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级中学公民与社会学科课程比对分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851632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44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级中学公民与社会学科课程比对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普通高级中学公民与社会学科课程比对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普通高级中学公民与社会学科课程比对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普通高级中学公民与社会学科课程比对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普通高级中学公民与社会学科课程比对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高级中学公民与社会学科课程比对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级中学公民与社会学科课程比对分析(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學科課程比對分析前言:本計畫係依據教育部台中(一)字第 0960118920 號函辦理,目的是針對 95 年實行之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學科課程綱要與 84 年實行之高級中學公民 、 三民主義與現代社會三科課程標準進行內容變化之比對分析,以為後續相關教育政策之參考依據。本項工作計畫是由台南一中張逸群校長(95 暫綱委員,公民與社會學科中主任)與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張茂桂研究員(95 暫綱委員、課本審定委員會召集人)協同主持,另邀請張清溪教授(台大經濟系) 、黃秀端教授(東吳大學政治系)及邱文聰助研究員(中研院法律研究所籌備處)三位學者專家,共同研究討論,並進行分析比對工作。

2、為廣增各方見解,期間邀請羊憶蓉教授(臺師大社教系,84 現代社會課程標準研訂委員)、鄧毓浩教授(臺師大公領系,84 公民課程標準研訂委員)、葉日陞校長(花蓮高中、84 三民主義課程標準研訂委員)及莊明鴻老師(台北市成功高中、84 現代社會程標準研訂委員)等四位專家學者舉行焦點座談,獲得許多寶貴意見。工作成果報告共分為三大部份,第一部份為單科比對,以一對一的方式就95 公民與社會與原相關學科內容依刪除、相似、內涵改變、新增及比較說明五個重點分析比對。第二部份為跨科比對,分目標與核心能力、心理社會與文化、法律、政治、經濟等五大領域,以95 公民與社會為比對目標學科,橫向比對其他三科,並說明比對結果

3、。第三部份則以課程發展架構、主題內容、價值議題等三個面向,亦以95 公民與社會為分析目標學科,分析其與原相關學科之綜合變化並說明比較結果。註:以下報告內容如提及84,分別代表84 公民 、 84 現代社會及84 三民主義 ;95代表95 公民與社會 。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學科課程比對分析單科比對:84 公民與95 公民與社會壹、目標、核心能力與時間分配比較84 高中公民 95 公民與社會目標一、增進現代公民應具備有關社會、文化、法律、政治與經濟的知識和能力。二、發展道德判斷知能,陶冶健全品格。三、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一、充實了解現代社會現象的公民知識和現實感。二、培養適應現代社

4、會生活的公民德行和關懷心。三、增進現代社會生活的公民參與能力和未來觀。核心能力並無此項。 一、認識心理、社會、文化、教育、倫理、法律、政治、經濟以及環境等社會科學領域相關的基本知識。二、培養對於個人、人際、社區、制度、國家以及全球等現代社會範疇互動應具有的公民素養。三、增進對人與己、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世界等相關問題的解決能力。四、培養對自我的肯定、對鄉土的關懷、對國家的認同並具有地球村的意識。五、建立正確的生命觀、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國際觀和永續發展的理念。時間分配一、第二、三學年每週授課二節,授課時間以連續排列為原則,俾能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並便於公民活動的進

5、行。二、公民教材教學時間約占百分之七十,公民活動時間約占百分之三十。三、生活規條的實施,應配合教材教學、班會及團體活動參酌運用,不再另訂時間。第一、二學年每學期二學分,每週授課二節,授課時間以連排為原則,俾能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便於公民活動的進行。內容比對分析一、刪除: 生活規條 (內含十二德目,六十條目) 。二、相似:(一)在首要目標,二者均強調面對現代社會情境,增進現代公民應有的知識 。(二)其次在培養公民德行與情操方面,二者大意接近。三、內涵改變:(一)84目標中有 發展道德判斷知能 、 陶冶健全品德 、 建立正確人生觀等比較屬於傳統道德教育的語句,從最顯著位置刪除,移到95的核心能力

6、比較不顯著處。(二)在核心能力方面(84並無) ,95 能更清楚指出公民參與能力以及相關的社會科學知識 。(三)84於高二、高三進行, 95於高一、高二進行。四、新增:(一)95新增 核心能力 。(二)核心能力方面,95列舉增進自我肯定、鄉土與全球關懷,永續發展、人與環境等價值,如心理、社會、文化、教育、倫理、法律、政治、經濟以及環境等社會科學領域相關的基本知識,其中教育 、 倫理 、 環境均為新增。貳、課程標準與課程綱要比較一、心理、社會與文化相關:心理、社會與文化相關84 高中公民 95 公民與社會一、社會、文化(一)社會化與心理調適1.社會化與人格發展2.高中階段的心理調適3.人生目標與

7、生涯規劃4.活動示例:(1)座談會:高中生應如何充實自己的生活(2)參觀與座談:如何利用學校的圖書館(二)社會1.社會與國家2.社會的組織與結構3.社會的變遷與發展4.我國當前的社會問題與因應之道5.活動示例:(1)討論會:青少年誤入歧途的原因與預防之道(2)視聽教學:觀賞有關青少年問題的視聽媒體(三)文化1.文化的概念與組成2.次文化與文化多元主義3.我國現階段的文化建設4.中華文化與世界思潮5.活動示例:(1)辯論會: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是否衝突(2)參觀:學校附近的古蹟或文化機構一、心理、社會與文化(一)自我與社會1.自我的意義與發展2.人格類型與發展3.青少年發展4.壓力與調適座

8、談活動示例:1.同學發表對父母管教方式的感受及其對個人的影響。2.比較高中與國中各方面的不同,以及如何面對壓力。(二)性別差異與性別平等1.性別差異與性別平等2.性別的多元與尊重3.性騷擾問題活動示例:討論相關記錄影片、座談日常生活中有關兩性、性別的問題。(三)婚姻與家庭1.愛情與婚姻2.社會變遷下的婚姻與家庭3.現代家庭現象與困境(四)從親密關係到群己關係1.親密關係2.親密關係中的責任3.群己關係的建立座談活動示例:發表對個人親密關係的感覺,以及有些親密關係結束(如生死、離別、分手等等)時,個人的感受與應對態度。(五)公共性與社會生活1.公共的概念2.現代社區的意義與類型3.現代社區營造座

9、談討論示例:1.網路社區的營造,和區域性社區的營造有何異同?2.傳統社區和現代社區,有哪些主要不同的地方?(六).社會團體與結社1.社會團體2.面對志願結社問題活動示例:校外參訪社區組織、社會公益團體、社會運動組織,瞭解其目的、運作方式,並進行分組報告。(七)發現文化1.發現文化現象2.觀察文化活動3.生活與文化4.主流文化與次文化活動示例:觀賞並分小組討論相關記錄影片。(八)多元文化1.當代多元文化的形成與社會現象2.文化起緣的雜異與涵化3.我族中心與多元尊重4.多元宗教與社會和諧活動示例:觀賞並進行小組討論相關記錄影片,或讀書報告。課程內容比對分析一、刪除:(一)在社會主題方面,84人生目

10、標與生涯規劃 、 社會與國家 、我國當前的社會問題與因應之道 。(二)在文化主題方面,84我國文化建設 、 中華文化與世界思潮 。二、相似:(一)84社會化與心理調適 與95 自我與社會 。(二)84次文化與文化多元主義 與95 多元文化 。(三)84社會組織與結構 與95 社會團體與結社 。三、內涵改變:(一)84從文化的概念與組成 轉化為95 發現文化 、 觀察文化 ,學理屬於文化研究領域的架構。 (二)84從社會組織與結構 轉化為95 公共性與社會生活的討論。(三)95採取從 心理、個人、家庭、到社會生活,從親密關係到群己關係 的逐步(同心圓)發展架構。四、新增:(一)95新增 性別平等

11、教育價值;如性別差異與性別平等 、 婚姻與家庭 、 親密關係的探討等。(二)95新增 多元文化議題,如文化起源 、 我族中心 、 多元尊重 、多元宗教與社會和諧 。五、比較說明(一)相較於84, 95更向社會科學 傾斜,刪除傳統中華文化道德教育與生活規條。(二)95的目標 與核心能力 ,內涵均較84 相對更多說明,現代公民的價值引導也比較多。(三)就此處內容比較而言,95與84 最有關係的是 社會化與心理 議題。部分接近的是84的社會組織 與多元文化 。而差異較大的在於95增加了性別平等教育價值以及更多的多元文化價值與知識議題的討論。而涉及內涵改變的是95刪除了有關中華文化的討論,改以更符合晚

12、近文化理論發展的知識與價值架構;且強調人己關係(從情愛、隱私到公共性)的知識發展。二、教育、道德與法律相關教育、道德與法律相關84 高中公民 95 公民與社會二、道德、法律(一)道德1.道德與社會生活2.我國傳統的道德觀3.現代社會的道德特色與道德價值4.我們需要特別加強的道德素養公德心5.活動示例:(1)生活檢討:實踐國民生活須知的檢討 (2)專題講演:公共倫理與現代生活(二)法律1.法律與社會秩序2.我國憲法的制定與演變3.民、刑法的基本概念4.活動示例:(1)參觀或邀約講演:了解學校附近的法院、律師事務所、警察機關、或調查局等單位的工作情形(2)視聽教學:觀賞有關訴訟程序的視聽媒體5.日

13、常生活中的重要法律6.調解與糾紛處理7.活動示例:(1)專題講演:青少年法律常識(2)演習:交通指揮或交通事故的應變措施二、教育、道德與法律(一)教育、公民素養與終身學習1.教育的意義與功能2.教育與個人發展3.教育與公民素養4.教育管道與終身學習(二)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1.倫理、道德與生活2.道德規範的形成與變遷3.我們需要特別加強的道德素養公德心4.公共倫理的重視與加強(三)法律與社會規範1.社會生活與社會規範2.法律與其他社會規範3.基本法律制度的認識4.為什麼要守法?(四)憲法與人權1.認識憲法2.人權的理念與內容3.自由權的保障與界限4.平等與差別待遇(五)行政法與生活1.為什麼要

14、有行政法?2.行政法的基本理念:依法行政與行政法的一般原理原則3.行政程序(六)民法與生活1.私有財產權的保障2.交易安全的保障與法律3.婚姻、家庭制度與法律4.智慧財產權的保障(七)刑法與生活1.為何會有犯罪?2.犯罪型態3.刑罰的目的4.刑事司法與人權保障(八)糾紛處理與權利救濟1.權利救濟的觀念2.紛爭解決的途徑3.認識法院4.訴訟程序的基本觀念活動示例:1. 討論會:公共倫理、道德與現代社會生活。 2. 參觀或訪問:參觀法院、司法院、憲法法庭、律師事務所、警察機關等單位,或訪問如法官、檢察官、律師、警察等相關人員,並進行參訪心得、感想分享討論或分組報告。課程內容比對分析一、刪除:(一)

15、84我國傳統的道德觀 、 現代社會的道德特色與價值 。(二)84與青少年相關的法律 主題,有關內容則重新編排於相關之各主題中。二、相似:(一)84(一)道德 ( 包括公德心 )與95(二)倫理、道德與社會生 活 。(二)我國憲法之制訂與演變。(三)民法部分有關人、權利能力、行為能力、法律行為等基本概念。(四)刑法部分之罪、責、刑等概念。(五)紛爭解決部分之調解制度。三、內涵改變:(一)84(一)道德 ,與95 (二)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小部分內容轉變的地方,在於指出道德規範的形成與變遷學理,以及指出各種不同公共倫理的課題。(二)95憲法部分特別要求從憲政主義的視角探討憲法的功能與其在憲政民主中的意義。(三)84法律與社會秩序與95法律與社會規範在字義上或有部 分重疊之處,但究竟實質內容上84是否會談論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範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及其正當性基礎,而非僅將法律視為一種維護社會秩序的既存社會現象,並不明確,也難以判斷。反之95的法律與社會規範則顯然較能包含前者的關懷重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