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半月考试题

上传人:ja****ee 文档编号:168575572 上传时间:2021-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半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半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半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半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半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半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半月考试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清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半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意境一词的提出在唐朝。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文境秘府论里介绍唐朝的诗论,在南卷论文意里有“夫作文章,但多立意”“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这里所说的“意

2、”,同“情”结合,即情意。所说的“境”,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附着在景物上。“以境照之”,即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可创作了。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这里讲的物境,主要讲山水诗,要写出泉石云峰之美,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诗人一定要处身于泉石云峰中,掌握了泉石云峰之美,看得透

3、彻,了然于心,才能够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所谓物境,主要有两点:一要看到山水的“极丽绝秀”,即山水之美;二要“形似”,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因为写出了诗人心目中的山水之美,是形象和美的结合,所以构成物境。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别,只是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把情意跟景物结合,就成了情境和意境了。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合着,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互相连接着,是无穷的,所以称为万象,只要在视听的范围里所接触到

4、的,附着上感情色彩,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流连”指在欣赏景物时,不忍离去,这里就产生感情,给景物着上感情色彩,沉吟就在进入创作了。又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图貌”是描绘形象,是写景;“与心”是表达情意,是抒情。这两者结合,就做到情景交融,构成意境了,即情意同境界结合了。“写气”是描写气候,“属采”是运用辞采,也是为写境界用的。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这里提出境界出不出的问题,也就是哪些诗有境界,哪些诗没有境界。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

5、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附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1根据原文对意境的分析,下列各项中引用诗句不属于意境的一项是(3分)( )A.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诗句表现杜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丛菊两开”既描写菊花已经连续两年开放,又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的苦闷。B.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刻画了一个儒雅潇洒,镇定自若,极富军事指挥才能的周瑜形象。C. “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该句写李清照思念丈夫,夜不能寐的孤寂,“凉”既指天气凉爽,也指词人内心凄凉。D. “羁鸟恋

6、旧林,池鱼思故渊。”诗句表达了陶渊明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池鱼”用池中的鱼来比喻身处官场的诗人自己。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介绍唐诗的诗论中提出了“意境”这一概念,这里所说的“意”即情意;所说的“境”,即境界。B. 王昌龄所作的诗格认为,诗歌可分为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C. 刘勰认为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只要在视听范围中可接触到,附着上情感,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D. 无论是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色彩附着在景物上,还是在诗中写出景物本身具有的情态只要写出了诗人的独特感受,都是有意境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

7、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认为诗格中提到的诗歌三境究其本质就是意境,因为三者都是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结合。B. 物境既要看到山水之美又要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把情意跟景物结合,就成了情境和意境了。C.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到的“写气”“属采”是指描写手法和对象的问题,“写气”指描写气候,“属采”是运用辞采。D. 人间词话举“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闹”“弄”二字例子说明诗歌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独特感受,都是有意境的。(二)传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奇绅鸿儒刘大鹏郝 岱一

8、个普通的晚清文人,在国内“名不出乡里”,但在沈艾娣所著梦醒子一书中却被称为“第一奇绅士”。一个农村绅士,何以被冠以“第一奇绅士”的美誉?刘大鹏究竟奇在何处?刘大鹏并非是先知先觉的圣贤,聪明过人的天才。刘大鹏在日记中自述“生而顽钝,年七令甫能言。”他七岁才会开口说话。七年不鸣,一呜惊人。童年刘大鹏在私塾先生刘丽中门下读书16年,毕业后,他又先后在太原县桐封书院、太原府崇修书院学习深造10年,仅读书就长达26年。在人生旅途的第一站,他读书时间长达半辈,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可谓一奇。刘大鹏在刘丽中、杨深秀(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等名师的精心培育下,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积累了渊博的知识,树立了如何做人做事

9、的高尚道德理念,确立了报效国家和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日后创业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大鹏完成学业后,就到大谷县南席村当了整整21年的私塾先生,后到太原县女子学校任教十余年,他教书时间又占据了人生的半辈。刘大鹛在世85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可谓一瞬间,他在有生之年既要教书,又要种地,还要经营煤窑,忙里抽闲,用毛笔手抄洋洋34部巨著,亿万字手稿。对儒家经典烂熟于心,能够熟练背诵的经典著作达六十多万字。刘大鹛超人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非凡的创作天才,德高望重的思想品德,实乃奇人奇才也。刘大鹏34岁时开始记日记,直到临终前五日,连续写了五十一年的日记。日记真实客观地记叙了清末民初、抗战期间所发生的政

10、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人情世故等,可谓包罗万象,是中国这段历史的缩影,史料珍贵,堪称百科全书,更被山西省图书馆誉为“镇馆之宝”。刘大鹏的德才、廉洁名扬省城。阎锡山掌握山西军政大权后,急需人才为其效力,曾多次派人请刘大鹏出山,先生屡屡婉言谢绝,不接受聘任。读书做官,仕人之追求,刘大鹏却是送到嘴边的肉不吃,可谓奇也怪也。在人生的旅适中,他一直努力拼搏,曾务农、务工(开煤窑)、经商(租赁餐具、轿等业务)、教书、写书,走完了光辉的人生历程。1915年,58岁的刘大鹏当选为山西省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了省议会议员选举大会。有些议员为了拉选票,纷纷向代表行贿或宴请。有参选议员对他行贿,他以

11、“不义之财不可取”的修身之道一一拒绝。世上哪有和钱财有仇有恨之人,唯有刘大鹏既不贪财也不受贿,实属奇人也。日寇占领太原县后,狂轰滥炸,烧、杀、抢、奸无恶不作。每当鬼子进村扫荡,村民纷纷扶老携幼逃难时,刘大鹏却视死如归,独自一人留村,并上到屋顶,指天骂日。有一年,日寇的一名军官久闻先生大名,恳请先生为其题写一副条幅,先生冒着杀头的危险,婉言谢绝,日本人无奈,只好灰溜溜地离开。1934年,山西遭受大旱,阎锡山政府的苛捐杂税却有增无减。刘大鹏看到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愤怒至极,他以鲍伯平的化名上书南京中央政府,请求中央政府责令阎锡山减免税收,收到预期效果。这几则真实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刘大鹏爱国亲

12、民的高尚情操和政治远见,不贪生不怕死的气质和风度,可谓奇人奇事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这是刘大鹛先生在1897年为晋祠同乐亭题写的一副楹联。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山西代表团讨论会上,谈到改善民生时,现场吟诵多年前在晋祠看到的这副楹联。李克强总理日理万机,在众多的晋祠楹联中,竟然熟记刘大鹏的这副楹联,先生的高尚品德和意境,引起总理的共鸣,飘扬五洲四海,实乃奇事也。(摘编自文史月刊2016年第10期)【相关链接】刘大鹏,字友凤,号卧虎山人,著名的地方史学者、地方文化学家。著有晋祠志晋水志等地方志,尤其是退想斋日记,二百

13、多册,五十多万正楷毛笔字,记述了近、现代中国和晋祠发生的重大变迁。乡邦文献,关怀有缘,表扬潜德,著进连篇,天不应遗,杀青何年。晋水潺潺,相与呜咽,千秋万祖,其视此锈。 刘友凤先生碑铭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刘大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晚清文人、农村绅士,尽管在国内知名度较小,但在沈艾娣所著的梦醒子一书中却被称为“第一奇绅士”。B.刘大鹏在“戊戌变法六君子”中的刘丽中、杨深秀等几位名师的培养下,勤奋钻研,积累了渊博的知识,为日后创业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刘大鹏在世85年,从34岁开始连续写了五十一年的日记,日记内容包罗万象,堪称百科全书,是中国清末民初、抗战期间这段历史

14、的缩影。D纵观刘大鹏一生,曾经务农、做工(开煤窑)、经商(租赁餐具、轿等业务)、教书、写书,一生都在努力拼搏,走出了一条光辉的人生之路。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刘大鹏求学期间,不仅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同时也树立了如何做人做事的高尚道德理念,并确立了报效国家和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B.刘大鹏五十一年的日记里,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人情世故等内容,内容详实,资料珍贵。C刘大鹏在1897年为晋祠同乐亭撰写了一副楹联,上下两联“同”“乐”二字相互交替,表现了他与民同乐以及改善民生的进步思想。D.刘大鹏一生著述丰富,对晋祠、晋水颇有研究,是著名的

15、地方史学者和地方文化学家,五十多万字的笔记均用毛笔正楷书写。E.刘大鹏的碑铭,用简洁凝练整齐的文字,高度概括了刘大鹏在教书育人、写作方面的成就,表达了深切的缅怀之情。6.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刘大鹏“奇”在何处?(5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十九大代表、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说:“我国大学办得好不好,就是要看能否真正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能否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历史文化出发,这是事关教育自信、文化自信的大问题。”在张异宾看来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最大标准,首先就是看人才培养质量,就是看能否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谈及“双一流”建设,张异宾说过去一提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很多人就想当然地认为要跟着西方走,从教学模型、课程、办学指标对照着西方大学来办,“而习总书记强调的文化自信的问题,恰恰可能被忽略”。南京大学这些年狠抓的问题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原创性科研能力等多方面走自己建设一流大学的道路。“我是一名教师代表。”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让张异宾有着浓厚的教书育人情怀。张异宾说,按照教育部对“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南大的办学实际,学校已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与定位。(2017-10-25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