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特点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851665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特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 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特点【摘要】本文结合中国20世纪初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服装变迁规律,叙述了清末民初我国传统服装受到西方思潮影响后服装造型结构的变化特点 【关键词】20 世纪上半叶 服装结构 简洁 新颖 合体一个国家的服饰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国家的文明程度, 因为服饰本身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形象、最生动的物质形态。服装的变迁表现了处个时代中的审美变迁和风俗流行。1840年至辛亥革命前,清代服装从内容到形式上虽然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根本改变则是在民国以后。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社会开拓了新的思维空间,西方思潮在中国大都市以至中小城市迅速扩散,服装观念也在新思潮的挟裹

2、下日益转变,服装变革加剧,影响面波及几乎所有领域。其中男子服装变革是其先生声。女性服装变革紧接其后。随着时代的推移,清朝服饰最后被彻底废除,孙中山率先穿着的中山服和西服形成一股新的服装新潮,在长衫尚未退出主流社会的同时出现了不同阶层的人物都有以着短装为是时尚的现象。而经过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妇女在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下,开始摆脱纲常礼教的束缚,并逐步改变千百年来固有的传统服饰形象。首先禁止缠足,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近千年的对妇女束缚极大的陋习,这是妇女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为女装的变革扫清了障碍。紧接着妇女们开始抛弃那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装束,大胆运用服装的造型来充

3、分显示自身的天然形体美。她们接受新的服装时尚,并极力效仿,蔚成风气,成为服装变革的重要动力。妇女服装出现摆脱清代繁复绣花镶边的装饰,而已简洁为尚。保守者或在领口袖缘缀边为饰,一般妇女则从简处理。有的则因季节或身份不同,衣袖或长或短,但却趋向窄小,一改以往宽袖臃肿之态。这一变化,已预示了妇女服装接受了西式简洁便利的观念,从过去平直、宽大的袍服到逐渐合身, 从长裙长袖到短裙无袖, 从繁琐到简洁, 从庄重严实到性感迷人等的多样变化,这是对后来大变革的一种萌芽与试探,也是对清代服饰的反叛。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使妇女中出现了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大量的女学生、革命者,她们的勇气影响了更多的家庭和妇女,在对

4、子女的教育培养、衣着服饰上出现了新的观念,并且迅速扩大加深,最后出现了一些追求个性解放,追求时尚的局面。妇女服装出现急剧的变革,并迅速达到高潮,在西方服装的引入和媒体的推介下,把本来就处在变革巅峰的女装更推进一步。日新月异的服饰,争妍斗奇的时装,20世纪服装史上第一次变革高潮以其惊艳新奇的景观展开在我们面前。民国时期女性服装的变化过程其实是中国女装西化的过程, 受西方女性服饰的影响, 服装不再只是平面剪裁的上衣下裙或宽大袍服, 由过去的抹杀性别及人体特征逐渐变为有意识地去表现人体特征。服装上的装饰也由繁复变为简洁, 面料由厚重变为轻薄。更为重要的是西式服装工艺的引人实现了传统服装从平面到三维立

5、体的变化, 其中“ 省” 的运用使服装更符合人体, 同时创造产生了中西合璧的典型服装样式旗袍。在30年代末出现了的“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使旗袍更加合身,同时还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趋于合体。有人还使用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美的旧式审美理想。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廓型的修身合体是民国女装西化的关键所在,廓型西化使得女装的整体形态由传统的H型转变为西式的S型,这种外在的形态的改变实质上是中式宽衣服饰文化向欧式窄衣服饰文化的过渡。也使得中国女服不再是与西方女服截然不同的独立分支,换言之,中国女装开始呈现出国际化和现代化的特征

6、。因此,二三十年代的这种改良服装把近代女装变革推向了高潮。为新式女装赋予了新的结构和内涵。首先, 上衣的变化最具特色。世纪末期至辛亥革命前, 女性服饰主要是旗装与汉装的并存, 旗装多为旗人女子所穿的长袍, 沿袭了平直硬朗, 长及脚躁, 足蹬高底旗鞋的高耸形象。汉装则基本上为上衣下裳的服装样式, 一般上穿衫袄, 下穿裙或裤, 上下不相连。民国时期的衫、袄的上衣特点为短小, 多为小立领, 下摆有圆形、弧形、方形, 袖口多以倒大袖, 渐渐变窄小面料有绸缎、棉布、纱、呢等图案、颜色开始趋于丰富多样, 受西方文化及审美的影响, 上衣剪裁由平直逐渐开始稍稍收身。符合人体的曲线,使服装更加合体。所以, 民国

7、时期上衣以倒大袖、圆下摆的衫袄为主要特色, 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 反映了当时女性审美观念的变化。其次, 下装的变化也很有代表性。下装主要指女性的裙和裤。民国之前或初期女“ 裙” 种类较多, 如百褶裙、凤尾裙、马面裙、月华裙、鱼鳞裙等, 主要延续了清朝时的裙装特点, 多为手工缝制的围系之裙, 其装饰和制作也较为繁琐。裙的变化始于1911年之前, 受西方影响, 围系之裙慢慢转变成套穿之裙, 开始走向西化,样式及缝制工艺趋于简洁, 传统女裙元素渐渐消失。下装除裙装外, 还包括裤装。从古代至清代, “ 裤” 一直不是女性的正式服装, 传统女裤多穿在裙里或罩于袍内, 多利用绣花、镶滚等传统工艺手法, 因

8、此,主要是保暖和装饰作用。但到了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变化, 女性开始参人社会事务,同时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 女性裤装渐渐成为女子的重要服装, 但其裁剪结构仍然较为传统, 表现在裤的结构简单, 不合身, 无侧门襟, 裤腰大, 穿时需折叠, 因此显得特别臃肿不便。到了20世纪30年代裤腿变短, 露出了由西方针织技术制造的丝袜, 展示出了部分女性的小腿和脚跺, 打破了封建制度禁锢下的女性包裹严实的着装风格。至30年代西式裤开始流行, 有时还配合旗袍渐渐成为主角, 中国传统女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此外, 女装大衣代替了以前的斗篷, 新式的中式女装大衣, 风格华丽, 装饰性大于实用性,由以上女性基本服装式样的

9、变化可以看出, 民国时期, 女权运动的兴起促使女装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并逐渐走向平民化、个性化及多样化。服饰风格开始有意识的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 以当时上衣的倒大袖、圆下摆衫袄最具特征, 裙、裤受西方影响, 裙装由围系之裙变成套穿的西式之裙, 传统女裤也由西式裤取而代之。这种清新淡雅的上衣下裙或裤以及后来演化的简单旗袍样式多为女学生、女教师以及一些进步的年轻女性所穿着。上海等大城市的一些时髦女性的服饰多表现为体现人体曲线美的旗袍、丝袜、高跟鞋为主, 或再配以女装大衣、女式坎肩等, 再现了当时女性的服饰特点。从这些女性的服饰及形象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发展变化及女性思想意识的发展变化, 这无疑是女性的进步, 同时也是历史的进步现代的服装设计以人为本, 以体现生活方式和突出个性特点为目的, 每个时代服装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服装的发展呈多样性。【参考文献】:1 陈玉,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对现代服饰流行的影响2 王耘, 浅谈民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变异3 李轶南,中西合璧之美:民国时期的旗袍设计艺术4 冯泽民,刘海清 中西服装发展史教程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