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经验是什么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168503706 上传时间:2021-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教学经验是什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的教学经验是什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的教学经验是什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的教学经验是什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的教学经验是什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教学经验是什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教学经验本人89年毕业已经从事多年的教学工作了,在摸爬滚打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经验分享给大家,有不足之处敬请谅解。1、运用史料创设情境只有当学生感觉到历史并不遥远,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才可能激发出探究历史的内在愿望。历史发生的时间是遥远的,但史料却能从时间或扩建上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如在讲拿破仑时,我引用了一则材料:很多年前,法国有这样一个学生:“学习是他心甘情愿的惟一乐趣。他乐于读好作者的书,对于抽象的科学他能够运用自如,其数学和地理知识扎实。在班上他积极地回答问题,在其他场合则具有巧妙快捷的答应才能。这个年轻人值得我们关注和帮助”。这个人是谁?学生们纷纷猜到了“拿破仑”。通过出示材

2、料,不仅成功地导入新课,而且激发了学对拿破仑的兴趣,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本课开了一个好头,同时,通过材料学生也了解到拿破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勤奋。2、运用史料优化教学过程我在讲授新课维新变法运动时,就运用了书上现有的几张图片:康有为和梁启超、严复、光绪帝、谭嗣同几人的照片。出示照片,然后辅之以问题:结合这四组照片,思考这些人是谁?分别做了哪些事?是否达到了目的?把学生也分成了四组,分别了解和概括一组人物及其事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是,把这些人物及其事迹串联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维新运动的过程。这样相对于以前按部就班地从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发展、高潮、结果四部曲来讲课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也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及其对历史人物的理解。3、运用史料解析难点在八年级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中,讲到义和团运动,学生对此了解不多,而且容易把义和团运动和前面学过的太平天国运动相混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义和团运动的本质,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我选用了一则义和团的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 罗势萧然。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并辅之以问题:(1)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运动?主要是什么人参加的?(2)材料中反映了他们的斗争对象是什么?主要的斗争形式是什么?(3)材料中反映出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4)这次运动的最后结果如何

4、?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根据史料结合书本有关知识分析得出:义和团运动是由农民、手工业者为主体形成的反帝爱国运动,他们主要的斗争对象是洋人、斗争形式主要是破坏铁路和电线、轮船、教堂等设施,最终目的是扶清灭洋。通过这则史料,学生更能体会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的痛恨,明确了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差别扶清和反清;而义和团最终的结局,也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清政府腐朽没落的本质。4、运用史料构建知识体系对历史知识的复习,也可以借助于史料来进行,以丰富复习的方式,取代单纯的记忆。我在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时,就选取了四则材料来进行复习。材料一: 今大皇帝

5、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材料二: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材料三: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材料四: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陈天华猛回头设问:(1)材料一中的内容是在哪一条约中规定的?该条约是在哪一次战争后签订的?该条约还包括哪些内容?(2)材料二中的“两个强盗”指的是什么?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事件?发生于哪一次战争中?(3)材料三中反映的事实是在哪一次战争后发生的?签订了什么条约?这首诗应写于哪一年?(4)材料四中“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指的是

6、什么?发生于那一次战争后?签订的什么条约?(5)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于材料_,大大加深是在材料的_事件发生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材料_中反映出来的。通过这样的处理,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加深了对近代史上列强侵略中国史实的认识,同时,更锻炼了学生分析材料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5、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史料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学生多接触和分析史料,对于历史素养的提升和历史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益处。如在讲到教育的重要性时,我引用了一些外国的历史史料“德意志

7、从濒临亡国的绝境发展成一个令人瞩目的强国,采取了种 种的措施,这些措施当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它高度地重视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它国家振兴的基础。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就曾经说过:“普鲁 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180年前,普鲁士王国最偏远最落后的乡村。孩子们已经了解到,距离他们上 万公里之遥的中国长城是什么样子。 学生们上学几乎是免费的,主要是以实物的形式来支付,不上学却要受到处罚。”学生对此深表惊讶,通过这些西方强国教育发展的措施和史实,更深切地领会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德国的历史和我们今天的义务教育相比较,认识到我们的优势与不足,使学生

8、意识到历史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从而坚定了他们学好历史的信心。在讲到女子接受教育的意义时,我出示了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一则材料:“为了筹措教育经费,叶卡捷琳娜二世放弃了皇室基金,这笔沙皇的个人经费大约占当时整个俄国国家支出的十三分之一。斯莫尔尼学院是俄罗斯第一所女子学院,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看来,要使一个国家的公民变得理想而完善,就要依靠每一个人的第一个老师母亲。”这种古今中外的史实的对比和碰撞,最有助于学生形成宏观的历史观,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历史意识。6、运用史料评价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地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可以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和

9、理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清晰地理顺历史发展脉络。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史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才能对历史人物做出正确的评价。从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主要是运用书本已有的资料或适当补充课外材料。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常用的一个方法是写历史人物小传。例如在对孙中山进行评价时,我就让学生写一篇孙中山的生平简介。书本上已经有了孙中山的照片和附着的一段资料,主要是讲述孙中山的姓名、籍贯及其早年的革命经历,且文字较多、过于详细,对他在辛亥革命之后的事迹几乎没有提起。不太符合人物小传的需要。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写孙中山的历史小传时,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上图书馆、上网等各种方

10、式查找辛亥革命以后的孙中山的资料,补齐了孙中山的生平。在写小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仔细阅读本课的内容,还要前后联系其他课文的内容,如“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剪发辫、改称呼”和国民革命时的创立黄埔军校;更要查找课外的史料,进行挑选、取舍和概括,如孙中山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进而完成小传。通过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从已有材料中概括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还锻炼了他们选取材料的能力及其动手写作的能力,可谓一举数得。史料运用中的几个问题 :在教学中运用材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真实性。史料浩如烟海,真伪相间。有的史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因此,选取史料时,要去伪存真,尽量选取正史或多年

11、来史学界公认的一些史料,尤其要让学生正确看待小说、影视剧中所反映的一些“伪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2、典型性。史料汗牛充栋,必须紧扣教学主题,选取有针对性的史料。史料的使用要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引发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思维的混乱,做到去芜存。3、趣味性。运用生动有趣的史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史料是多样的,除了文字、图片、影像资料,还包括实物史料。史料越生动,课堂就会越活跃。这需要教师平时大量的积累。4、既有性。鉴于初中历史教学(尤其是乡镇中学)的条件和现实,充分运用书本或现实生活中已有的史料,是运用史料教学的重要原则。这些史料较为直观、易获得,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使用方便,在

12、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再适当地补充课外史料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是通过历史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历史,逐步学会认识和评价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以史为鉴,对当今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实践证明,运用史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是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在历史课堂中,更灵活、更科学、更恰当地运用史料,是优化历史教学的必然需求,也是一个需要历史教师长期实践、深入探究的课题。新教材更加注重对史料的选择和使用,历史教材中所选用的史料以图片、文字资料为主,大多是以人物简介、地图、照片、文字叙述或材料阅读题的形式出现的。在教学中,我在充分利用这些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适当地补充一些典型的史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