,写了这篇师说赠给他。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